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荆轲刺秦王(节选)
大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乙
老僧辨奸
[清]沈起凤
严分宜①未贵时,与敏斋王公读书菩提寺东院。一日,同阅《荆柯传》至樊於期自杀处,严曰:此呆汉也,事知济不济,辄以头颅作儿戏耶!遂大笑。王曰:烈士复仇,杀身不顾,志可哀也!遂大哭。
又阅至白衣冠送别时,严复大笑曰:既知一去不返,乃复遣之使去,太子丹真下愚也。王又大哭曰:壮士一行,风萧水咽,击筑高歌,千古尚有余痛!
继阅囊提剑斫,箕踞高骂,严更笑不可抑,曰:是真不更事②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谩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③亦应胆落。
一时,哭声笑声喧杂满堂。一老僧倾听久之,叹者:哭者人情,笑者真不可测也。二十年后,忠臣义士,无遗类矣。
后王官中牟县令,颇有政声。而严竟以青词④作相,专权误国,植党倾良,为明代奸邪之冠。老僧预知之,而不能救,殆佛门所谓定劫欤?
(选自《清代散文名篇集粹》)
[注] ① 严分宜:即严嵩,明朝中后期的大奸臣。② 更事:阅历世事。③ 祖龙:指秦始皇。 ④ 青词:用朱笔写在青藤之上的奏章。明代中后期大臣多用青词邀宠。
1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1)事知济不济 济:
(2)又阅至白衣冠送别时 冠:
(3)继阅囊提剑斫,箕踞高骂 提:
(4)后王官中牟县令,颇有政声 官: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乃复遣之使去 乃遂私见樊於期
B.不于环柱时杀之 燕王拜送于庭
C.一老僧倾听久之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D.老僧预知之,而不能救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3分)
译文:
(2)严分宜未贵时,与敏斋王公读书菩提寺东院。(3分)
译文:
14.从严分宜、王敏斋二人阅读《荆轲传》时的不同反应,可以看出他们的不同性格。请简要概括二人不同的性格特点。(4分)
答:
15.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一开头就道出了这是一场生离死别,送者和行者均沉浸于痛楚之中。
B.甲文描写音乐声由激愤转为悲凉,闻者之情由悲壮变为悲凉,高昂变为低沉。
C.乙文结尾处交代了严分宜、王敏斋二人的不同结局,照应了前文老僧的预言。
D.甲、乙两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都有神态描写,但乙文更注重对比手法的运用。
|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1.(1)成功(2)戴帽子 (3)投掷,掷击(4)做官、任职(每小题1分,共4分)
12.B (A.乃:副词,却,竟然 / 副词,于是,就。 B.于:都作介词,在。 C.之:音节助词,无义 / 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D.而:连词,却 / 连词,表修饰,不译。)(3分)
13.(1)于是荆轲就上车离去,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句意1分,就顾各1分)
(2)严嵩还没有做高官的时候,和王敏斋在菩提寺的东院读书。(句意1分,贵1分,句式1分)
14.(4分,每小点1分)
严分宜:只重功利、不重义节;缺乏同情心。
王敏斋:为人正直、看重义节;心地善良。
15.B(音乐声由悲凉转为激愤,闻者之情由悲凉变为悲壮,低沉变为高昂)(3分)
【参考译文1】
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到易水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高渐离敲着筑,荆轲和着节拍唱歌,发出变徵的声音,众宾客都流着眼泪小声地哭。荆轲又上前歌唱道:风声萧萧悲鸣啊易水彻骨寒冷,壮士这一离去啊就永远不再回还!又发出悲壮激昂的羽声,众宾客都睁大了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住了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离去,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
【参考译文2】
严嵩还没有做高官的时候,和王敏斋在菩提寺的东院读书。有一天,他们一起阅读《荆轲传》。当读到樊於期自杀的时候,严嵩说:这是一个死板的汉子,对于事情能不能成功已经知道,竟用自己的头颅当作儿戏!于是放声大笑。王敏斋说:重义轻生的人为了复仇,即使舍身自杀也不顾惜,他的志节值得敬仰!于是放声大哭。
又读到太子丹和宾客穿着白衣戴着白帽送别荆轲时,严嵩又大笑着说:既然知道(荆轲)一去就不能够回来,竟然还派遣他去执行使命,太子丹真是量愚蠢的,王敏斋又大声哭着说:壮士这一趟出使的壮举,令大风萧萧,易水哽咽,击筑高歌的声音历经千年流传下来,至今还令人悲痛啊!
接着读到秦王的药医用药囊投掷荆轲,秦王拔出长剑砍断荆轲的左腿,荆轲傲慢地坐在地上高声大骂秦王时,严嵩更是笑得不能控制自己,说:荆轲真是一个缺乏世事阅历的汉子。不赶紧在环绕柱子追赶秦王时杀了他,却只是大骂一番了事。王敏斋(这时)更是哭得泪水沾湿了衣襟,说:英雄豪杰报答自己的知己,到死的时候还有一股豪气。(荆轲的匕首)投中在铜柱上,秦始皇当时也应该吓破了胆。
这个时候,哭声和笑声很大而杂乱地充满屋子。一个老和尚仔细听了很久,感叹说:痛哭的人通人情,而大笑的人的心地真的难以预料。二十年后,他们是否是尽忠的臣子和重义的志士,应该就在其中不会遗漏了。
后来,王敏斋做了中牟县的县令,政绩很好,影响颇佳。而严嵩竟然凭借青词邀宠做了国相,独断专权贻误国事,培植党羽倾害忠良,是明朝最奸诈邪恶的人。老和尚预先知道这样的结局,却不能挽救,这大概就是佛门里面所说的定劫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