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消逝的钟声》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消逝的钟声

史铁生

①在台阶上张望那条小街的时候,我大约两岁多。

终于有一天奶奶领我走下台阶,走向小街的东端。我一直猜想那儿就是地的尽头,世界将在那儿陷落、消失因为太阳从那儿爬上来的时候,它的背好像什么也没有。谁料,那儿更像是一个喧闹的世界的开端。那儿交叉着另一条小街,那街上有酒馆,有杂货铺,有油坊、粮店和小吃摊。因为有小吃摊,那儿成为我多年之中最向往的去处。那儿还有从城外走来的骆驼队。什么呀,奶奶?啊,骆驼。干吗呢,它们?驮煤。驮到哪儿去呀?驮进城里。驼铃一路丁零当啷丁零当啷地响,骆驼的大脚趟起尘土,昂首挺胸目空一切,七八头骆驼不紧不慢招摇过市,行人和车马都给它们让路。我望着骆驼来的方向问:那儿是哪儿?奶奶说:再往北就出城啦。出城了是哪儿呀?是城外。城外什么样儿? 行了,别问啦!我很想去看看城外,可奶奶领我朝另一个方向走。我说不,我想去城外,我说奶奶,我想去城外看看,我不走了,蹲在地上不起来。奶奶拉起我往前走,我就哭。带你去个更好玩儿的地方不好吗?那儿有好些小朋友我不听,一路哭。

③越走越有些荒疏了,房屋凌乱,住户也渐渐稀少。沿一道灰色的砖墙走了好一会儿,进了一个大门。啊,大门里豁然开朗,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大片大片寂静的树林,碎石小路蜿蜒其间;满地的败叶在风中滚动,踩上去吱吱作响;麻雀和灰喜鹊在林中草地上蹦蹦跳跳,坦然觅食。我止住哭声。我平生第一次看见了教堂,细密如烟的树枝后面,夕阳正染红了它的尖顶。

④我跟着奶奶进了一座拱门,穿过长廊,走进一间宽大的房子。那儿有很多孩子,他们坐在高大的桌子后面只能露出脸。他们在唱歌。一个穿长袍的大胡子老头儿弹响风琴,琴声飘荡,满屋子里的阳光好像也随之飞扬起来。奶奶拉着我退出去,退到门口。唱歌的孩子里面有我的堂兄,他看见了我们但不走过来,唯努力地唱歌。那样的琴声和歌声我从未听过,宁静又欢欣,一排排古旧的桌椅、沉暗的墙壁、高阔的屋顶也似都活泼起来,与窗外的晴空和树林连成一片。那一刻的感受我终生难忘,仿佛有一股温柔又强劲的风吹透了我的身体,一下子钻进我的心中。后来奶奶常对别人说:琴声一响,这孩子就傻了似的不哭也不闹了。我多么羡慕我的堂兄,羡慕所有那些孩子,羡慕那一刻的光线与声音,有形与无形。我呆呆地站着,徒然地睁大眼睛,其实不能听也不能看了,有个懵懂的东西第一次被惊动了那也许就是灵魂吧。后来的事都记不大清了,好像那个大胡子的老头儿走过来摸了摸我的头,然后光线就暗下去,屋子里的孩子都没有了,再后来我和奶奶又走在那片树林里了,还有我的堂兄。堂兄把一个纸袋撕开,掏出一个彩蛋和几颗糖果,说是幼儿园给的圣诞礼物。

⑤这时候,晚祈的钟声敲响了唔,就是这声音,就是它! 这就是我曾听到过的那种缥缥缈缈响在天空里的声音啊!

⑥它在哪儿呀,奶奶?

⑦什么,你说什么?

⑧这声音啊,奶奶,这声音我听见过。

⑨钟声吗?啊,就在那钟楼的尖顶下面。

⑩这时我才知道,我一来到世上就听到的那种声音就是这教堂的钟声,就是从那尖顶下发出的。暮色浓重了,钟楼的尖顶上已经没有了阳光。风过树林,带走了麻雀和灰喜鹊的欢叫。钟声沉稳、悠扬、飘飘荡荡,连接起晚霞与初月,扩展到天的深处或地的尽头

不知奶奶那天为什么要带我到那儿去,以及后来为什么再也没去过。

不知何时,天空中的钟声已经停止,并且在这块土地上长久地消逝了。

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教堂和幼儿园在我们去过之后不久便都被拆除。我想,奶奶当年带我到那儿去,必是想在那幼儿园也给我报个名,但未如愿。

再次听见那样的钟声是在40年以后了。那年,我和妻子坐了八九个小时飞机,到了地球另一面,到了一座美丽的城市,一走进那座城市我就听见了它。在清洁的空气里,在透彻的阳光中和涌动的海浪上面,在安静的小街,在那座城市的所有地方,随时都听见它在自由地飘荡。我和妻子在那钟声中慢慢地走,认真地听它,我好像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整个世界都好像回到了童年。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

1.文章题目为消逝的钟声,但作者却详写了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请加以简析。

2.(1)文章开头用张望和终于一直猜想等词有何作用?

(2)请谈谈对第④段画线句仿佛有一股温柔又强劲的风吹透了我的身体,一下子钻进我的心中含义的理解。

3.请分析第⑩段中画线语句景物描写的作用。

4.作者在异地听到钟声时感到整个世界都好像回到了童年,于是说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请结合本文,联系实际,谈谈你自己对这一说法的理解。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参考答案:①详写童年生活,交代出听到钟声的过程,突出幼时聆听晚祈的钟声受到震撼等特殊的感受。②为后文在异地听到钟声感到好像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整个世界都好像回到了童年作铺垫,使我对童年的感受更加真切。③更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新的理解。

解析:穿插性材料作用分析,首先要判明材料的性质以及在文中所占的分量,本文中材料几乎构成文章的主体,可以从情感表达、主题表达、结构等方面考虑。

2.参考答案:(1)流露出作者幼时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也为下文写自己到了外面世界目不暇接的情形做了铺垫。

(2)此句话将听到的琴声和歌声幻化为触觉的风,形象地写出了幼时的我听到琴声和歌声后内心受到的洗礼,灵魂受到的震动。

解析:第(1)题是语句作用分析,常规的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第(2)题是语句含义理解,注意表层意思和深层意蕴。

3.参考答案:此处景物描写了一幅钟楼晚景图。暮色苍茫,晚霞满天,新月初上,钟声沉稳、悠扬,天地邈远无边。场景宏阔空远,圣洁清明。为下文中作者对故乡的新理解铺垫蓄势。

解析:要求对景物描写作用的分析,还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不过内容方面需要注意景物描写意境的概括。

4.参考答案:①作者童年时对世界充满了好奇,而晚祈的钟声对他幼小的心灵产生了极大的震撼,这是他童年中重要的心灵印记。

②当久逝的钟声在异地突然响起,童年的生活印记一下就涌现脑海,从而产生了对童年、故乡的怀念。

③故乡并不是一片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不受时空限制的辽阔无比的心情,是心灵的归宿,精神的家园。

④其实,我们在异地他乡时,都会因一个小的事物忆起对过去的某一段生活的回想,从而产生相应的、复杂的感受和心情,这种心情就应是一种特殊的故乡吧。

解析:看似语句含义理解与作用分析,其实还是涉及文本主题的把握,解答该题必须在准确把握并联系文本主旨的前提下进行分析。童年意味着故乡,童年的记忆就是对故乡的怀念;在某种程度上,故乡也寄寓着作者精神的家园与归宿;顺着这样的思路分条回答即可。

(1)下列对散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第②段写我与奶奶的对话不仅真实地再现当年我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和渴望,也更加形象地突出了我幼年时的顽皮与固执。

B.文章开头用张望一直猜想等词,形象地写出年幼的我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也为下文写自己到了外面世界目不暇接的情形作了铺垫。

C.第⑩段画线句子属于景物描写,通过带走了麻雀和灰喜鹊的欢叫扩展到天的深处或地的尽头等语句,突出了钟声的洪亮。

D.琴声一响,这孩子就傻了似的不哭也不闹了。奶奶的这句话侧面印证了幼时的我听到琴声痴迷的情态。

E.本文借我听到钟声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更借这一种特殊的人生体验书写自己对故乡的理解。

(2)本文题目为消逝的钟声,但作者为何要详写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请结合文章,简要简析。(6分)

(3)根据文章,按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①在第④段中作者写道:那一刻的感受我终生难忘,仿佛有一股温柔又强劲的风吹透了我的身体,一下子钻进我的心中请简要赏析加点词语的妙处。(3分)

②文章第?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3分)

(4)作者在文章结尾写出了自己对故乡新的理解,你认同他的观点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8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1.(1)答E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A项中突出了我幼时的顽皮与固执错;C项中突出了钟声的洪亮错;D项正面错,应为侧面)

2.①详写童年生活,交代出听到钟声的过程,突出幼时聆听晚祈的钟声受到震撼;(2分)②为后文抒写自己在异地听到钟声的独特感受作铺垫,更真切地表现我对童年独有的感受;(2分)③更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内涵独有的理解。(2分)

3.①吹透钻进两个词语将听到的琴声和歌声幻化为触觉的风,(1分)形象地写出了幼时的我听到琴声和歌声后灵魂受到的震动。(2分)(语意相近即可)

(2)既写出了我不能再听到让我心灵震撼的钟声的遗憾,(1分)有呼应了标题消逝的钟声,(1分)为下文抒写自己在异地听到钟声的感受作铺垫。(1分)(语意相近即可)

4.参考示例:认同作者的观点。文中作者对故乡的理解是与自己童年生活的记忆密切相关的,童年的晚祈的钟声对他幼小的心灵产生了极大的震撼,这是他童年中重要的心灵印记,是与故乡的记忆一起收藏的。当久逝的钟声在异地突然响起,童年的生活印记一下就涌现脑海,从而产生了对童年、故乡的怀念,进而产生了一种对故乡含义的新理解。

(评分标准:观点2分,且联系文本进行恰当阐释4分,语言表达清晰流畅2分)

阅览排行: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