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苏武传》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ji)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jū)鞮(dī)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hng)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wi)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gōu)王与长(chng)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hn)邪(y)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ānzhī)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yānzhī)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yǔ)发,以状语(y)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毉(现作医)。凿地为坎,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x)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连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古音y)雪,武卧啮(ni)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dī),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mo)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lng)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大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陵恶自赐武,使其妻赐武牛羊数十头。后陵复至北海上,语武:区脱捕得云中生口,言太守以下吏民皆白服,曰上崩。武闻之,南乡号哭,欧血,旦夕临数月。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过。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荒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于是李陵置酒贺武曰: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异域之人,壹别长绝!陵起舞,歌曰: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聩。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诏武奉一太牢谒武帝园庙,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常惠、徐圣、赵终根皆拜为中郎,赐帛各二百匹。其余六人老归家,赐钱人十万,复终身。常惠后至右将军,封列侯,自有传。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武来归明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武子男元与安有谋,坐死。  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免武官。
数年,昭帝崩,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数进见,复为右曹典属国。以武著节老臣,命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
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余财。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皆敬重武。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
又以武弟子为右曹。武年八十余,神爵二年病卒。

参考译文
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因为父亲职任的关系而被任用,兄弟都作了皇帝的侍从官。苏武逐渐被提升为汉宫栘园中管马厩的官。当时汉朝廷不断讨伐匈奴,多次互派使节彼此暗中侦察。匈奴扣留了汉使节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人。匈奴使节前来,汉朝廷也扣留了人来抵押。 天汉元年,且鞮刚刚立为单于,唯恐受到汉的袭击,于是说:汉皇帝,是我的长辈。全部送还了汉廷使节路充国等人。汉武帝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趁便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以答谢他的好意。 苏武同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委派的使臣属官常惠等,加上招募来的士卒、侦察人员百多人一同前往。已经到了匈奴那里,备办了一些财物送给单于。单于渐渐倨傲,不是汉所期望的(那样)。
单于正要派使节护送苏武等人回汉朝的时候,适逢缑王与长水人虞常等人在匈奴内部谋反。缑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儿子,与昆邪王一起降汉,后来又跟随浞野侯陷没在匈奴,以及卫律所带领的那些被迫投降匈奴的人中,暗中共同策划绑架单于的母亲阏氏归汉。正好碰上苏武等人到匈奴。虞常在汉的时候,一向与副使张胜有交往,私下拜访张胜,说:听说汉天子很怨恨卫律,我虞常能为汉廷埋伏弩弓将他射死。我的母亲与弟弟都在汉,希望得到皇帝的赏赐。张胜许诺了他,把财物送给了虞常。
一个多月后,单于外出打猎,只有阏氏和单于的子弟在家。虞常等七十余人将要起事,其中一人夜晚逃走,告发了这件事。单于子弟发兵与他们交战,缑王等都战死;虞常被活捉。单于派卫律审理这一案件。张胜听到这个消息,担心他和虞常私下所说的那些话被揭发,便把事情经过告诉了苏武。苏武说:事情到了如此地步,这样一定会牵连到我们。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因此想自杀。张胜、常惠一起制止了他。虞常果然供出了张胜。单于大怒,召集许多贵族前来商议,想杀掉汉使者。左伊秩訾说:假如是谋杀单于,又该用什么更严的刑法呢?应当都叫他们投降。
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家乡去呢!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卫律大吃一惊,亲自抱住、扶好苏武,(派人)骑快马去找医生。医生在地上挖一个坑,在坑中点燃微火,然后把苏武脸朝下放在坑上,踩他的背部,让淤血流出来。苏武本来已经断了气,这样过了好半天才恢复气息。常惠等人哭泣着,把苏武抬回营帐。单于认为苏武的气节值得敬佩,早晚派人探望、问候苏武,而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
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审处虞常,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剑斩虞常后,卫律说: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判处死罪。单于招降的人,赦免他们的罪。举剑要击杀张胜,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对苏武说:副使有罪,应该连坐到你。苏武说:我本来就没有参与谋划,又不是他的亲属,怎么谈得上连坐?卫律又举剑对准苏武,苏武岿然不动。卫律说:苏君!我卫律以前背弃汉廷,归顺匈奴,幸运地受到单于的大恩,赐我爵号,让我称王;拥有奴隶数万、马和其他牲畜满山,如此富贵!苏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是这样。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又有谁知道你呢!苏武毫无反应。卫律说:你通过我而投降,我与你结为兄弟;今天不听我的安排,以后再想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 苏武痛骂卫律说:你做人家的臣下,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我为什么要见你!况且单于信任你,让你决定别人的死活,而你却居心不平,不主持公道,反而想要使汉皇帝和匈奴单于二主相斗,旁观两国的灾祸和损失!南越王杀汉使者,结果九郡被平定。宛王杀汉使者,自己头颅被悬挂在宫殿的北门。朝鲜王杀汉使者,随即被讨平。唯独匈奴未受惩罚。你明知道我决不会投降,想要使汉和匈奴互相攻打。匈奴的灾祸,将从(杀死)我苏武开始了!

卫律了解苏武终归不能威逼投降,汇报了单于。单于愈发要想使他投降,就把苏武监禁起來,放到大地窟里边,断决供货,不给他们喝的、吃的。天地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掉果腹,几天没死。匈奴觉得这上帝在帮他,就把苏武迁挪到北海边没人的地区,他会放牧道奇公羊,道奇公羊生了小羊羔才可以回家。分离他的追随官员常惠等,各自推广到此外的地区。苏武迁挪到北海后,国家政府发送给的谷物不到,掘野鼠、收草实来吃。搀扶着汉代的旄节牧羊,入睡、起來都拿着,以至系在节上的野牦牛尾毛所有脱尽。一共已过五、六年,单于的侄子於靬王到北海上捕猎。苏武善于织网和纺制系在箭尾的丝绳,纠正弓弩,於靬王颇赏识他,供求平衡他衣服裤子、食品类。三年多之后,於靬王得病,赐予苏武坐骑和家畜、装酒酪的瓦器、园顶的毡户外帐篷。王人死之后,他的属下也都迁离。这一年冬季,丁令部落盗去了苏武的羊牛,苏武又深陷贫穷。

当时,苏武与李陵都为侍中。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害怕访求苏武。時间一久,单于外派李陵去北海,为苏武分配了宴席和歌舞表演。李陵暗地里对苏武说:单于据说我同你情分一向浓厚,因此派我来劝导足下,愿谦诚地以诚相待你。你终归不可以重归本朝了,白白地在人迹罕至的地区吃苦,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一定的主要表现呢?之前你的哥哥苏嘉做奉车都尉,追随皇帝到雍棫阳宫,扶着皇上的车驾下殿阶,遇到柱头,断裂了车辕,被列入大不敬的罪,用剑自尽了,只不过是赐钱二百万用于安葬。你侄子孺卿追随皇帝去祭拜河东土神,骑着马的太监与驸马争船,把驸马推下去掉到河里溺亡了。骑着马的太监逃跑了。(皇帝)指令孺卿去抓捕,他抓不上,因担心而服毒自杀。我离去长安的情况下,你的妈妈已过世,我送葬到阳陵。你的妻子年龄还轻,据说已再嫁了,家里只能2个亲妹妹,2个闺女和一个男孩,现如今又已过十多年,存亡不知道。人生道路像早上的露珠,何苦长期地像那样摧残自身!我刚投降时,头昏昏沉沉,基本上要发疯,自身悲痛抱歉汉廷,再加老娘拘押在保宫,你不愿投降的情绪,怎能超出那时候我李陵呢!而且皇帝老了,法案随时随地变动,重臣没罪而全家人被杀的有几十家,安危无法挽回。你要准备为了谁守节呢?期望你遵从我的劝诫,不必再聊哪些了!苏武说:我苏武父子俩无贡献和恩德,全是皇上种植破格提拔起來的,官衔升至列将,官爵受封通侯,弟兄三人全是皇上的亲密接触之臣,经常想要为官府放弃一切。如今获得放弃自身以效忠国家(的机遇),即便遭受斧钺和汤镬那样的死刑,因为我甘心情愿。重臣服侍君主,如同孩子服侍爸爸,孩子为爸爸而死,没什么可缺憾的,期望你不必再聊了!

李陵与苏武共饮了几日,又说:你一定要遵从我得话。苏武说:我断定自身早已是去世的人了!您一定要迫使我投降,那麼就请完毕今日的快乐,要我死在你的眼前!李陵见苏武对官府这般真心实意,慨然长叹道:啊,义士!我李陵与卫律罪孽深重,无以言表!因此泪水直流电,淋湿了衣衫,道别苏武而去。

李陵过意不去亲身送礼给苏武,他会的老婆赐予苏武几十头羊牛。之后李陵又到北海,对苏武说:界限上把握住了云中郡的一个战俘,说刺史下列的官员老百姓都穿白的丧服,说成皇帝去世了。苏武听见这一信息,朝向南嚎啕大哭,呕血,每日早中晚哭吊达几月份的历程。

汉昭帝继位,两年后,匈奴和汉达成和议。汉廷寻找苏武等,匈奴说谎说苏武已死。之后汉大使又到匈奴,常惠恳求看管他的人同他一起去,在夜里看到了汉使,原封不动地讲诉了两年来在匈奴的状况。告知汉大使要他对单于说:君王在上林苑中射猎,射得一只大雁,脚底系着帛书,上边说苏武等在北海。汉大使十分开心,依照常惠所学得话去责怪单于。单于看见身旁的人十分诧异,对汉使抱有歉疚的说:苏武等确实还活著。因此李陵安排酒筵向苏武庆贺,说:今日你要归,在匈奴中名扬,在汉皇族中贡献赫赫有名。即便古时候史籍所记述的先进事迹,绘画所绘的角色,怎能超出你!我李陵尽管软弱无能和怯懦,倘若汉廷暂且宽容我的罪行,不杀我的老娘,使我可以保持在奇耻大辱下存款许久的志愿填报,这就同曹沫在柯邑订盟将会类似,它是之前所一直不可以忘掉的!拘捕屠戮我的全家人,变成当世的奇耻大辱,我都再顾念什么?算了,给你掌握我心而已!我已是异域的人,这一别就始终阻隔了!李陵翩翩起舞,唱道:踏过千万里行程安排啊越过了荒漠,为君主领兵啊迎战匈奴。归路断决啊刀箭损坏,兵卒们所有身亡啊我的知名度已行为不端。老娘已死,虽想知恩图报哪里归!李陵的眼泪流下数行,因此同苏武再见。单于集结苏武的属下,除开之前早已投降和身亡的,一共追随苏武回家的有九人。

苏武于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春返回长安。昭帝一声令下叫苏武带一份贡品去拜谒武帝的帝陵和祠庙。任职苏武做典属国,月俸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官田二顷,住房一处。常惠、徐圣、赵终根都任职为皇上的侍卫官,赐予绸缎各二百匹。其他六人,老了,回家了,赐钱每位十万,终生免去徭役。常惠后来保证右大将,受封列侯,他自身也是传记。苏武扣满在匈奴共十九年,当时青壮年出使,直到回家,胡子秀发统统白了。

苏武归汉第二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造反,苏武的孩子苏元因参加上官安的诡计,而被处决。最初,上官桀、上官安与大元帅霍光篡权,上官桀父子俩频繁把霍光的过错记录下来交到燕王,使燕王上书给皇上,揭发霍光。又说苏武出使匈奴二十年,不投降,返回汉廷后,只做典属国。而大元帅下属的长史官并无贡献,却被提高为搜粟都尉,霍光独断专行放纵。直到燕王等造反,被杀,查证处置追凶20年的人,苏武一向与上官桀、桑弘羊有旧交,燕王又因苏武功高而官小多次上书,替他鸣不平,他的孩子又参加了造反,负责人刑狱的高官上书恳求拘捕苏武。霍光把刑狱官的奏章闲置起來,只免除了苏武的官衔。

已过两年,昭帝去世了。苏武以从前女友二千石官的真实身份,参加了谋立宣帝的方案,赐封爵位关内侯,食邑三百户。过了很久,卫将军张安世强烈推荐说苏武通达了解朝章历史典故,出使不辱君命,昭帝遗言曾提到苏武的这个方面优点。宣帝招来苏武在宦者令的县衙听候宣召。数次进见,又干了右曹典属国。因苏武是无节操明显的老臣,只令他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两天入朝,敬称他为学识渊博的祭酒,十分优宠他。

苏武把个人所得的赐予,所有施赠给侄子苏贤和以往的左邻右舍盆友,自身家里没留一点财产。王后的爸爸平恩侯、宣帝的小舅平昌侯和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宰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都很尊敬苏武。苏武年迈了,他的孩子之前被处决,皇上同情他。问上下的人:苏武在匈奴好长时间,有孩子吗?苏武根据平恩侯向宣帝阐述:之前在匈奴流放时,娶的匈奴妇女恰好生了一个孩子,姓名叫通国,有信息传出,想根据汉大使送来黄金、绸缎,把男孩儿赎出来。皇上同意了。之后通国随汉大使返回了汉代,皇上他会干了郎官。又让苏武弟弟的孩子干了右曹。

苏武活过八十多岁,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病亡。

赏析:
《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文章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文章一开始写道: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苏武出使匈奴的这一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这也是后来单于悍然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3~8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这部分也是文章着力描写的部分,以精彩的笔墨描写了苏武反抗匈奴统治者招降的种种斗争情形。具体描写到匈奴招降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卫律软硬兼施想迫使苏武投降,被苏武正气凛然的怒斥所喝退,双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接着写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把他囚禁于地窖中,使他备受饥寒,接着流放苏武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让他牧羊。然而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苏武不可磨灭的爱国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险恶用心。他手握汉节──国家民族的象征,在九死一生中维持着一个使者的使命。这时斗争是相对缓和的,直接表现的是苏武与自然环境做斗争。第三次是故友李陵劝降。这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他那尚未泯灭的爱国之情、羞恶之心在苏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唤醒了,其内心剖白真实感人。李陵在劝苏武时曾说: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这是作者借李陵之口表达对汉武帝动辄杀戮大臣的残忍行为的不满,也是《汉书》中少有的表现批判统治者的进步思想倾向之处。而苏武与李陵的对答针锋相对,波澜起伏,非常精彩,人物之声气跃然纸上。此处苏武的斗争对象是交情很深而今已是敌对阵营的故友,双方的心态都比较复杂,而作者的描写也很到位,是这部分最出彩之处。
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后两段,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课文最后一句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看似平实记述,细细品味却包含着作者诸多感情。人生不过百年,十九年何其太长!苏武强壮出,出使时正当壮年,及回归故国时已是须发尽白,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了,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为信念坚执如此确实令人敬佩!幸而虽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且荣归故里,作者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可以说这句表达的是作者与读者共同的心声。
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
自从班固的《汉书》问世以后,苏武的英名就反复出现在历代的诗词、散文、辞赋、戏曲、小说之中。他的感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苏武传》附见于《汉书李广苏建传》。《李广传》基本上照录《史记李将军列传》,《苏建传》只有短短几行,而《苏武传》则是班固倾全力为之的。在《汉书》中,此传是最能显示班固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才华的优秀篇章之一。
全文共有十八个小节,外加一个赞语。按苏武一生经历的主要关节,大致可以划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二两小节,写苏武奉命出使匈奴,以通和好。第二部分共十二小节,写苏武在匈奴遇到意外情况而被扣留及后被放回的经过。第三部分共四小节,写苏武返汉以后受尊宠的情形。赞语主要表彰苏武的崇高品质。
苏武的出使,正当汉朝与匈奴的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缓和的时期。匈奴方面先做出友好姿态,把以往扣留的汉朝使臣全部放回。汉武帝为了答谢匈奴方面的好意,也采取了同样的行动,派苏武护送以往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臣回国。按常情而言,苏武是一个和平使者。他的出使应该是愉快而顺利的,但事情的发展却出乎意料。当时,匈奴恰巧发生了一次情节严重的谋反事件。谋反者的首领缑王计划绑架匈奴单于的母亲阏氏,投奔汉朝。谋反者的另一首领虞常原是汉臣,他企图刺杀叛汉降敌、当了匈奴大臣的卫律。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副使张胜。张胜没有向苏武报告,私下支持他们的行动。从国家关系上说,张胜的做法损害了汉朝的信义,有悖于两国通好的宗旨,使汉使处于理亏的地位。虞常曾对张胜说: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可见其出发点并不是真正爱国。缑王原是归附汉朝的匈奴贵族,他重新陷没匈奴中是因为汉武帝派他随浞野侯赵破奴去接应左大都尉。左大都尉是匈奴贵人,他企图刺杀单于降汉。单于及时粉碎了这一阴谋,并发兵俘获了赵破奴的军队。这些不愉快的往事,本该随着两国关系的改善而不再重演,但缑王的思想没有跟上形势的发展,仍然重复上一次的冒险行动,结果兵败被杀,虞常被生擒。事态的发展,不可避免地牵涉到了汉朝的使臣。苏武遇到了一道事先没有想到的难题,而作者正是抓住了苏武在解决这道难题的过程中的表现,刻画了他的光辉形象。
首先,通过苏武以死报国的行动,刻画了他刚烈难犯、义不受辱的坚强个性。苏武是将门之子,禀性刚烈,视死如归。他知道,自己是汉朝使臣,使臣受辱,就是国家受辱,所以当他听到张胜报告以后,立即说: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在严重关头,不是考虑个人的得失,而是立即想到如何才能不辜负国家的重托。重负国三字含意很深。不能预先发现和劝阻张胜所干的错事,一负国;马上要受到敌国的审讯,给国家丢脸,二负国。这是严于责己之意。对于私自种下祸胎的张胜来说,苏武的话中还包含着什么意思,心里不会不清楚,但他却像常惠一样来劝阻苏武自杀。苏武明白,这场乱子必须由他单独来收拾了,因此只好暂时不死。暂时不死,并不是贪生怕死,而是说明他在死的问题上还要权衡,究竟如何死才能对国家有利。在卫律开庭审讯的场合,苏武对常惠说: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这句话有三层意思:一是表白自己没有参与匈奴的谋反事件,而且也不赞成有人这样做;二是表明汉廷没有指使他们这样做;三是教育副使张胜不要贪生怕死。在说过这番话以后再引刀自刺,情况就不同了。他自杀的行动,大大增强了说话的分量。不仅足以为国雪耻,扭转外交上的被动局面,而且还赢得了敌国的尊敬。这从后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可以看出。他把本来可能会导致国与国之间发生误解与争端的危机大大缩小了。匈奴单独收系张胜一事,说明匈奴方面已经明白了事情的真相。
其次,通过两次劝降,突出了苏武不受威逼利诱,对国家、民族忠贞不贰的崇高气节。按理说,汉朝方面既然没有指使苏武等人参与匈奴国中的谋反事件,预知此事的仅是副使张胜一人,这纯粹属于他个人的错误行为,匈奴方面应该单独留下张胜治罪,而把苏武等人遣送回国才是。遗憾的是匈奴违背了两国通好的宗旨,粗暴地把苏武等人一概扣留,而且要强迫他们投降,企图以此来羞辱汉朝。这时,理屈的已经不是在苏武方面,而是在匈奴方面。苏武面临着新的严峻考验:坚持民族气节,拒绝投降,就能为国争光;丧失民族气节,接受投降,必然给祖国丢脸。苏武坚定地选择了前者。为了让匈奴知道汉使的骨头有多硬,他不再考虑死,而是要千方百计地活下去。匈奴对苏武的劝降使尽了解数。第一次让卫律出面。卫律使用的方法比较拙劣。一是威吓。先将虞常斩首,造成恐怖气氛,然后胁迫张胜投降,最后硬说副使有罪,正使应该连坐,遭到苏武驳斥后,复举剑拟之。想把苏武一举吓软,但苏武不为所动,威吓的伎俩遂告破产。二是利诱。卫律恬不知耻地炫耀自己投降匈奴后封王赐爵、拥众数万、马畜弥山的所谓富贵,并说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苏武则不屑一顾,置之不理。利诱的一招也随之失灵。三是逼迫。卫律见苏武不应,以为被说动了心,便进而逼迫说: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苏武对此人头畜鸣的叛国者的丑恶表演实在无法保持沉默,终于狠狠地骂了他一通。卫律黔驴技穷,终于认输。第二次由李陵出面。李陵使用的方法比较高明。他是以老朋友叙旧的方式进行的,着重于从感情上去软化苏武。他的谈话内容,要点有三。一是极力挑拨苏武与汉武帝之间的感情,诉说苏武的兄长苏嘉和弟弟苏贤被汉武帝逼死的经过,又说汉武帝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即使活着回去,也安危不可知。言外之意是说,汉武帝对不起苏家,又年老昏庸,不值得效忠。二是把苏武母亲去世、妻子改嫁的消息告诉他,又诡称苏武在汉朝的两女一男存亡不可知(事实上苏武的男孩当时未亡),断绝他对妻儿家室的想念之情。三是宣扬叛徒哲学: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其时苏武久处绝域,对来自国内的消息当然是喜欢听的。李陵向他介绍国内情形和家庭状况,正好迎合了苏武的心理,加上言词娓娓动听,感情色彩很浓,因此极易摧毁一个人的意志,但苏武仍不为所动。他除了针对李陵挑拨君臣关系作了必要的义正辞严的答复之外,其余一概不理。当李陵再要饶舌的时候,苏武立即以死相拒,并称李陵为王(李陵当时封右校王),一下子揭去了朋友间叙旧谈心的幌子,终于使李陵羞愧交加,无法再谈。第三,通过艰苦考验的描写,表现了苏武坚韧不拔、历久不磨的爱国意志。苏武在匈奴的十九年,从生活方面说,可谓艰苦备尝。幽闭大窖时期,断绝饮食数天,苏武啮雪吞旃,顽强地活下来了。迁至北海时期,断绝粮食供应,苏武掘鼠挖草,又顽强地活下来了。从精神方面说,可谓受尽折磨。先是单独监禁,后又单身流放到无人之地,这已经是够残酷的了,何况又被判处终身流放:使牧羝,羝乳乃得归。但苏武仍然顽强地活下来了。从遭遇方面说,可谓步步坎坷。好不容易地受到於靬王的赏识,过了三年温饱的日子,而於靬王又偏偏短命而亡,卫律又指使人把苏武的牛羊抢劫一空。尽管如此,苏武仍然顽强地活下来了。作者特意点出苏武在最困难的时候始终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这就告诉读者,强烈的爱国心是苏武借以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
坚强个性、民族气节、爱国意志三个方面是构成苏武形象的主要特征。作者在刻画这些特征时颇费艺术匠心。
首先是剪裁得法。范晔称赞班固文赡而事详,详而有体(《后汉书班固传论》),很为中肯。本文详叙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的曲折经历而略叙回国以后的事迹,这有利于突出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苏武在匈奴一共十九年,作者对这十九年的生活也没有采用编年纪的方式来描写,而是详写匈奴方面劝降、逼降和苏武的拒降。至于苏武在匈奴娶胡妇生子的事情只在文章的后半部分略提一笔。这同样有利于突出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在略写的第三部分,作者也不是一味简略,对于苏武身后得以画图麒麟阁的荣宠就写得很详细。由此可见,本文不仅做到了详其所当详,略其所当略,而且详中有略,略中有详,充分显示了作者在剪裁方面的精思。
其次是对比鲜明。本文安排的对比主要有这样几处:一是与张胜对比。作者写张胜的见利忘义、丧失骨气,衬托了苏武的深明大义和富于骨气;写张胜的遇事束手无策,对国家不负责任,衬托了苏武的临事不惧、对国家高度负责。二是与卫律对比。作者暴露了卫律卖国求荣的可鄙的内心世界,这就更加突出了苏武的崇高的民族气节。三是与李陵对比。李陵善于伪装。他装出满肚子委曲的样子,极力埋怨汉武帝对待臣下太刻薄。宋代吕祖谦曾经指出:当陵之海上说苏武,陵母固未诛也,而激切捭阖,指斥汉失,若必欲降武者,则此言岂可尽信哉!(《汉书评林》引)尽管李陵后来又装出关心苏武生活的样子,赐以牛羊,但苏武确实没有相信他的话。李陵斤斤计较于一家一己的恩怨,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而苏武则置一家一己的恩怨于不顾,一心一意为国家民族利益着想。两种思想,两种胸怀,有如天渊之别。李陵越说得委婉动听,就越显得渺小可鄙;苏武越沉默寡言,就越显得可敬可佩。事情发展到后来,连李陵自己前后的言行也构成了对比。开始时甘于充当一名无耻的说客,经与苏武多次交谈,方始认识到人间还有羞耻二字,不得不自讼道: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这是第一层对比。动员苏武投降时说得头头是道,及至看到苏武回国时又哭得哀哀欲绝。这是第二层对比。他终于认识到自己干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情。对于变节者来说,只配忍辱偷生,悄悄地苟延残喘,但他连这点自由也没有,必须身不由己地去充当说客,结果是扮演了一个可怜虫的角色。当苏武的英名彪炳青史之时,正是他的叛国者的灵魂被公诸于世之日。在李陵饯别苏武的宴会上,苏武不会片言不发,但作者却不着苏武一语,只是淋漓尽致地刻画李陵悔恨、懊丧、羞惭的种种表现,对比的色彩异常鲜明。就苏武形象的塑造而言,这也可以说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因为苏武的光辉形象已经活现在读者的面前了。

阅览排行: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