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者通过多种感官描写西湖好,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4分)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3分)
(3)词中说西湖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4分)
(4)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月这一意象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作者通过视觉、触觉与嗅觉等多种感官描写西湖好。①视觉上,作者看到残霞夕照,花草繁茂,岸幽湖平,月上云散,写出了西湖的美景;②触觉上,作者手触轩槛,感到清凉,微风拂面,倍感清爽;③嗅觉上,作者在晚风中闻到阵阵莲菱清香,沁人心脾,倍感惬意。[4分。答出一种感观1分,对应分析1分;答对其中两点即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2)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悠然闲适之情,超凡脱俗之情。[3分。喜爱,1分;悠然闲适,1分超凡脱俗,1分。意思对即可。]
(3)①花草繁茂(岸、汀花草繁茂),②湖平岸静(湖面广阔平静、湖岸幽静沉寂),③月色清幽,④莲香宜人。(4分。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4)与上片残霞夕照相照应,写出时间的推移;营造出了一种清幽的境界,烘托出西湖之美;表现出诗人对景色的陶醉。(4分。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夕阳余霞照射在波光粼粼的西湖上多么迷人,岸边绿草茵茵花坞内艳丽的花朵色彩缤纷,湖内风平浪静一碧万顷,郊外岸边没有船夫任凭小船自在漂横。
西南天边的月亮冉冉升起浮云渐渐散去,凉亭内传来徐徐凉爽之气,莲花荷花清香四溢,湖面上阵阵凉风驱散了微微醉意。
注释
1、夕照:落日。
2、花坞(wù):四周高起花圃。唐严维《酬刘员外见寄》:“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
3、苹汀(tīng):长满苹草的水中小洲。苹,多年生水生蕨类植物,茎横卧在浅水的泥中,叶柄长,顶端集生四片小叶,全草可入药,亦作猪饲料。亦称“大萍”、“田字草”。汀,水边的平地。
4、野岸无人舟自横:化用自韦应物《滁州西涧》:“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5、轩槛:凉亭。轩,长廊。槛,栏杆。
6、莲芰(jì):即莲花。芰,菱。
7、酒面:醉脸。
【作品鉴赏】
《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以冷清、旷远的景物,表达了作者悠闲自得、啸傲湖山的情趣
开头的“残霞夕照”点明时间。在一片落日彩霞辉映之下,词人看见湖中小洲长满了茸茸翠草,在岸边花坞内开满娇艳的鲜花,这是近景;词人放眼远望,看见辽阔的湖面上风平浪静,远处一叶扁舟停泊在荒寂无人的岸边上。这几句词人所创造的意境是既美丽又清静、平和。“花坞”、“蓣汀”极力渲染西湖之美。“十顷波平”着意描绘湖面的浩渺无际而又风平浪静,突出了平和、旷远。“野岸无人舟自横”,以冷清、旷远的景物,表达了作者悠闲自得、啸傲湖山的情趣。
下片写“月上”之后的“景”与“情”。这几句写在明月下词人坐在岸旁的凉亭之内乘凉,清风徐来,送来阵阵荷香,水面微风吹醒了人的酒意。“西南月上”点明时间是阴历上半月,月牙悬在西南方向。是“朔月”,《后汉书·马融传》“月朔西陂”。“月上浮云散”勾出了一个月移云飞的画面,在浮云飞散之后就是一个夜空万里,清澈如洗的境界。“上”与“散”这两个动词互相呼应,使天上的月与云由“静”转“动”。“轩槛”指出词人所处之地是在凉亭之内,“凉生”写夜风送爽。这里把主人公引入画面,写出人物的感觉。上片写“夕照”,下片写“月上”,表现了时间推移变化——从晚到夜,诗人一直在流连山水。最后以“水面风来酒面醒”作结,表现了词人陶醉在大自然美景之中的情态。
《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以“西湖好”总领词意,达到了赞颂西湖的目的
从《采桑子》的“西湖念语”和其他八首词中可看出:词人仰慕隐居山林的魏晋名士王子猷、陶渊明,对于“虽非于己有”但“其得已多”的“清风明月”是极为欣然的。词人借啸傲湖山,忘掉仕途的坎坷不平,表达了视富贵如浮云的情趣。
全词以“西湖好”总领词意,以清新雅致、流丽空灵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夕阳西下和月亮升起时的景色,词人选用了多种意象,刻意营造了一种幽静的氛围,突出景物,淡化人物,从而获得了人物沉醉于景物之中的艺术效果,达到了赞颂西湖的目的。
这首词即景抒情,词风清疏峻洁,词中所表现的意境是清淡平和的,犹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从画面中透露了词人的胸怀。作者想象丰富,用语平实却极有表现力,如“行云却在行舟下”一句,表达了好几层意思,一写“云”的浮动,二写“舟”的移行,三写水的清澈,四写游者俯身向水所见是碧空倒影。欧词突破了唐、五代以来的男欢女爱的传统题材与极力渲染红香翠软的表现方法,为后来苏轼一派豪放词开了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