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向中国人脱帽致敬》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向中国人脱帽致敬

  记得那是12月,我进入巴黎十二大学。

  我们每周都有一节对话课,为时两个半钟头.在课堂上,每个人都必须提出或回答问题. 问题或大或小,或严肃或轻松,千般百样,无奇不有.

  入学前,云南省《滇池》月刊的一位编辑,向我介绍过一位上对话课的教授:他留着大胡子而以教学严谨闻名于全校.有时,他也提问,且问题刁钻古怪得很.总而言之你小心,他几乎让所有的学生都从他的课堂上领教了什么叫做'难堪'

  我是插班生,进校时,别人已上了两个多月课.我上第一节对话课时,就被教授点着名来提问:作为记者,请概括一下您在中国是如何工作的

  我说:概括一下来讲,我写我愿意写的东西.

  我听见班里有人窃笑.

  教授弯起一根食指顶了顶他的无边眼镜:我想您会给我这种荣幸:让我明白您的主编是如何工作的

  我说:概括一下来讲,我的主编发他愿意发的东西.

  全班哄地一下笑起来.那个来自苏丹王国的阿卜杜勒鬼鬼祟祟地朝我竖大拇指.

  教授两只手都插入裤袋,挺直了胸膛问:我可以知道您是来自哪个中国的吗

  班上当即冷场.我慢慢地对我的教授说:先生,我没有听清楚您的问题.

  他清清楚楚一字一句,又重复一遍.我看着他的脸.那脸,大部分掩在浓密的毛发下.我告诉那张脸,我对法兰西人的这种表达方式很陌生,不明白哪个中国一说可以有什么样的解释.

  那么,教授说,我是想知道:您是来自台湾中国还是北京中国

  雪花在窗外默默的飘.在这间三面墙壁都是落地玻璃的教室里,我明白地感觉到了那种突然冻结的沉寂.几十双眼睛,蓝的绿的褐的灰的,骨碌碌瞪大了盯着三个人来回看,看教授,看我,看我对面那位台湾同学.

  只有一个中国.教授先生,这是常识.我说.马上,教授和全班同学一起,都转了脸去看那位台湾人.那位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同胞正视了我,连眼皮也不眨一眨,冷冷地慢慢道来:只有一个中国,教授先生.这是常识.

  话音才落,教室里便响起了一片松动椅子的咔咔声.

  教授先生盯牢了我,又递来一句话:您走遍了中国吗

  除台湾省外,先生.

  为什么您不去台湾呢

  现在还不允许,先生.

  那么,教授将屁股放了一边在讲台上,搓搓手看我,您认为在台湾问题上,该是谁负主要责任呢

  该是我们的父辈,教授先生.那时候他们还年纪轻轻呢!

  教室里又有了笑声.教授先生却始终不肯放过我:依您之见,台湾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 如今

  教授先生,我们的父辈还健在哩!我说,我没有那种权力去剥夺父辈们解决他们自己的难题的资格.

  我惊奇地发现,我的对话课的教授思路十分敏捷,他不笑,而是顺理成章地接了我的话去;我想,您不会否认邓小平先生该是你们的父辈.您是否知道他想如何解决台湾问题

  我想,如今摆在邓小平先生桌面的台湾问题并非最重要的.

  教授浓浓的眉毛好像一面旗子展了开来,向上升起:什么问题才是最重要的呢,在邓小平先生的桌面上

  依我之见,如何使中国尽早富强起来是他最迫切需要考虑的.

  教授将他另一边屁股也挪上了讲台,换了个更舒服的姿势坐好,依然对我穷究下去:我实在愿意请教:中国富强的标准是什么 这儿坐了二十几个国家的学生,我想大家都有兴趣弄清楚这一点.

  我突然一下感慨万千,竟恨得牙根儿发痒,狠狠用眼戳着这个刁钻古怪的教授,站了起来对他说,一字一字的:最起码的一条是:任何一个离开国门的我的同胞,再也不会受到像我今日承受的这类刁难.

  教授倏地离开了讲台向我走来,我才发现他的眼睛很明亮,笑容很灿烂,他将一只手掌放在我的肩上,轻轻说:我丝毫没有刁难您的意思,我只是想知道,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是如何看待他们自己国家的.然后,他两步走到教室中央,大声宣布:我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下课.

  出了教室,台湾同胞与我并排走.好一会儿后,两人不约而同看着对方说:一起喝杯咖啡好吗

【作者介绍】

  钟丽思,是1988年赴法国留学的女作家,现为法国巴黎阿拉贝电影制片厂编导,兼为《天下华人》法国主笔、《看世界》杂志专栏作家。

【课文提示】

  1,本文是一篇政论性与文学性相结合的报告文学,不仅真实性强,而且文学色彩浓厚。它不仅真实地再现了作者留学法国,在一堂对话课上,与一位大胡子教授唇枪舌剑较量的场面,还通过神态、行动及大量的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作者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引人入胜,并有助于对人物形象的刻画。

2,文章表现了海峡两岸的中国留学生,团结协作,自觉地维护祖国的尊严。也反映了外国友人对中国的友好感情,反映了外国友人真诚希望中国不断富强的愿望。

【正音正字】

  谨jǐn  堪kān 倏shū

【积累词语】

  千般百样  无奇不有  刁钻古怪  总而言之  鬼鬼祟祟  

  一人做事一人当     顺理成章  感慨万千  不约而同

【分析课文】

  本文是一篇结构紧凑的特写,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读来情味盎然。本文没有一点悲凉感,同是在维护国格,赤子们腰板硬朗,理直气壮,具有逼人的威势。以高度文明的中国人高雅的气质、敏捷的思维、机变的语言令洋人叹服,展示了九十年代中国人的高等素质。

  文章主题是:通过大胡子教授的提问和中国留法学生我的回答,表现了中国留法学生不卑不亢的自尊自爱,理直气壮的爱国精神,不畏刁难的自强自信,反映了外国友人真诚希望中国富强、中国能自强的良好愿望,展现了中国正在逐步上升的国际地位。

  题目是个偏正短语,它隐含的语义是向中国人致敬,但题目采用形象性说法,既写出了中国人的国际地位,又显现了教授的真诚。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侧面铺叙大胡子教授刁钻古怪总使人难堪的形象。要回答两个半钟头、无奇不有的问题,已经很难熬了,更何况是一位刁钻古怪的教授在提问。几乎让所有的学生都从他的课堂上领教了什么叫做难堪,这句话写出了教授的教学严谨,也使读者为我捏一把汗。这些侧面铺垫为对话课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气氛,也为后文教授的真诚态度和严谨教风作了反衬。大胡子暗示教授的直爽、豪放。

  第二部分(第4-31段),写教授刁难我的经过及我机变而理直气壮的回答制服了教授。对话课从剑拔弩张的气氛转为友善轻松的气氛,我付出的不单是机变的对话,敏捷的思维,更为重要的是一种为国争光的责任感。整个问答过程分四个回合。

  第一回合(第4-9段),关于中国人如何工作的问答。教授的提问切入自然,既注意到了学生身份,又不经意中提问,但却有看似平实、实奇崛的开挖话题的功夫。一个国家的记者如何工作、记者的首长如何工作,尤其在提问时加上一个修饰限制性状语在中国,一下子把国家的荣辱郑重地放在了学生面前,要回答得得体,需要有非同寻常的应变能力。概括地讲,我巧妙地接过提问中的概括要求,回答了两句高度概括的话,针锋相对,沉着应答,俏皮幽默而又不失风度。第二次概括地讲,句式重复,写出我的执著、坚定,不入圈套,不作无谓的解释,用两个愿意接连回答,把我们国家宽松的政治气氛和人民的舒畅心情介绍给了各国留学生,为国家争了气。窃笑:窃是怕教授,笑是赞赏我。哄地一下笑起来,情不自禁地爆发了对我赏识。这两句,渲染出活跃的气氛,冲淡了原先的紧张气氛,再加上有些留学生偷偷朝我竖大拇指的动作,巧妙地烘托了我的成功。

  第二回合(第10-16段),关于国籍的问答。教授顺着学生的国籍切入第二个敏感的政治问题:来自中国的哪一方.教授不可能不知道只有一个中国的常识,但依旧按两个中国的思路来提问,这是因为国际上有两个中国的暗流,更为重要的是教授要了解一般中国人是否都有敏感的政治素质,是不是把中国的国家命运都看成自己的生命。这是一个不容半点疏忽的大是大非问题。教授两只手都插入裤袋,挺直了胸膛的动作和神态,显然为自己的狡黠而得意,甚而有些傲慢。班上当即冷场,写出问题的严峻、气氛的紧张。我慢慢地,写出我胸有成竹,冷静沉着,与其他学生形成对比。先没听清楚,婉转表示反对,给教授纠正错误、重新提问的机会,写出我以退为进,寸步不让;接着以不明白哪个中国一说可以有什么样的解释,由退为攻,由被动变主动,公开反抗。最后以纠正教授的常识错误告结束。那脸,大部分掩在浓密的毛发下,含蓄写出我还不识其真面目。应该说教授的提问是带挑衅性的,给我造成狼烟四起气氛,激起了我迎战的斗志。同学们为我与台湾同学捏一把汗。雪花在窗外默默地飘照应开头。那种冻结的沉寂,照应当即冷场。教授先生,这是常识,郑重其事地将他一军。正视,写出对我的尊重;不眨一眨,写出不假思索,肯定无疑的神态。冷冷地,对这个问题的冷静,不屑一顾。慢慢道来,胸有成竹、沉着不慌。台湾同学重复我的话,说明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认识完全一致,毫无差异。这时发出松动椅子的咔咔声既反衬了我的成功,也写出了各国学生的友善,紧张解除了。

  第三回合(第17-26段),关于如何解决台湾问题的问答。教授盯牢我的不仅是眼光,更重要是交战中一方执著地缠绕。教授的思路极有逻辑推理性,他既理明了台湾省与中国其它省阻隔的现实,又探究原因。除台湾省外写出我反应灵敏,信念坚定,无隙可击。教授搓搓手看着我,说明我很棘手,难以应付。在台湾问题上,该谁负主要责任呢?这个问题,显然有分化我与台湾学生的意图。我们的父辈巧妙地避开了正面交锋,还加上他们还年纪轻轻哩!说出一个不可置辩的道理:谁都不可能把国家问题处理得十全十美。依您之见,台湾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如今?这又是咄咄逼人、难度极大的问题。我们没权力去剥夺父辈们解决他们自己酿就的难题的资格我再避正面交锋,显示出政治机智,同时照应前面那会儿他们还年纪轻轻哩!暗示了父辈们已经成熟,定能解决好这个问题。这里三句话,十分严密,环环相扣,表达了对父辈的信任,表现了中国政局的稳定。教授紧追不放,又挺过第三剑,要我回答邓小平想如何解决台湾问题?依我之见,照应上文,针锋相对。又一次避开正面交锋,把问题推向一边,使教授在台湾问题上的三斧头全功尽弃。

  第四回合(第27-31段),关于中国富强的标准的问答。教授把剑换了个方向挺来,追问中国富强的标准是什么,这回教授似乎得人心之优势,抬出二十多个国家的学生一起来讨教,企图孤立我,让我难堪。教授自以为中国物质文明不如外国,此题目可以压倒我。我站了起来,写出我激动不已,忍无可忍,情不自禁。狠狠地用眼盯着几次责难使我义愤,决心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狠狠还击。我的狠狠的眼神细节和一字一字吐词,写出了义愤感,受辱时的奋争和理直气壮,颇具气壮山河之势。这时对教授的眉毛细节和坐姿细节的描写,写出了教授的一种内心激动:他对这些问题实在太感兴趣了,希望受到教益。倏地离了讲台笑着向我走来写出教授的满意、真诚、友善。笑容很灿烂,写出教授的真面目,并无阴谋和恶意。我只是想知道,强调别无用心,揭示提问的目的,释尽疑惑,表现了教授的坦然真诚。至此教授的面目才完全看清。他心迹的坦露,脱帽的举动,使我感到教授的友善可亲可敬,这种欲扬先抑手法,使教授的严谨和真诚正直得到充分渲染。向中国人脱帽致敬是对我的致敬,更主要是对全体中国人包括台湾省的中国人的致敬,因为教授看到了中国的强大,中国人的自强,台湾海峡两岸中国人的为国争光的团结协作精神。

  第三部分(第32段),写我与台湾学生结伴而行。作者有意选择这个素材做全文结尾,写出台湾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友好,共同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的意识。好一会儿,说明双方还是有一些隔阂的。不约而同,写出双方为中国人的地位升高而感到欢悦,进一步点明题目中的中国人的范畴。

  大胡子教授,是一位对中国人民友善的外国友人。他在课上提出的问题是他严谨的教风的体现。他提出的两个中国的问题并非是他在主张两个中国。这个敏感的问题在国际上往往经常碰到,教授的提问正是为了测验一般中国人对此问题的敏感度,反过来看,可能正是教授的提问练就了我往后工作上对这类问题的敏感。教授提出中国富强问题,可能是他对一国富强的一种兴趣。教授对我与台湾学生在台湾问题上的一致性极其赞赏。教授对中国人民的真诚从他最后的眼神,笑容和脱帽动作中可以看出。教授的脱帽致敬是他的正直为人的表现。当然我代表的中国人的自强和自尊,使教授进一步了解了中国人,由此而产生敬意。

复习

【思维训练】

1,本文的文学体裁是什么?题目的隐义是什么?

( 本文的文学体裁是报告文学。  

  题目的隐义是向中国人致敬。 )

2,几乎让所有的学生都从他的课堂上领教了什么叫做难堪中,几乎不能删除的原因是什么?

( ①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难堪,最后我也没有难堪。

  ②教授的目的也不是要学生难堪,而是治学严谨。 )

3,我听见班里有人窃笑。 句中的窃笑有哪两层意思?

( 窃写出了学生对教授的惧怕,不敢公开笑。

  笑写出了同学对我的赞赏。 )

4,第二回合是关于国籍的问答。教授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 教授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要了解一般中国人是否都有敏感的政治素质。 )

5,雪花在窗外默默地飘与那种冻结的沉寂,分别照应什么?

( 雪花在窗外默默地飘照应开头12月。

  那种冻结的沉寂照应当即冷场 。 )

6,第三回合是关于如何解决台湾问题的问答。除台湾省外和教授搓搓手看着我,对于塑造我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 除台湾省外这句语言描写,突出我反应灵敏,思路周密,无隙可击。

  教授搓搓手看着我,侧面描写我很棘手,使教授感到难以应付,手足无措。 )

7,我看着他的脸。那脸,大部分掩在浓密的毛发下。我才发现他的眼睛很明亮,笑容很灿烂。 这两次对教授的外貌描写,具有什么不同的作用?

( 前一句说明我并未真正认识教授的真面目,未理解他的真实意图。 );

  后一句说明我终于感到教授并无恶意,至此教授的面目才完全被看清,即了解了他的真实意图。 )

8,本文描写大胡子教授采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其实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欲扬先抑。  其实他是一位对中国人民友善的外国友人。 )

9,我与教授的问答围绕哪几个问题?这些问题的过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 四个问题:中国人如何工作、我的国籍问题、如何解决台湾问题、中国富强的标准。 过渡巧妙。 

  写出教授思路极其敏捷。 )

10,本文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 环境描写,渲染了特定场合的气氛。直接的环境描写,烘托了气氛,比如写冬景、写人们盯着我们三个人的冷场等。通过人物的反应的侧面描写,如课堂上的笑、冻结的气氛、松动椅子的声音等,写出了剑拔弩张及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善气氛。 )

11.文章主题是什么?

(  ①通过教授的提问和中国留法学生我的回答,表现了中国留法学生不卑不亢的自尊自爱的爱国精神;

  ②反映了外国友人真诚希望中国富强、中国能自强的良好愿望,展现了中国正在逐步上升的国际地位。  )

12,在对话课上,大胡子教授提出问题,如此刁钻古怪,后来,他为什么竟会对我脱帽致敬,前后态度是否矛盾?为什么?

( ①应把问题本身的性质和提问人的动机,区分开来。教授提出两个中国问题,并非是主张两个中国,提出台湾问题,说明他对中国情况的关切。

  ②一位编辑曾介绍,这位教授几乎让所有的学生都从他的课堂上领教了什么叫做难堪,这一重要的伏笔,说明他的提问刁钻古怪,并非单是冲我而来,而正是表现了他闻名于全校的教学严谨。

  ③教授在对话课上,提出了一些有关国家荣辱、政治上十分敏感的问题,是要了解一般中国人是否都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能不能自觉地维护国家的尊严。

  ④教授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在提问题中,被我的爱国热情深深地感染了,因此最后按捺不住内心激动,离开讲台,笑容满面,脱帽致敬,这是他的心迹坦露,也是他正直的表现。 )

13,我与教授对话完了,教授宣布: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下课。文章到此可以搁笔,为什么最后还要添写一节,交代我与台湾同胞准备去喝咖啡?此节能否省略?

( 本节对话课,我与教授构成了一对主要的矛盾体,对话进行了11次,其中有7次,集中讨论了所谓两个中国和台湾问题。回答教授第四次提问时,特别交代台湾同胞支持我的意见:只有一个中国、这是常识。我在回答如何解决台湾问题时,强调要有海峡两岸的父辈来解决。我和台湾同胞,都是中国人,都是教授致敬的对象,中国的统一富强,是海内外所有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我与台湾同胞,齐心协力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是画龙点睛之笔,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所以最后一节,不能省略。 )

阅览排行: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