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五首·其二》和《戏为六绝句·其二》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exit();?>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exit();?>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1、王杨卢骆即指王勃、 、卢照邻、 ,时称 。(3分)
2、【甲】诗中 是才人的杰出代表,【乙】诗中 对王杨卢骆的诗歌哂笑不止。(2分)
3、【甲】诗一、二句与【乙】诗三、四句都采用了对比手法,两者是怎样对比的?分别突出了什么观点?(4分)
参考答案:
1、初唐四杰是中国唐代初期四位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
2、李杜 轻薄
3、甲诗古今对比 古今之人李杜诗篇的态度对比 突出了唯有创新,才能领时代之风骚的观点。
乙诗 王杨卢骆与轻薄者对比 突出了王杨卢骆之文会像长江黄河之水那样万古流传的观点。
翻译赏析
exit();?>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李白和杜甫的诗篇曾经被成千上万的人传颂,
现在读起来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
国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情的人,
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流芳百世)。
注释
(1)李杜:指李白和杜甫。
(2)才人:有才情的人。
(3)风骚: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后来把关于诗文写作的事叫“风骚”。这里指在文学上有成就的“才人”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
【作品鉴赏】
《论诗五首·其二》表达了作者提倡在诗词创作上要有时代精神和个性特点,大胆创新,反对演习守旧
诗的前两句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为了说明诗风代变的道理,诗人举出了诗歌史上的两位大家,唐代的李白与杜甫为例。李白、杜甫的诗歌万古流传,无人能与之相比。即使是李、杜这样的大诗人,他们的诗作因流传千年,播于众口,已经不再给人以新鲜感了。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各个时代都有其标领风骚的人物。可见,“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国家代代都有有情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几百年而已。作者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
exit();?>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四杰在当时的时代条件下,他们的作品已经达到最高的造诣。四杰的文章被认为是轻薄的,被守旧文人讥笑。你们这些守旧文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本微不足道,因此只能身名俱灭,而四杰却如江河不废,万古流芳。
注释
1戏为:戏作。其实杜甫写这六首诗态度是很严肃的,议论也是可取的。六绝句:六首绝句。
2王杨卢骆: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四人擅长诗文,对初唐的文学革新有过贡献,被称为 “初唐四杰”。
3 体:这里指诗文的风格而言。当时体:那个时代的风格体裁。
4哂:讥笑。
5尔曹:彼辈,指那些轻薄之徒。
【作品鉴赏】
《戏为六绝句》是杜甫针对当时文坛上一些人存在贵古贱今、好高骛远的习气而写的。它反映了杜甫反对好古非今的文学批评观点。其中的“不薄今人”、“别裁伪体”、学习“风雅”、“转益多师”(兼采众家之长)等见解在今天也还是有借鉴意义的。本诗是《戏为六绝句》中的第二首,诗中既明确地肯定了王杨卢骆“初唐四杰”的文学贡献和地位,又告诫那些轻薄之徒不要一叶障目而讥笑王杨卢骆,他们的诗文将传之久远,其历史地位也是不容抹煞的。
【名家点评】
仇兆鳌《杜诗详注》:此为后生讥诮前贤而作,语多跌宕讽刺,故云戏也。姑依梁氏编在上元二年。……少陵绝句,多纵横跌宕,能以议论摅其胸臆,气格才情,迥异常调,不徒以风韵姿致见长矣。
田雯《古欢堂集杂著》:古来论诗者,子美《戏为六绝句》……议论阐发,皆有妙理。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以诗论文,于绝句中,又属创体。此元好问《论诗绝句》之滥觞也。六朝,四子之文,自是天地英华,不可磨灭。其所成就,虽逊古人,要非浅薄疏陋之徒所可轻议,宜甫之直言诃之也。“翡翠兰苕”、“鲸鱼碧海”,所见何其高阔!上亲《风》、《雅》,转益多师,解人不当尔耶?此六诗固不当以字句工拙计之。
浦起龙《读杜心解》:金源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托体于此。
翁方纲《石洲诗话》:《六绝句》皆戒后生之沿流而忘源也。其曰“今人嗤点”,曰“尔曹轻薄”、曰“今谁出群”,曰“未及前贤”,不惜痛诋今人者,盖欲俾之考求古人源流,知以古人为师耳。六首俱以师古力主。……“别哉为体”。正是薄之也:“亲风雅”,正是爱之也。杜陵薄今人嗤点之辈,至于如此!与“尔曹身与名俱灭”之言,未免太刺骨矣,故题之曰“戏”也。
杨伦《杜诗镜铨》:张上若曰:六诗使为诗学指南。趋今议古,世世相同,惟大家持论极平,著眼极正。昌黎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当公之世,其诽诋者亦不少矣。故偶借庾信、四子以发其意。皆属自寓意多,作如遗山《论诗绝句》通论古今人之诗也。然“别裁伪体”、“转益多师”,学诗之道,实不出此。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这六首绝句可作文艺批评看,也可作杜甫个人的学习经验和创作经验看,是针对当时诗学界所存在的贵古贱今、好高骛远、夜郎自大等毛病而作的,值得借鉴。杜甫不欲“自以为是”, 同时也为了冲淡教训人的气味,所以题作“戏为”。其实态度很严肃,议论很正大,教训也很不客气。
作者简介

赵翼(1727年~1814年1月10日)清代文学家、史学家。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又号裘萼,晚号三半老人,汉族,江苏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乾隆二十六年进士。官至贵西兵备道。旋辞官,主讲安定书院。长于史学,考据精赅。论诗主“独创”,反
...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出身京兆杜氏分支之一的襄阳杜氏。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