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成河外锁斜晖,风卷晴沙拂地飞。
过雁数声清堕玉,征人何处问寒衣?
春风一夜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
莫道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
1.在《鸣沙过雁》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雁的?请简要分析(5分)
2.两首诗通过雁各自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6分)
参考答案
1. 运用了烘托和比喻的写法,通过秋日斜晖、晴沙拂地等冷清萧瑟的景象烘托出过雁南飞的艰辛,清坠玉运用比喻描写了过雁的鸣叫如玉石坠落在地上一样清脆。(答出手法给2分,能作简要分析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 虽然两首诗都写到雁,但是所表达出的感情是不同的。无名氏的诗通过雁的鸣叫联想到征人艰苦的生活,流露出诗人对征人的悲悯情怀。王诗则借春雁在春天来时由南方飞回家乡,来表达了自己不愿留在温暖舒适的他乡、想要返回家乡的急切心情。(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秋成河外锁斜晖,风卷晴沙拂地飞。
过雁数声清堕玉,征人何处问寒衣?
注释
①鸣沙,北魏至宋、西夏县名,治今中宁县鸣沙镇。《道光续修中卫县志》云:“在县东南一百五十里。……西枕黄河,人马行经此沙,随路有声,异于余沙,故号鸣沙。” 此地历史久远,建置变更频繁。据《隋书·地理志》载:“后周置会州,寻废。开皇十九年置环州及鸣沙县。大业三年州废,有关官。”至唐,鸣沙县隶属屡更。“武德二年,置西会州,以县属焉。贞观六年,废西会州,置环州。九年,废环州,县属灵州。”神龙初为突厥默啜所据,咸亨中收复,置安乐州,以处吐谷浑部,后没于吐蕃,大中时收复改威州。至宋,为西夏鸣沙县,元又复鸣沙州,属宁夏府路。明洪武初,徙其民于长安,遂为空城。正统九年(1444年)巡抚金濂重修故城,隶西路宁夏中卫。鸣沙州北边是黄河冲积平原,有许多湖泊、滩渚,很适合大雁等各种候鸟栖息。鸣沙州又是历代军事重镇,它北以黄河为依托,东以牛首山为屏障,南可直抵平凉,到达长安,是历代兵家屯兵之地,降至明代亦然。故诗人在听到南飞的大雁数声鸣叫时,不禁想起了“征人”是否有寒衣。很有时代特色。
②秋成:谓谷物经秋而有成。《嘉靖宁夏新志》、《乾隆宁夏府志》作“秋城”。
③“过雁”句:大雁飞过鸣沙时的几声鸣叫就像玉石堕落在地上一样发出清脆的声音。
④征人:此指出征远行的人。
【作品鉴赏】
《鸣沙过雁》通过雁的鸣叫联想到征人艰苦的生活,流露出诗人对征人的悲悯情怀
运用了烘托和比喻的写法,通过秋日斜晖、晴沙拂地等冷清萧瑟的景象烘托出过雁南飞的艰辛,“清坠玉”运用比喻描写了过雁的鸣叫如玉石坠落在地上一样清脆。 诗通过雁的鸣叫联想到征人艰苦的生活,流露出诗人对征人的悲悯情怀。
【译文及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