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愚公移山》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这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方七百里(周长七百里 四边各长七百里 七百平方公里)

2)聚室而谋曰(聚集在屋子里 全家人在一起 把全家人聚在一起)

3)杂然相许(赞成 允许 答应)

4)而山不加增(增加 增高 更增)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A.年且九十

B.且焉置土石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D.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一毛,其如土石何

3.将文言词毕诸已易填入下边的空白处,并说明它们的词义

1)争论不( 2)移风( )俗

3)诉( )法律 4)原形( )露

5)付( )实施 6)鞠躬尽瘁,死而后(

4.概括以上两段文字的段意

5.用自己的话回答,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6.参加移山的有哪些人?始龀男童的加入说明了什么?

7.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什么?

8.选文第一段具有明显的神话色彩,指出在哪些地方?

9.长息表现了愚公听了智叟的话之后怎样的心情?

10、愚公对智叟的话进行了驳斥,而上段中愚公的妻子也说过类似的话,愚公为什么不驳斥?

11、愚公和智叟之争的结果如何?从哪一句话能看出这一结果?

12、我们今天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为什么?

13、有人说:谁说愚公不愚?我看就很愚!高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很傻,为什么还要叫子子孙孙去吃苦头呢?绕山开道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你对此是怎样看的?

参考答案:

1.(1)七百平方公里(2)把全家人聚在一起(3)赞成(4)更增 2.A将要,快要B且:况且,焉:哪里C用在句尾,表示肯定的语气,呢。D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这么点力气,连山的一棵草也动不了,又能把土块石块怎么样呢? 3.略 4.(1)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的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2)愚公驳斥智叟的观点。 5.苦于山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远。 6.五个人:愚公,荷担者三夫,幼童。说明愚公移山的行动受到支持、热心参与。 7.路途遥远,往返时间长 8.具有明显神话色彩的地方:

1.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2.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9.1、感叹智叟的顽固2、对移山胸有成竹 10.因为妻子的话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而智叟的话语气较重,简直是讥笑,愚公无能了。

11.愚公取胜, 从河曲智叟亡以应。 12.我们今天仍然需要发扬这种精神,愚公精神就是克服困难的精神,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干下去,才能取得成功。 13.从愚公精神方面考虑,强调精神。

阅览排行: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