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讲学案
目标导学,明确要求:
1、课文中词语的积累和文章的背诵 ;
2、 学习借鉴本文议论结构及论证方式 ;
3、 感受和探究中国古代文人的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 ;
学前准备,圈定问题:
1、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指的是谁?
2、整体把握全文大致意思,圈出难以理解的词句。
3、整理归纳文中的虚词以;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论点分别是什么?作者总结出的历史教训是什么?
5、给加点字注音:
革灭殆( )尽 暴( )霜露 弊在赂( )秦 为( )国者 邯郸( )( )思厥( )先祖父 胜负之数( ) 不得下咽( ) 洎( )牧以谗( )诛
6、断句: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並力西嚮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埶而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圈定问题,有备而来:
课堂互动,合作研讨:
(一)了解苏洵其人:
苏洵(1009一1066),北宋散文家。眉州眉山(属今四川)人,字明允,号老泉。应试不举,经韩琦荐任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与子轼、辙皆以文学名世,时称三苏,列唐宋八大家。有《嘉祐集》。
(二)文章的写作背景: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澶渊之盟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1044年),宋又被迫与辽订盟,每年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 同年,宋与西夏达成协议,西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银七万两、绢十五万匹、茶三万斤。尽管如此,辽和西夏的侵略活动仍未停止。苏洵此文就是针对这种情况写的。各家关于天下兴亡的观点:
①《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② 《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③《谏太宗十思疏》:居安思危,戒奢以俭。④ 《阿房宫赋》:戒奢以俭。⑤ 《触龙说赵太后》:磨炼国君意志,培养能君主。⑥ 《邹忌讽齐王纳谏》:广开言路。⑦ 《勾践灭吴》:励精图治,心忧天下,尊贤重士,法纪严明。 ⑧《《出师表》:广开言路、亲贤远佞。⑨ 《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讲解学生预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难词句:
1、探究第一、二段:
(1)中心句是哪一句?
(2)重点字词句有哪些?(写出并解释)
2、探究第三段:
(1)第三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的是什么?
(2)重点字词句有哪些?(写出并解释)
|
3、探究第四段:
(1)不赂者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2)重点字词句有哪些?(写出并解释)
4、探究第五、六段:
(1)作者总结出的历史教训是什么?
(2)重点字词句有哪些?(写出并解释)
当堂训练,固本培元:
1、指出下面古今异义词的古今不同含义
A、其实百倍(古: 今: ) B、思厥先祖父(古: 今: )
C、后秦击赵者再(古: 今: )D、始速祸焉(古: 今: )
E、可谓智力(古: 今: ) F、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古: 今: )
2、写出下列各句通假字
A、暴霜露 B、暴秦之欲无厌
3、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
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B.义不赂秦
C.李牧连却之 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E.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F.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B、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C、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D、洎牧以谗诛
E、举以予人 F、至丹以荆卿为计
5、翻译:
A、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B、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C、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D、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E、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F、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G、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H、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I、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
课外阅读,自我提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1、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1.解释词语:
(1)俄有老父至 (2)但见事多矣
2.选出下列各句中以字意义与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A 皆以美于徐公 B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C 掭以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 D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请选出与例句中词语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并逐一解释:
例句: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A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 吾从而师之
C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D 宁许以负秦曲
4.翻译:
计无所出
5.鲁人的可笑之处在哪里?
2、魏人夜暴疾,命门人(此指佣人)钻火(打火)。是夕阴暝,督迫颇急。门人忿然曰:君责人亦大无理。今暗漆,何以不把火照我,当得觅钻火具,然后易得耳。
1.选出与例句中暴意义相同的一项,并逐一解释:
例句:魏人夜暴疾
A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B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C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D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2.选出与例句中词语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
例句:魏人夜暴疾
A 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 B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C 成以其小,劣之 D 天下云集响应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虽有槁暴 B 暴秦之欲无厌
C 君责人亦大无理 D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3、有一郡守病,佗(华佗,三国时名医)以为其人盛怒则差(chi,病愈),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嘱使勿逐。守瞋恚(恼怒)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选自《三国志》)
|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 B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 古之学者必有师 D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2.选出而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类者:
A 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
B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C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D 吾尝终日而思矣
3.解释词语:
A 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 货:
B 无何弃去 无何无何:
C 留书骂之 书:
D 守瞋恚(恼怒)既甚 甚:
4、匡衡(汉朝人)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大户人家)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报酬)。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词语:
A 邻舍有烛而不逮 逮:
B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愿:
C 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报酬) 与:
D 遂成大学 大学:
2.下列各句中都含有介宾短语后置,请选出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
A 资给以书
B 得复见将军于此
C 齐人勿附于秦
D 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