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羚羊木雕》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羚羊木雕

【课文结构】

  全文可以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妈妈知道羚羊木雕的下落后,要我把它要回来。

  第二部分,回忆我和万芳的真挚友谊。

  第三部分,写奶奶出面干涉,可是爸爸、妈妈还是逼我去万芳家。

  第四部分,写我要回了羚羊木雕,止不住流下伤心的眼泪。

【课文分析】

  本文记叙我被迫把送给同学的羚羊木雕要回来的故事,表达了父母要理解子女,尊重孩子们之间友谊的愿望。

  一般记叙文都是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叙说,而本文却把发生在后的查问木雕放在前面说,发生在前的赠送木雕放在后面说,这样写的好处在于,把故事情节安排在一天的时间里,借回忆来反映我和万芳的真挚友情,交代赠送木雕的原因,既使故事完整,又显得集中紧凑,文章劈头就从妈妈问起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写起,一开头气氛就很紧张,紧紧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避免平铺直叙,能引人入胜;让我一开始就处在尖锐的矛盾中,一边是父母逼迫,一边是极不情愿,这样使全篇叙事有波澜,有情味。可见,适当地运用插叙可以使场面相对集中。

  本文语言质朴、平淡,以第一人称的形象,记录了发自内心的独白,在看似拉家常的娓娓言谈中透露出一份真情实感,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故事启示】

  该文讲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场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朋友对我这样的反悔,感到伤心极了。

  论是非,父母心目中珍视的是羚羊木雕和对子女做人原则的教育,我心目中珍视的是纯洁的友情,由此而起冲突。应该说,父母是有欠缺的,未提前讲明贵重。

  我也是有欠缺的,在不知贵重又没有和大人商议的情况下自作主张把羚羊送人。如果彼此都做得周到一点,就不至于发生这样很不愉快的事情了。若从我这一面去看,是有教训可以吸取的。小时候毕竟幼稚,做什么事情跟大人商量商量是十分必要的。

  我们要学会理智地考虑问题。在生活中,要学会沟通,让父母、他人理解自己,自己也努力去理解父母、他人,这样就能尽量避免矛盾冲突。推而广之,遇事多商量,就可以避免许多矛盾。

复习

【朗读课文】

【思考问题】

1.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同学,对此爸爸妈妈的反应有什么异同?

( 同:逼我去向万芳要回羚羊。

  异:妈妈十分严厉,勒令我马上取回;爸爸比较耐心,劝我取回。 )

2.妈妈说:要不我和你一起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 说是一起去,实际是逼我一定要去。妈妈去的目的,是督促我办成此事。 )

3.你是怎么理解爸爸的一番话的?

( 爸爸的这番话,表面看来很温和,可是目的与妈妈一样,只是比较婉转地要我取回羚羊木雕。 )

4.我没有理由了。我想道他们马上会逼我去向万芳要回羚羊,心里难过极了。既然已经知道自己没有理由了,为什么还不痛快地去向万芳要回羚羊呢?

( 表面看来爸爸的一番话是无懈可击的,我无法反驳,所以我没有理由了。可是万芳毕竟是我最好的朋友,而羚羊木雕是作为友谊的信物给万芳的,因此我内心并没有真正被说服。然而行动上还不得不照爸爸妈妈的意思去做,去向万芳要回羚羊,我认为这是背信弃义,我内心根本不愿意这样做,所以我才难过极了。 )

5.妈妈为什么让我把一盒糖送给万芳?她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

( 妈妈想让我用糖把木雕换回来。  她觉得木雕很有意义,不应该随便送人。 )

6.文中妈妈一边递过糖盒一边说是什么描写?表现了妈妈什么态度?

( 这是动作和心理描写。  表现了她坚决要我执行的强硬态度。 )

7.写屋子里静极了的用意是什么?

( 渲染气氛。 )

8.写奶奶出面干涉有什么作用?

( 写奶奶出面干涉,反衬爸爸、妈妈只知东西名贵,却不顾尊重孩子的友谊,硬是逼着我去万芳家要回羚羊木雕。 )

9.我为什么推开妈妈的糖盒子?试做简要分析。

( 要点:我不情愿把木雕换回来,认为送出去的东西不能够拿回来。 )

10.羚羊木雕到底该不该要回来?

( 父母的做法不好。他们这样做,使女儿非常伤心,从开头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结果因反悔而伤心,始终被父母逼得难受。 )

11.你是否遇到过类似的事件?你是怎样处理的?结果怎么样?

12.你能感受到作者的倾向是什么吗?

( 作者的倾向是:父母也应尊重小孩的纯真感情,从小事中教他们做人的道理。 )

13.本文采用插叙有什么好处?

( 本文把发生在后的查问木雕放在前面,发生在前的赠送木雕放在后面。这样写的好处在于: 

  ⑴把故事情节安排在一天里,借回忆反映我和万芳的真挚友情,交代赠送木雕的原因,既使故事完整,又显得集中紧凑。

  ⑵文章从妈妈追问木雕羚羊写起,一开头气氛就很紧张,紧紧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避免平铺直叙,能引人入胜。

  ⑶让我一开始就处在尖锐的矛盾中,一边是父母逼迫,一边是极不情愿,这样使全篇有波澜,有情味。)

14.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 做人应该言必行,行必果;小孩有事,要事先与家人商量,不能擅作主张。 )

阅览排行: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