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塞下曲(其一)》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蕃州部落能结束, 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 牧马群嘶边草绿。

 

1.请简要分析诗歌的前两句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5分)
2.此首边塞诗的结尾二句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请分析其效果。(6分)


参考答案
1.英姿飒爽、骁勇善战,勤于操练、保家卫国的戍边将士。(戍边将士,1分;余4分。不辞辛苦也可)
2.借景抒情(以景结情。1分。视觉、听觉结合也可)。后两句描写了西北高原生气勃勃的景色:大雁群飞,歌声飘荡,马群在绿草地上驰骋,(3分)戍边将士们的歌声里有对家乡的深切怀念,也包含对边地的热爱和自豪情怀。(2分)

 

翻译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注释
①蕃州部落:指驻守在黄河河套(“黄河曲”)一带的边防部队。结束:戎装打扮。
②燕歌:戍边将士所唱的《燕歌行》。

【作品鉴赏】
《塞下曲四首(其一)》通过描写西北高原生机勃勃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边塞地的热爱和自豪情怀

《塞下曲四首(其一)》诗歌塑造了英姿飒爽、骁勇善战,勤于操练、保家卫国的戍边将士形象。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后两句描写了西北高原生气勃勃的景色:大雁群飞,歌声飘荡,马群在绿草地上驰骋,戍边将士们的歌声里有对家乡的深切怀念,也包含对边地的热爱和自豪情怀。

作者简介

李益
李益李益(约750-约830),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阅览排行: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