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空城计》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空城计

一、课文导读

㈠作家作品

1、《空城计》的作者是(朝代)小说家。著有长篇章回体小说。它与被誉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此部作品是以三国时魏、蜀、吴三个封建统治集团相互间的斗争为题材的长篇历史小说。

2《美猴王》的作者是(朝代)小说家。代表作《》。此书共100回,主要写美猴王孙悟空战胜妖魔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

㈡要点提示

1字词积累

⑴根据拼音写汉字

chǎngyzhǔkomng

鹤(司马()()尾)赏)目

⑵给加点字注音

纶()巾抚()掌言讫(迸()裂

⑶解释加点字词

笑容可掬(言讫(

骇然()喜不自胜(

2脉络结构

课文按情节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端(第1段),司马懿兵临西城。
第二部分:发展(第2段),诸葛亮临危施计。
第三部分:高潮(第34段),司马懿中计。
第四部分:结局(第56段),孔明释计。

3主题思想

本文描写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懿引兵退去。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表现出诸葛亮的临危不惧、从容镇定、慎谋能断,这是本文的成功之处。

4写作特点

⑴对比衬托的手法。

第一自然段通过十五万二千五百对比表现出对方的实力相差悬殊突出西城之险;用众官尽皆失色而诸葛亮登城望之对比衬托诸葛亮的临危不乱;第五段通过众官无不骇然而诸葛亮抚掌而笑,突出了他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全文写司马懿也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⑵生动的细节描写。

文中三次写到诸葛亮的笑。

一是第一段诸葛亮在城头笑容可掬,焚香操琴。此时诸葛亮是镇定自若的笑。此时诸葛亮故作坦然,诱司马中计,内心不免有些紧张。

二是第五段见魏军远去,诸葛亮抚掌大笑这是脱险之后的欢笑。是如释重负,轻松地笑也是侥幸的笑。毕竟太危险了。

三是第六段诸葛亮向部下解释完计策后,抚掌而笑。并说: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这是成功之后的开怀大笑。是自豪的笑,也是嘲笑司马懿退兵过于草率。

5重点探究

诸葛亮巧施空城计,弄险成功,主要原因是什么?作为魏之名将的司马懿为什么会中计失败?

明确诸葛亮弄险成功的原因主要原因在于诸葛亮知彼知己,正是诸葛亮深深了解司马懿,知道司马懿对自己了解有限,他只知道诸葛亮平生不曾弄险,但不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

司马懿虽然为魏之名将,并与诸葛亮打过多次交道,了解诸葛亮的性格,但他对诸葛亮地了解不够全面,加上他刚愎自用,导致他中计失败。

6、书海拾贝

⑴、《三国演义》中有一段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其中的三结义是指三个人。

⑵空城计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三十二计,你能再举出三十六计中的两计吗?

⑶你还知道《三国演义》中哪些故事?请用简洁的话加以概括。(或写出与之相关的成语、典故等)

四、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

1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说司马懿引15万大军而来,而诸葛亮仅有2500人在手,作者为什么要这么清晰地交代双方的兵力呢?

2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简单分析一下尽皆失色,说说这句话在本段中有何作用?

3写出司马懿反应变化的过程,可以看出司马懿是怎样的一个人?

4文章在第四自然段,我们未见一字写诸葛亮,可我们却清晰地看到了诸葛亮的形象,你知道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这种手法有何好处?

5文中三次写诸葛亮的笑 :笑容可掬抚掌而笑拍手大笑,三次虽然都是笑,但人物的心理是不同的,请作以简单分析。

6概括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7诸葛亮巧施空城计,弄险成功,主要原因是什么?

8作为魏之名将的司马懿为什么会中计失败?

9试想空城计真的是毫无破绽吗?为什么?司马懿为什么就没有发现呢?

阅览排行: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