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各种经典也是枚不胜举。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论语》这一中华经典。它从我记事起,便一直陪伴着我。
《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一共20卷。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一串的意思,语是话语。
《论语》是妈妈从小就要求我熟读的一本书,它教给我许多道理以及做事的方法,令我受益匪浅。粗看它,它不过是一本语录,但却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
《论语》里最常见的词汇,无非是中庸、君子、礼仁。中庸指的是对人处事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衷的态度。这种思想体现了忍文化。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争端,但过度的忍却能使一个民族沉睡,古代中国的发展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中庸是儒家的为人之道,体现了儒家学派的软弱性。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论语》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礼,表现了孔子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孔子的礼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仁,是孔子的道德观,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己,遵循礼,这就便是仁了。仁者爱人,这里爱的人是指上层社会的王室贵族;尊重朝廷贵族,不犯上,也说明孔子对礼的尊重。此外,孔子还把仁当作人的标准:仁者,人也。
中华经典,将我的经典又添一页传奇,中华经典,伴我成长。
初三:张晨昀
礼仪是一种文明的表现,它是一个人道德文化高低的反应。礼仪,普普通通的两个字,却能表现在很多方面,例如常见的见到熟人要问好,见到长辈要谦让,做了错事要道歉。但中华礼仪,它博大精深,它所体现的并非前者所能比论的。
这个星期天,家里没什么吃的,我和妈妈也只好出去吃饭。走进家附近的一家小面馆,只见四周都坐满了人,只有一张四人桌,我辆也就坐了上去,看看四周的客人谈笑风声,吃着香喷喷的面,心想:这小小的面店也能有这么好的生意。正要点面时,突然走进来四个人,看看周围没有多余的位子便露出失望的表情,转身刚要离开,却见妈妈叫住了他们,然他们先坐,谢谢。只见有个人连声说,妈妈边笑边挥着手回答:妈妈真是一个有礼仪的人,我一定要以她为榜样。
我要一碗半筋半肉面。我听见旁边刚刚来的客人正说着我要的面,便留了个心,对不起,做这面的材料不够了,您换一碗吧。客人的脸上又露出了尴尬的神情,我的心在这里一跳,我何不把我这碗给他,自己再换一碗呢?想到这我便悄悄地对妈妈说了想法,妈妈微笑的点点头,和客人商量后,我坐在位子上听见了这句话真的谢谢你,感觉有说不出的愉悦和激动。
中华的礼仪,它有的是陌生人之间的一个帮助和谦让,它有的是赋予传染的力量,有的更多是博大精深。
初三:李天皓
中华名族自古以来都是一个讲究品德教育、个人修养的民族,一种执着的追求,一次慰藉人心的宽容笑容都能融汇成美德赞颂曲上,一个个动人心弦的音符。美德在我看来便是美与德的总和。美并不是外表的漂亮而是一种闪耀在心中的心灵之美。德是一种正义的力量,它包括忠、孝、仁、义。在当代人们的心中美德这个观念是十分淡薄的。大家似乎都已经忘记什么是真真正正的美与德。取而代之的是追逐潮流,疏离亲人。我认为众多的文明美德中孝是最重要的。喂,儿子啊?恩,有事吗?你还好吗?天冷了,你要多穿点。上班之前要好好吃早餐,不要饿坏了自己。家里一切安好,你不要担心,我和你爸爸都好,就是下雨天我的风湿要犯。不过,妈一想起你,再痛也可以忍了。妈,还有其他的事吗?没事我就先挂了,我还要开会呐。哦,儿子,这个星期天你回来吗?妈,我有事,我先挂了。喂?嘟嘟嘟嘟老人失望的坐下。在当今世上有多少的老人和儿童没有儿女、父母的陪伴?可是那些一直以工作为由的亲人们你们在干什么?你们何尝又懂得一个人孤孤单单的过着日子的感受呢?你们总是找各种理由逃开你应尽的责任。可不可以放下你手中的事业工作?好好的陪伴你的父母和儿女。可不可以不要拒绝他们一个简简单单的要求?哪怕只是回家看他们一眼,他们也会知足了。全世界的因为工作忙而没有时间陪伴父母和孩子的人们,请你们一定要抽出一点点的时间好好陪伴他们好吗?不要当父母离去才感到愧疚与惋惜,那种痛苦是虚伪的,不真实的。不要让你的孩子没有安全感,叛逆时你才去爱他们,那时的爱不叫爱,叫弥补。不要让自己悔恨,让自己痛苦。文明美德犹如一泓清泉可以为我们滋养心灵,给予我们心灵的慰藉。
初三:寂静流年遍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