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令仪不责盗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①人也,长厚不忤物,晚年家颇富裕。一夕,盗入其家,诸子禽之,乃邻舍人子也。令仪曰:汝素寡悔②,何苦而为盗耶?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衣食。于令仪如其所言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恐。谓曰:尔贫甚,夜负十千③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去。盗大感惭,卒为良民。
(摘自《渑水燕谈录》)
【注】
①市井:指做生意。
②寡悔:很少做对不起自己的事。
③十千:指十贯铜钱。
【试题】
1.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子禽之 禽:通擒,抓获
B.汝素寡悔 素:一向,平时
C.问其所欲 欲:欲望
D.卒为良民 卒:最终
2.请将文中画线句子尔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盗大感愧,卒为良民。翻译成现代汉语。
3.请简要概括于令仪的性格特点。
【回答】
1.C
2.你十分贫困,夜里身背十贯铜币回家了,我担心被别人盘查。
盗贼觉得十分愧疚,最终变成良民。
3.善解人意、包容、不损人利己,叫你有方、厚道大气、随处为他人关心。
【创作者详细介绍】
王辟之(1031年?),字圣涂,宋朝临淄人。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进士。
宋哲宗元祐年里(10861094年),他出任任河东县(今山西省永济县)知县,曾废撤淫祠之屋,作伯夷叔齐庙,以贵德尚贤出名。在渑水河畔这一人文荟萃的地区,喜爱文学类的王辟之常常和小伙伴们欢宴,追古抚今,宏图霸业,畅谈人生一些人文风情和政界趣文。之后他把这种听说的的小故事,梳理变成《渑水燕谈录》十卷。
从体载上而言,《渑水燕谈录》归属于手记原文中的历史资料手记。《渑水燕谈录》就是说宋朝历史资料手记中的象征性著作。从创作內容和范畴看来,《渑水燕谈录》所记大多数是宋哲宗绍圣年里(1094年)之前到宋朝开国功臣(960年)中间140多年的宋朝琐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今考该书,皆记绍圣之前琐事。共分成十七类:帝德、谠论、名臣、知人、奇节、忠孝、才识、高逸、官制、贡举、文儒、前兆、歌咏、字画、事志、杂录、谈谑,纪录了360好几个小故事和精彩片段。
【译文翻译】
于令仪是曹州(今山东菏泽)人,是个销售市场中的摊点从业者;他处世厚道,非常少惹恼他人,晚年时期时的家业甚为富裕。有一天夜里,一名窃贼入侵他家里偷窃,結果被他的好多个孩子逮到了,发觉原先是隔壁邻居的小孩子。于令仪问她说:你平时非常少犯过失,何必今日做贼呢?窃贼回应说:因受贫苦迫不得已的原因。于令仪再问起要想什么物品,窃贼说:能获得十千钱,便足令锦衣玉食了。于令仪听后就尽数给了他。已经那窃贼要外出离开时,于令仪又叫住他,这促使那窃贼大幅害怕,但于令仪告诉他:你这般的贫苦,夜里带着十千钱回来,也许会造成巡查工作人员的清查。因此将窃贼留有,天明后才他会离开。那窃贼倍感愧疚,之后总算变成良民。
【简评】
在《于令仪不责盗》这一小故事中,于令仪根据自身的言谈举止来教悔周边的人,而且用厚道的心去影响他人,乃至是盗贼。文章内容表明的实际意义是,针对他人不可以因一件事而下分辨性的依据,要解析恶性事件的缘故,要有宽容和善行的心,那样才可以获得别人的尊重。
启发:文化教育他人要注重方式 ,得用宽敞的胸襟拯救失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