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山听泉》 谢大光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如何抓住听来组织材料。 2.理解本文描写景物的角度。 3.理解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的内涵。 4.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扣住一个泉字,抓住听这个关键来组合材料。 2.夜宿僧寺听泉而生的感悟,作者对人生和历史的理解。 课前预习: 1.注音: 肇( )庆 泠泠淙淙( )( )一泓( )佯作( )楹( )联 童稚( )怅惘(嬉戏( )迥( )然相异 万籁( )俱寂 释迦( )牟尼 污垢( )遐( )想 汩汩( )生意盎( )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它是国家自然保护区,旅游风景区,是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前人为此写过很多的游记,本文当代散文家谢大光来写,却写的与众不同。 2.作者简介:谢大光,当代散文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作品集有:散文集《落花》报告文学集合《天鹅之歌》等。 二.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思考课题中哪两个字是本文的关键? 听泉作者抓住一个泉字来写,用听觉来感受,写出了鼎湖山的独特的美。 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以空间转移顺序为主,以时间先后顺序为辅来组织材料的。 寒翠楼---补山亭---庆云寺(黄昏----晚饭后----夜间) 2.从课文的有关语段中找出描写鼎湖山泉水的语句,并用几句话归纳描写的要点。 第一段:最后几句过了寒翠楼已入山中雾中观山,总会有点迷惘,但泠淙明朗的泉声,未见其形,先闻其声使得作者的心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第二段:写泉水的踪影和流向,泉水之多:不止一脉,前后左右无处不鸣 写出泉水娇态特点:半含半露,于近故远并让作者联想到自己的爱女,由爱女而爱泉,萌生爱意。 第三段: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从形和声两方面写泉的可爱。 第四段:一路浓阴一路泉,因为有了犬,才灵动鲜活了山林;钟泉之声相应,显现亲情。 第八段;重点写泉声。 3.分别概括出47段的段意。这几段是否偏离了文章听泉的中心。 4.重点研习第八段。 (1) 用简短语句概括这段的内容。 深夜听泉,从多层次的泉声中得到人生感悟。 (2)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这句话你认为哪个词用的传神?为什么? 浸传神地写出了泉水的清泠之声与月光的胶结之美交融在一起的情形。 (3)那柔蔓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飞瀑落下深潭作者听出的许多层次的泉声的句子,运用了哪些的修辞手法,找出本体和体喻,分析一个分句的特点。 比喻先说喻体,再说本体,符合作者听泉时的心理活动,先听声音再辨,最后才想象出泉声发出的具体环境。通过比喻的修辞,写出了山泉的温柔美和雄壮美。 (4)仿句:那柔蔓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 (5)作者听泉听出什么人生感悟?揣摩作者在泉水声中是如何想像的?(课后练习二) (6)看不见的指挥棒指什么?指大自然的一切和谐组合的自然规律。 (7)试着给这段分为撒层并用两个字概括层意。 (8)为什么说泉水是鼎湖山的灵魂? 是鼎湖山的泉水,滋润了葱茏的树木,给了鼎湖山以生命的活力;是鼎湖山的泉水,孕育了鼎湖山悠久的历史文化,使之成为著名的佛教福地;是鼎湖山的泉水,让人感受到生命演进的旋律,是鼎湖山的泉水,让人有一种心灵洗涤的感悟。 五.作者为什么要用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作为结尾? 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对鼎湖山未来的祝愿,发出了内心深处对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意识的呼唤。文章如此结尾,意味深长,发人深思。 三.课堂小结:本文描述了作者雨后游鼎湖山,夜宿寺旁客房听泉的一段经历。极力描写湖泉水之美,讴歌了祖国的大自然的壮美,揭示了从泉水中所领略和感悟到的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