想你了,怎么办!
寒假了,给我带来的不是假期的放松,而是些许悲伤!因为你下学期要走了!
我会想你的!
在这一学期内酸甜苦辣样样具全。泪水,代表悲伤;欢笑,则意味着快乐。
我不想跟你分离,因为你的朋友很少,没人陪你说话。
但,一切都来了。我也没有能够说话的人了!想你这个朋友了该怎么办?
落泪,不会的因为我们答应过对方,要快乐!远离悲伤!
欢笑,不会的因为想你了,怎么笑得起来!
答应过你高高兴兴地生活,但,没你这个知己,少了很多乐趣,很想插上一对翅膀,飞去找你。
打过一个电话给你,只为了能听听你的声音!只可惜你不在!我该怎么办?
算了吧,就让思念徘徊于心头,想念朋友是一件幸福的事!
想你了,那么让思念继续。因为,朋友也会想念你,被朋友想念是一件幸福的事!
别落泪,朋友会担心。我不能让朋友担心!
曾经有位哲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所敬畏的除了天上的星辰,就只有人类的内心意识。一个漂泊孤旅的行者走遍中国,用良知书写了一篇篇发人深省的感悟。人生百态,心之所在,处处是花开。
文章的开篇《道士塔》,它以一个小人物出卖自己的良知,反映这个古老民族的伤口。敦煌,本该是中华最值得骄傲的文明,比之长城它多了绚烂,比之皇宫它多了内涵,可它最后却是中华之伤。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而这个国家的主人,放纵文化的流失才是万恶之根源。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我曾听人说起,国外的书十分昂贵,课本的价格也不低。许多留学生都会提前在网上买好二手课本,即便如此,用完之后还会在网上寻找下一个买主。国外对于书籍的重视,可见一斑。
也许人的良知会被浮华所扰,但有这样一座千年古城,忠于自己的良知,静看世俗纷扰。它就是《白发苏州》。作者以凄美柔丽的小桥流水为背景,将清闲婉约的江南文化表现的淋漓尽致。幼时背诵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仿佛真的向我们铺了一道历史的画卷。苏州是娴静的。它像一位婷婷袅袅的豆蔻少女,有的只是吴侬软语,做不了大文章,却可以与你小憩在郁郁葱葱的园林。然而历史待它不公,成王败寇,一夜之间,它仿佛老去。如今的苏州可不正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但在无数的小巷中,无数的门庭里,藏匿着无数千百年厚实的灵魂。正是这些灵魂,使苏州保存了风韵的核心。
而在《风雨天一阁》中,作者却是直接将笔触指向了文化良知,展示出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用这样一句话来描述天一阁:它只是一个藏书楼,但它实际上已成为一种极端艰难,又极端悲怆的文化奇迹。可能许多人都不了解范钦,但是如果没有这个二十七岁进士的明代嘉靖年间人,自明至清的数百年广阔的中国文化上哪找一个归宿呢?天下不乏爱书者,可是他们所钟爱的书,有的葬身火海有的走私海外,转眼就成了过眼云烟,徒留一声叹惋。
一个人的努力让人感动,而信客,这个古往今来卑微又特殊的职业,诠释了什么是良知,什么是奉献。信客的一行行脚印穿行于山川之间,传送着人们的殷殷牵挂与问候。他们用质朴与高尚的职业操守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用无悔与无私表达着一片赤诚。他们长逝于故土,安静地回归于本性。人生就是如此,逃不过掩埋于土的宿命,但只要充实也已然无悔了。
总览全书,作者的文字无不在呼唤着人们内心深处的良知。这辛苦跋涉的游历,蕴含着太多历史的厚重。我们蒙尘的心,需要一声呐喊:良知何在?心灵的旅程不会结束,未来的路还很长。
黄沙漫天,旌旗猎猎,长河落日,也许有一天我也会踏上一次文化苦旅。
也可能在很多年后,我们浮沉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许久未读此书,当日的感动已随着青春逝去而褪色。但是,请一定记得有那样一本书,感动过你,教会你忠于自己的良知。
度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清明时节雨纷纷,古人的话确乎有道理。雨下得越来越密,城市上空像一个戴灰巾的女人,刹那间把美丽的外表包裹起来。看不清它的面孔。一辆辆车从路一端开来,又被雨赶进另一端,身边只留声音过的痕迹。
我依旧站在路边,站在仅容两个人躲雨的小雨棚下,等着公交车,起风了,城市在这种背景里摇晃起来。雨愈发大了,我的身体被笼罩住,一旁的树叶在零星的高处替我遮挡了右边半滴雨水,另一些却从树叶间隙中落了下来砸在衣服上。雨倾斜着向我身上洒去,是进附近超市躲雨还是继续等下去,我犹豫不定,车总在人没有耐心的时候开来,就像许多人一样,在万般无柰后才捂坚守的意义。
一个骑自行车的人在奋力踩着脚踏板,他的身影有些旧,像是把沧桑的弓,射向一个无法看清的远方。经过我面前时突然起来抬头看了看雨棚内,又看了看看雨,立即停了下来,将自行车推到了我的前方,站进了小小站台内。他的发梢向下滴水,抹了把脸上的雨水,望着我笑了笑。我抬头看了看棚顶,心里自喜道:幸好你还可以容下两个人。可是不久,一辆公交车靠了站,依旧不是我等的那辆,一位怀孕妇女用皮包遮住头顶,快速向站台疾走,她先是愣了会,然后向站台后方看了看我知道她是想找别的躲雨处,于是我拎起书包,像刚才的位置指了指。冒着没有停止迹象的雨,向拐弯的便利店奔去。
这个孤独的夜晚,随风雨飘摇,我几乎失去了等待的耐心和勇气,先找个能避雨的地方再说。拐弯处,华联超市几个红字如闪闪利剑刺进了城市灰暗的傍晚,我的心里有了点亮光,没有跑,稳健中夹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慌乱,自己在慌什么?是街,是傍晚,还是自己的寂寞?刚才同骑车人分享的头顶那一片雨棚,是温馨而又安全。
到了门口,立刻低头寻找一片干燥地,一个带草帽的大伯,蹲在门口,嘴里吸着一支有些潮湿的烟-烟头上火星随黑暗翕动,我突然想到庞德的《地铁》:这些面孔在人群中幽灵般的显现,湿漉漉的黑树枝上朵朵花瓣。他是谁?一个似曾相识的陌生者,一个有些失望的等待者,一个孤寂的漂泊者。门口唯一干燥的地方,他占了一大半,我只好半个身子抵住水泥墙,可以避风,另半个身子依旧在雨中。无奈,只有站在超市外面,才能看见开来的公交车。大伯看了我一眼,吸了口烟向旁边挪了一下,对我说:往这儿站些吧!我答谢,他感叹道:城市的屋檐就是小啊!
是啊,农村的屋檐不用分享,到处都有一个温暖而亲近的地方,到处都容得得下人;而城市的屋檐,狭窄而稀少,时时刻刻,人们都要学会分享,学会同别人共同拥有得失,只有这样,才可以减少一颗颗因没有人能够接受与分享的流浪者的眼泪。
一杯茶的时间后,我告别了老伯,向驶来的公交车奔去。这一天,我同两个人分享了城市的屋檐。
上海市虹口高级中学高二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