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水的月色,沉浸在深秋的桂林里。稠密的细雨,婆娑着河边的芭蕉;当多情的晚风禅过玉门石桥时;你是否会感到一阵心的悸动,一丝陌生的惊喜。月清风高的夜晚,抬头仰望寂寥的星空,又会想起李煜的诗: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开宝八年,宋朝灭南朝,李煜亡家败国,换来一卷破席。虽李煜不是一个好皇帝,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和词人,在文学的世界内李煜遨游其中。虽被囚禁但困不住思想的飞絮,文学使他看破人世,才情蕴藉,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忧。
望着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
唐宣宗大中末年,途中路漫漫,一路颠簸和诸多不如意,让身为诗人的他对羁旅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山村旅店起早赶路,思乡之情,旅途的艰苦凄楚荒凉的秋景,孤独凄凉的心境。感情的红线穿起一串名词之珠,雄鸡啼鸣,昂首啄开新的一页日历,正在此时,一轮明月却仍悬于西天上方,清冷的月光伴随着早行人的脚步踏上旅途。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银霜满地的店前木板小桥上,已经留下行人依稀可见的足迹,一副凄清有致的霜晨图于世人眼前。
原本的他一心向往归隐田野生活,从无鹤立穷雄当皇帝的心思,无奈人生与他开了个小小的玩笑,将他卷入这场皇位争权的漩涡中,正因有了文学的陪伴,使他脱离苦海。
百年来,文学使他无言独上西楼,是文学使他创下《虞美人》,《相见欢》,《望江南》等千古名作,人们沉浸在文学之中,忘记悲欢离合,细加品味,韵味无限.......
初三:少峰
目前很多杂志上的文章越来越蹉跎,或者说越来越接近商业化。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不要否认,可能你看的那些杂志质量还是不错的,但如果你把现在的文章,和以前几年的比较一下,你就会发现,它变得空了,变得商业化了。
如果你看到这里了,估计你已经烦了,好了,公,请耐心看看。我看了很多写自己父母的文章,只是有一少部分没有透着商业化的气息,那些人可能有意无意,反正是把自己的父母都不惜推出来,换取金钱。至少有些打手(此打手非打手)是这样的,公,请仔细看看吧,看看那些文章,仔细的看一看,每篇文章都值得,都值得去找他们的缺点,以前,老师总是点评哪个句子的好,那个字词的妙,殊不知一些文章的缺点更有助于提高作文,在这个本来就已经很商业化的时代,难道也要让纯粹的文学陷入商业化么!
对此我只能愤懑!装乞丐来赚钱,老人摔倒了,扶起来,别人也赚钱,难道让穿催的文学也要陷入完完全全的商业化吗?在这个物质的时代,几千是必须的,但不能是纯粹的。
文学是纯粹的,但金钱可以催发文学,但过之而无不及。吃人参对身体有好处,可过了则伤身,吃枣对身体有好处,但多了对牙不好。
物极必反!
文学应该是纯粹的!金钱只不过是文学带来的奖励品而已。
希望文学不要被埋没,不要失真,也希望编辑们能够好好审核,不要放过一个,也不放掉一个。
初三:王家稳
鲁迅是拿着笔杆子革命的人,他的革命是于灵魂上的,抨击着迂腐、落后的思想,试图将已经麻木不仁的人们唤醒。致力于暴露国民的劣根性,并为其根源进行揭示和批判。
提起鲁迅,是不能不说《孔乙己》这篇小说的。这是个悲剧,不只是因为孔乙己死去,更因为没有人为孔乙己的死而悲哀。每次咸亨酒店的掌柜想起孔乙己是,都是因为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短衣帮、掌柜的、我这一个个形象,都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气是何等的迂腐!孔乙己是个被封建制度思想深深毒害的人,到死他也不想脱下他那象征身份的长衫,甚至始终都热衷着封建科举,梦想着做官发财。他是可悲的,也有些可笑,但他却还是善良的,值得我们去同情。每次看《孔乙己》,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更让我体会了鲁迅先生的文学魅力。
祥林嫂、闰土、豆腐西施、阿Q,包括孔乙己在内,鲁迅先生几乎将当时社会底层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写全了,他用自己的文字来批判社会的腐朽,来呼唤人们的精神上的觉醒。我第一次感觉到,文字也有如此大的力量,发挥着如此大的作用。
像鲁迅一样的还有很多人,老舍就是一位。《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祥子的悲剧,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从祥子扩大化,社会上还有多少这样的人在受着苦难,在一天天堕落!孙侦探、刘四爷父女以及和祥子在一起的人力车夫,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更表现了当时被污化的社会。
不止中国有用文字战斗的文学家,俄国的高尔基同样也在人们的精神上革命着。《海燕》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高尔基利用自然现象,巧妙地揭示了无产阶级曙光即将到来,鼓舞广大无产阶级劳动者起来反抗,向着光明前进!
当然,在思想领域里,不断进行革命的人还很多。我们应感谢他们,正因为有了他们,人类的思想才得以升华,社会得以进步。
文学是奇妙的,无形却足以动撼人心,无声却能够震撼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