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风筝的时候总是很努力的跑着,希望风能将它带上天空,任它飞翔。放着,放着,一手扯着风筝线,望着蓝蓝的天空渗透着淡淡的白色,在掩盖着点什么,又似乎在放任着点什么
关于友情
总觉得2个人的友情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让这朵鲜花开得灿烂。维持友情,有时像放风筝,紧紧的抓住那根线,风大的时候,风筝会肆意的飞奔,就似友情漂浮不定。但手仍紧紧的抓着,因为不允许它的逃离。有时,想着风筝的乱窜,手上有着淡淡的痕迹,红红的,疼了,想要放手,却心里还是执着的握着,脸上笑着,心里悲着,因为看到了风筝的眼神,那么真挚,所以懂得。
关于亲情
父母的叮咛关注早已乏倦,身上紧紧缠着线,却忍不住想飞翔更辽阔的世界,想独自的自已照顾好自已。放风筝的人把心都系在风筝上了,风筝仍然不懂!因为放风筝的人把线拉的越紧,风筝越痛!而心角的疼痛只有风筝慢慢的品尝,风筝的眼泪,天空看到了吗?天空能理解吗?是的,云朵都忍不住的拥抱着风筝,给它温暖,告诉它:孩子,别哭。恩,不哭,不哭,不许让疼我的人流泪。
关于爱情
放风筝就像维持一段爱情。懂爱的人反而不会放风筝,因为太爱对方所以才把线栓的紧紧的,生怕爱情飞走了。最后,风筝带着伤痕累累的身体,让风接走了!放风筝在地上声声哀吟,风筝也阵阵疼痛,只是一切无奈。记住,爱情风筝要忽远忽近,不要一直紧握着线,累的时候,记得让它休息!相信属于你的,一定会在你的身边守护着你!
风筝,如此斑斓的风筝,只可惜永远被线系着,而离开线的风筝永远不会飞得好久!所以放风筝的人一定要疼惜。
当我牙牙学语时是父母给我了希望,当我步入学校生活时是同学给了我关怀,当我在成长的道路上有所偏差时是老师给了我哼哼教导。这些,我从来都没有在乎过。直到有一次错过,让我成长很多。
这是一次痛切的错过,是因为过错,是一个已无法挽回的事实。因为错过,我感悟到了人生,感悟到了所有,有人说错过是给你经验与教训。而我说,错过或许你一辈子再也不会再有这种经历,不管好的还是坏的,哭的还是笑的,痛的还是。
记得一年前,我天真,无忧无虑的生活着,和我喜欢的人们,在一起打打闹闹,好不开心,可因为一次过错,让我有了痛彻心扉的错过,那是一个微雨的夜空,我失去了所有,还有再也不会回来的幸福。那一次,我深刻的感受到,过错是多么的可怕,宁愿用生命付出代价,也不愿就如此的失去,我成熟了,长大了,也回不到过去嘻嘻哈哈的我了,是这样随波逐流下去?还是放下这一段本不该出现的往事,可我放不下,放不下啊!心会痛,可又能如何呢?不知道漫漫人生怎样走下去,是逃避,是面对,还是什么?
世间的太多让人意料不到,真的不知道该去如何选择,今天,又一个生命在天际划过,他消失了,给家人带来的是无尽的悲伤,可谁又能料想到明天的自己呢?正如所说,漫漫人生,生命真正能把握在自己手中的又能有几位呢?
身为实验中学七班的一员,我对自己的责任又付出了多少?有没有尽心尽力的做到自己应该做到的呢?在这个夜下,有太多的思绪飞来,也不知如何用语言来表达。就这样吧!做好今天的自己!想明天,想以后都是不现实的问题,有目标,努力了,足够了!
河南安阳内黄县实验中学初三:黎明月
那一天阳光灿烂,灿烂的一塌糊涂。
我跟一个朋友在看法国记录片《迁徙的鸟》。这是一部候鸟的史诗,一首生命的颂歌,鸟类的飞翔及其生命旅程深深地震撼了我,唯美的画面让我沈迷其中。我习惯性的在看完电影後将头转向阳台上,看大把金灿灿的阳光,这时心情总是十分的愉悦,愉悦非常。但我回头看了看身边坐着的朋友,他红红的眼及幽怨的脸让我惊讶地心里直打哆嗦。我忙忙问他怎麽回事,在听了他的所思所想後却楞了半天。
他是在爲了鸟类一生的无奈而悲伤,鸟类每年都不得不受外界的影响而进行长途迁徙,既而又想到了他自己我认爲正因鸟类有了迁徙这种自然规律才让它有了意义与美丽可他却有了红红的眼及幽怨的脸。
听到这样的答复我不禁问了问自己,现在的年轻人都怎麽了,脑子里装的都是些什麽。难道现在的年轻人的心都变得如此敏感而脆弱了吗。
不论在网上还是现实生活中,我时常能碰到这种类似的青少年朋友一般是看过几本书并写过一些能让他们自己看了直掉眼泪文字的人他们活在一个个围绕着他们自己转的小世界里,在这个世界中自己才是主宰,并且他们是那麽的忧伤。让我怀疑这年头真有那麽多人经历过凄惨的童年。
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喜欢没事有事就鼓捣点文字,当然,我也是其中一个。
矛盾、胡适、鲁迅、郁达夫等人都幼年丧父,他们在孤寂和自卑中成长,这一特点让他们形成了文人所应当具备的敏感气质。
矛盾这类人,过早成熟的心灵使得他们对这个世界的体认,对人的情感的渴求远远超过他们的生理年龄,孤寂意识便生成并渗入其主体意识。这些使得他们的心理感情变得敏感和纤细。
虽然现在的青少年并不都早年丧父,但是他们都或多或少的有着类似童年孤寂自卑的童年。所以这年头有这麽多人喊忧伤道郁闷也是可以理解的,更何况现在流行因素在推波助澜。
在青少年当中,文学流行的是村上春树、安妮宝贝、郭敬明,音乐流行的是王菲、周杰伦,电影流行的是一些画面沈闷,情节悲伤的不知所云的影片如《恋爱中的宝贝》。这些流行因素更使得青少年敏感忧伤的心理得到最大程度的强化。
中国现在的青少年这代人到底是什麽类型的人呢。我不是专业人士,所以只能瞎猜。
美国曾有过迷惘的一代,也有过垮掉的一代,但中国的这代人却似乎是在两者之间。他们沈迷其中却全不知晓其危害性。
科学家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幸福感取决于他本身的性格,而非社会生活。
如果青少年们还继续沈迷于忧伤中,那麽他们的性格必然是病态的,这一点是他们大多人都不了解反而有点沾沾自喜的。
我不禁担忧,这些中国的未来,难道就这样让他们继续忧伤下去?
前面说到的矛盾等人,我想,除了郁达夫这位一辈子都写着忧伤文字的前辈外,其他人都找到了自己的出口。
中国现在的社会因素正将大批大批的青少年导进一个误区。我万分希望我们这代人能尽早地找到一个出口,一个通往有着大把阳光的出口。
瞎扯一把,爱看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