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灵魂回家
曾晓文
①回家的路,总是漫长。
②从多伦多出发,经过十三个多小时的航程,再搭乘两个小时的长途汽车,终于抵达中原的一座小城。我已疲惫不堪,更不堪的是对别样重逢的期待。我走进家门,迎面撞见照片上风华正茂的父亲:浓黑的发是青春见证,鼻梁挺直正如他的个性,而他的眼神穿越岁月的雾霾风尘,明亮坦诚。照片下是他留给我的全部遗产:大约三千册书。它们立在质地不同的书架上,却拥有同样静默等候的姿态。
③上一次回家是在一年多以前,父亲在尝试了多种疗法后,仍勇士般地与肺癌对峙。谁料不到两个月,他竟在死神面前折戟沉沙。父亲的照片是黑白的,摄于上世纪五十年代。那时他正在读大学中文系,文采出众,担任学生刊物的副主编。他发表过一些短篇小说,甚至荣获省级文学奖。他毕业后自愿到东北边疆小城教中学语文。他在业余时间把《艾子杂说》等多篇文言文译成现代文,并寄给了史学家吴晗先生,得到了赞赏和推荐。文革伊始,吴晗先生惨遭迫害,父亲因与他的书信往来被定成黑帮分子。他的新鲜出炉的小说集被送回印刷厂打成纸浆,同时被打碎的,还有他的文学梦。我出生那天,他正被关在牛棚里反省罪行。他请看守带一张纸条给我的母亲,上面写着给我取的名字。晓文,通晓文学,他是以我的名字寄托文学梦想啊。
④我慢慢地抚触一排排的书籍,书脊上似乎还有父亲的温热。上世纪六十年代,父亲被发配到东北偏远的小山村劳改,7年后才回城,仍被剥夺教书的权利,只能在学校的工厂里打杂。1976年夏天,他因涉嫌右倾翻案风蒙冤入狱。在他坐牢的那段日子里,我被邻居唾弃,被同学欺侮,一个人躲在小屋里读他的藏书,以文学的烛光抵抗了生命中的黑暗。
⑤我决定从父亲的藏书中精选出几箱,海运到加拿大。
⑥翻开每一本书,都有数不清的仓颉创造的精灵跳跃出来,使世界霎时变得不同寻常。在2005年回国时,我带走了《二十四史》的前20本,这一次把后面的46本装进了纸箱,从此至少拥有了历史的完整。我找到了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他知道这是我最喜欢的名著之一,居然一口气买下了三个译本。我看到了自己写的几本书。父亲在我出版第一部小说之后,兴奋地买下一百本,送给他的老学友们,似乎向他们宣告,我承继了他对文学的拜谒和对文字的热爱,他的文学梦如凤凰涅磐,死而复生。我慢慢地取下两部装帧朴素的高考文言文辅导书,那是父亲编著的。几年前,当他得知自己患了不治之症,不顾亲人的反对,抓紧分分秒秒写书。他执教将近半个世纪,决意把中学语文教学经验留给后人。他不会用电脑打字,只能用手写。在初稿写就后,反复校对了五遍。我难以想象他在接受化疗、理疗期间是怎样坚持工作的。这两本书总共不过600多页,但蓄满意志的力量,在我手上重若千钧,使我从此在写作中再不敢轻言放弃。
⑦我的目光被普希金诗歌集吸引了。翻开封面,就如开启岁月的银屏,再次置身于熟悉的场景。多年前父亲站在四壁皆空的小屋中,慷慨激昂地背诵《纪念碑》:
⑧我为自己建立了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在人们走向那儿的路径上,青草不再生长/它抬起那颗不肯屈服的头颅/高耸在亚历山大的纪念石柱之上/不,我不会完全死亡/我的灵魂在遗留下的诗歌当中/将比我的灰烬活得更久长,和逃避了腐朽灭亡/我将永远光荣不朽
⑨父亲没有成为诗人、作家,但他得到了众多亲友和学生的爱戴,而我朝朝暮暮用回忆的笔,在无形中写下他生命中一个又一个篇章,如今他的传记在我的世界里铺天盖地。在我们的心中,耸立着一座专属于他的纪念碑。
⑩几个月后,父亲的书被运到了我在多伦多的家里,我无法立即整理。我面对一片纯个人的精神空白,只好在书桌旁坐下来写作。
(11)我请人定制了栎木的书架,还装了灯,终于把父亲的书一一整齐地摆了上去,郑重得如主持一场宗教仪式。我与父亲阴阳两隔,但我在很多本书上发现了他的注解、指纹。在传说中,巫师背逝者的灵魂回家,与生者交流。这些书是成群结队的巫师,牵引我与父亲展开不倦的灵魂对话,于是在喧嚣的尘世,我拥有了一小片安宁的净土。
(12)我身居非中文环境的异国,在业余时间用一支不懈的笔,划一方精神清潭,灵根自植,使深情的兰花在水中四季绽放。也许我和千百位海外写作者一起,背载中华文化遗产,永远行走在回家的路上,正建立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以文字唤醒人们的善良的感情。
(选自2015年2月《散文》(海外版),有删改)
注:曾晓文,加拿大华裔女作家。
(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 文章以书籍为线索,不但串联了我和父亲热爱文学的故事,而且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
B. 文章记叙了作者搬运书籍回自己多伦多家中的过程,其间穿插了父亲的一些往事,目的在于交待运书的原因。
C. 文章第⑩段说几个月后,父亲的书被运到了我在多伦多的家里,我无法立即整理,是因为我仍然无法摆脱父亲去世后的悲痛,无心进行整理。
D. 文章结尾作者说正建立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意在鼓励各国华文作家承担起传播光明和温暖的文学责任,一起努力,潜心写作,创作出经典的时代作品。
E. 本文笔调奔放,以他乡人的身份,将回望原乡的姿态,凝成执着而坚定的信念,感情真挚浓烈。
【分值】5分
【答案】DB。
【解析】选D给3分,选B给2分,选A给1分,选CE不给分。A、以书籍和感情为线索,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薪火将会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的坚定信念。C、无心进行整理错,是想以写作来告慰父亲。E、应为笔调清淡,感情真挚,平静忧伤。
【解题思路】这是一道综合考查的题目,必须回到文本中进行对比,找出内容、思想或技巧方面的问题,从而准确判断选项。
【考查方向】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易错点】考生容易凭借主观臆断随意选择答案,而不是回到原文进行比对。
(2) 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说回家的路,总是漫长?(6分)
【分值】6分
【答案】①作者从多伦多出发,经过十三个多小时的航程,再搭乘两个小时的长途汽车,才回到在中国的家,路途很遥远。②父亲没能实现文学梦想,最终我继承了父亲的遗愿,这条路走过了两代人,说明坚守文学道路非常艰难。③这句话在文中起总领全文的作用。(每点2分)。
【解题思路】题目要求考生分析文章开头句子回家的路,总是漫长在文中的作用。内容上:一是作者从多伦多出发,经过十三个多小时的航程,再搭乘两个小时的长途汽车,才回到在中国的家,说明路途很遥远。这是文中表层意。二是父亲没能实现文学梦想,最终我继承了父亲的遗愿,这条路走过了两代人,说明坚守文学道路非常艰难。这是深层意。结构上:这句话在文中起总领全文的作用。
【解析】对文中段落或重要语句的作用的分析,必须回到文本中,从内容上,主题上,结构上来进行分析。
【考查方向】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作用。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点】必须回到文本中分析,同时要注意答题模式。
3.文章第⑦⑧段回忆父亲多年前站在小屋中背诵《纪念碑》的场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分值】6分
【答案】①写出了父亲在文革困境中对自由的渴望和倔强不屈的品格。(1分)表现了父亲执着追求文学梦想,并敢于为坚持理想而献身的大无畏精神。(1分)②表达了中华文化的薪火将会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的坚定信念,深化了主题。(2分)③在结构上,为引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2分)
【解析】题目要求考生就本文第⑦⑧段回忆的场景,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这类题目解答时从:人物形象塑造、性格的刻画,主题的揭示,结构上进行答案的组织,才会答题完整。形象塑造上:写出了父亲对自由的渴望和倔强不屈的品格。表现了父亲坚持理想的精神。主题上表达了中华文化的薪火将会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的坚定信念,深化了主题。在结构上,为引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
【解题思路】一般答题思路:(1)内容作用①对环境:突出/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②对人物: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等。 ③对主题: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④对读者感受: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2)结构作用照应前文;承上启下;线索,贯穿全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等。(关键术语:照应、悬念、伏笔、铺垫)。
【考查方向】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易错点】考生没有掌握这类题的作答模式,不能分条进行作答。
(4)散文标题背灵魂回家内涵丰富,请结合全文内容探究分析。(8分)
【分值】8分
【答案】①标题以灵魂喻书,指作者继承了父亲的大约3000册书。②灵魂 又指文学梦想,意指自己承继了父亲的文学梦想,坚守了文学之路。③灵魂还比喻中华文化的遗产,抒发了海外华人与祖国血脉相连、与汉语文脉相同的情怀。④表达了中华文化的薪火将会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的坚定信念,突出了主题。(每点2分))
【解析】答题的模式(1)标题的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作者意图。(2)标题的作用:观点+实例分析+作用。本题标题中的表层意:以灵魂喻书,指作者继承了父亲的大约3000册书。深层意:灵魂 又指文学梦想,意指自己承继了父亲的文学梦想,坚守了文学之路。 灵魂还比喻中华文化的遗产,抒发了海外华人与祖国血脉相连、与汉语文脉相同的情怀。主题揭示:表达了中华文化的薪火将会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的坚定信念,突出了主题。
【解题思路】这类探究题时答题思路是,(1)标题的含义。在理解标题本义的基础上,首先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指代意义或比喻义、象征义,其次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双关义或文章主旨意义。(2)标题的作用。①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可能具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②以物件(物象)为题,可能具有作为结构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寄托作者情感,揭示文章主题,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 ③以形象特征为题,可能具有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的作用。④以问题为题,可能具有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引人思考的作用。
【考查方向】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易错点】这类探究题,考生易放难收,脱离文本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