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人肉搜索,请先搜索理性 关飞 人肉搜索是时下中国的时髦词汇,指追踪网上人物的真实身份,公开其私人信息的网络行为。这个在中国方兴未艾的网络新现象也吸引了关注中国互联网论坛的西方新闻界和研究者,甚至影响到了中国人的形象。11月初的英国《卫报》发表了题为《人肉搜索引擎?牛!》的文章,对这个网络现象作了评价。作者认为人肉搜索引擎的参与者的愚昧是不能被忽视和原谅的。 文章在介绍了去年发生的一起著名的人肉搜索事件之后,得出结论,认为:这种暴民效应在中国的网络上一再出现,它显示出网民们是何等容易被诱导,任何人都可能成为目标。幸运的是,迄今为止人肉搜索引擎尚未造成真正严重的伤害。 中国目前大约有2.53亿网民,是全球网民最多的国家,其中70%年龄不足30岁。尽管网民人数仅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9%,但西方新闻工作者、学者,甚至外国公关公司都很关注中国的互联网论坛,从中寻找对从时政到股市到企业并购的所有事件的评论和反应。人肉搜索引擎这一奇特现象被密切关注中国网络发展的外界视为愚昧与无知其实并不为过。 人肉搜索本来是网络发展的一种未来趋势,即人工智能搜索,你来问、我来答,搜索过程跟聊天一样,这是为了弥补搜索结果不人性化的缺憾。但遗憾总是有的,人工智能搜索在集体无意识的情况下出现了暴力倾向。由于扛起了道德诉求的大旗,人肉搜索极富攻击性。无论是惩戒非道德的婚外情,还是教训对地震大灾毫无人道主义情怀的无知女生,以及在前前后后的铜须门、虐猫案等事件中,在每一件人肉搜索事件的背后,人肉搜索客都认为自己是监督当下社会道德现状的警察,道德饥渴直接导致了人肉搜索客滥用纠察职权,乃至暴力倾向。但与挺起腰杆打假的王海不同,至今无人敢出面宣称自己人肉过谁,造成什么后果。人数众多、身份隐秘的人肉搜索客与被人肉者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不公平性,搜索客们借着实施道德正义之名,实际上满足的是人人皆有的好奇心,在曝光他人隐私之时,虚拟网络中的匿名快感如火山一般喷发而出。对于搜索客们而言,人肉搜索的过程更像是网络游戏,而非真正的道德辩论,而对于被人肉者来说,所承受的却是超出了法律惩罚的正常生活的中断和被干扰。 人肉搜索的触角已经伸向国外。今年8月,某网友在著名的战斗在法国论坛中发起人肉搜索贴,名为帮助某位在法留学的中国女孩认清感情骗子,实则为了声讨一个据说骗了很多中国女人感情的法国知名摄影师。这在极为重视隐私的西方国家是不可思议的行为。 其实,从道德立场出发的人肉搜索的本性是善良的,但善良的初衷并不能为演变为近似于私刑的网络暴力进行辩护。道德缺憾与社会顽疾始终会存在,但以鞭挞非道德、揭露丑恶为己任的人肉搜索却应该首先搜索自己的底线和理智。 (《环球时报》2008年11月24日) (1)根据全文内容,以下有关人肉搜索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 ) A.是指某些暴民联合起来追捕现实生活中的人,然后在网上公开这些受害者个人隐私资料的行为。 B.是指那些追踪网上人物的真实情况,然后用言语对其进行攻击,并公开其私人信息的网络行为。 C.是指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如同聊天一样的你问我答的人性化搜索活动。 D.是指在网上提出一个问题,由网民解答,而非搜索引擎通过机器自动算法获得结果的搜索机制。 E.又被称为人工智能搜索,它是网络发展的一种未来趋势,不会对人们造成真正严重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