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秋莺》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原文】秋莺
作者:李煜
残莺何事不知秋,横过幽林尚独游。老舌百般倾耳听,
深黄一点入烟流。栖迟背世同悲鲁,浏亮如笙碎在缑。
莫更留连好归去,露华凄冷蓼花愁。

1.与杜甫的自在娇莺恰恰啼和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相比,这首诗中的莺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2.最后一句,对全诗起到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5分)杜诗和白诗中的莺都是春莺,是活泼、欢乐、充满生命活力的形象(1分)。而此诗中的黄莺则是秋莺,所以它生不逢时,孤独,哀伤(2分)。它不知道秋天已经来临,依然穿过幽深的林子独自漫游。它尽力的鸣叫,声音婉转动听,消散在山林之中。它深黄的身影被淹没在苍茫迷离的秋色中(2分)。(意思对即可)
2.(6分)诗的最后一句露华凄冷蓼花愁,描写了秋莺现处的环境将要变得不好的景象,用来作上句劝说秋莺归去的理由之一(3分)。以景议事,暗点主旨。以拟想景象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增添了诗的含蓄美(3分)。

翻译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黄莺啊,你为何不知道秋天的来临呢?横穿那幽暗的树林独自游乐。老舌乌(鸟名)在旁边仔细聆听你的叫声,你的身影忽然化作一点深黄向烟中飞去。你与我(作者)大概都是因为悲叹自己的驽钝才离开红尘人世,在这儿淹留的吧,你明朗如笙的叫声碎落回响在缑山之上。哎,不要再停留了,早日归去吧,这时山间染露的繁华正冷,蓼花正愁呢..

注释       
①百般:一作“百啭”。
②栖迟:悠游栖息。
③鲁:愚钝,冥顽。
④缑:即缑氏山,在河南偃师。相传周灵王太子姬晋善吹笙,作凤凰鸣。后于缑氏山巅修道成仙飞升而去,世间不闻其笙。

【作品鉴赏】
《秋莺》是咏物诗中的佳作,此诗纯用“赋体”,不事雕琢,以简驭繁

《秋莺》从诗的内容而看,当是李璟原册立的太子从寓鸩杀其叔父燕王景遂之后,李煜为逃避残酷的夺嗣而决定隐居时所作。这是一首感物诗,诗中所写是一只已经深秋而迟迟没有避寒南归的黄莺,作者由此而感慨生心,嗟叹秋莺的“浏亮”之音和鲁钝不谙节侯,并劝其南归,不要在此留连。这显系其自我的感伤。诗人以精当典故运用,白描衬托的巧妙结合,营构出一哀伤凄迷的气氛。这一气氛正说明李煜对残酷政治斗争的惧怕和对自己处境的担忧。
此诗中的黄莺则是秋莺,所以它生不逢时,孤独,哀伤。它不知道秋天已经来临,依然穿过幽深的林子独自漫游。它尽力的鸣叫,声音婉转动听,消散在山林之中。它深黄的身影被淹没在苍茫迷离的秋色中。诗的最后一句“露华凄冷蓼花愁”,描写了秋莺现处的环境将要变得不好的景象,用来作上句劝说秋莺归去的理由之一。以景议事,暗点主旨。以拟想景象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增添了诗的含蓄美。

作者简介

李煜
李煜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生于金陵(今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岁贡以保平安。...
阅览排行: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