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野水孤舟》和《后游》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原文】野水孤舟
作者:梁栋

前村雨过溪流乱,行路迷漫都间断。
孤洲尽日少人采,小舟系在垂杨岸。
主人空有济川心,坐见门前水日深。
袖手归来茅屋下,任他鹂鸟自浮沉。

【原文】后游
作者:杜甫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1.请从情于景关系的角度,分析梁诗的颔联和杜诗颈联的相同点与不同点。(5分)
2.两首诗的尾联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1)、相同点:两联诗都是情景交融,景中有情(1分)
(2)、不同点:梁诗是以哀景写哀情,诗人身处与外界隔绝的孤洲,整天又没有来客造访,在河岸垂杨的幽淡背景上,只有水波轻轻拍打着一叶小舟。气氛幽冷,环境静寂。可见诗人处境的凄苦和内心的孤寂。(2分)杜诗是以乐景写乐情。清早薄如轻纱的晨曦,滋润着大地,原野像浸透了酥油,傍晚滞留大地的余晖,迟迟不退,沙地闪闪发光。表现了诗人对此美景的喜爱之情。(2分)
2.(1)梁诗尾联以海鸥不惊比喻与世无争的隐士,表达了诗人隐居山林,不再以世事为怀的决心。(3分)
(2)杜诗尾联表明作者看了如此美好的景色,在外作客的愁闷完全减消了,除了这儿还要往那儿去呢?在美好的景色中游览,暂将客愁忘却,表达了作者希望摆脱愁绪(或强作豁达)的情感。(3分)

翻译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骤雨过后,积水茫茫,四溢的溪涧淹没了平日的行路。与外界隔绝的孤州整天没有来客造访,唯有一叶小舟孤独地栓在垂杨的岸边。本想乘舟渡河,但门前的水势有增无减。只好袖手归来,栖迟茅屋,不惊鸥鸟任其沉浮。

注释
1、迷漫:布满、充满。
2、孤洲:孤独的水中高地。
3、尽日:整天。
4、主人:诗人自称。
5、坐见:徒然看着。
6、浮沈:即“浮沉”,在水中或空中忽上忽下。

【作品鉴赏】
《野水孤舟》写眼前实景,是赋,也是比,暗示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前途都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诗的前四句写景,点出题目。开头两句写“水”,着重写水的“乱”,以切合诗题的“野”。“迷漫”写出了水的漫无边际,“间断”则写出由于地势的高低不平,被淹没的道路时隐时现,观察是很细致的。这两句写眼前实景,是赋,也是比,暗示了由于时代狂风骤雨的侵袭,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前途都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前程茫茫,杳不可知。两句诗描绘了雨后溪流烟水迷漫的景象,从中也透露出作者的彷徨、迷惘的心情。下面两句由溪流、行路的全景推到孤舟小船的特写镜头,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洲”之“孤”与“舟”之“小”,可见诗人的凄苦孤寂,气氛幽冷而低沉。这两句写景,但景中有情。

《野水孤舟》字里行间却洋溢着作者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焦灼以至失望愤慨的情绪
后面四句由写景转为咏怀,因为有前面四句的写景作基础,抒情便有了依据,不显得突然。这两句也是亦赋亦比,南宋末年,国势飘摇,每况愈下,诗人即使有恢复中原,振兴国民族的宏伟抱负,也完全没有施展的可能。在黑暗的现实面前,诗人深感自己无能为力,着一“坐”字和“空”字,写出了诗人心情的绝望和愤惋。结尾两句即承接而来,在诗人一切的追求、希企都归于幻灭之时,自然逼出最后两句。以鸥鸟不惊喻与世无争的隐士,表面上恬淡闲适,似与尘世绝缘,其实这只是作者目睹国家残破而又无力回天的愤激之语。这首诗比兴深婉,颇具特色。以雨后野水比喻国事的不可收拾,以行路间断比喻前途渺茫,以水深而济川不果比喻抱负的无法施展,若隐若现,反复缠绵,给人们的联想提供了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全诗只字不提国势,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作者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焦灼以至失望愤慨的情绪,含蕴是深广的。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想起以前曾经游览过的修觉寺和桥,这次重游对桥和寺都更生爱怜之情。美好的江山好像也在那儿等着我的;花也绽笑脸,柳也扭柔腰,无私地奉献着一切,欢迎我再度登临。清早薄如轻纱的晨曦,滋润着大地,原野像浸透了酥油;傍晚滞留大地的余晖,迟迟不退,沙地闪闪发光。看了如此美好的景色,在外作客的愁闷完全减消了,除了这儿还要往哪儿去呢?
 
注释
⑴后游:即重游(修觉寺)。
⑵曾(céng):一作“新”,一作“重”。
⑶怜:爱。
⑷有待:有所期待。《礼记·儒行》:“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
⑸烟光:云霭雾气。唐元稹《饮致用神曲酒三十韵》:“雪映烟光薄,霜涵霁色冷。”
⑹暄(xuān):暖。
⑺此:指修觉寺。复何之:又去往哪里呢。
【作品鉴赏】
《后游》杜甫在前四句回应往日之游而写后来之游,后四句写观景减愁之感
《后游》是杜甫重游修觉寺时的作品。由于心态的不同,旧地重游往往会有绝异的感受,在《游修觉寺》中,杜甫客愁重重,在《后游》中,杜甫却又客愁全减。诗人带着游修觉寺的回忆跨过可爱的小桥再次登山访古刹。在诗人看来,壮丽秀美的山川好像等着诗人或游客去登临纵目,斗艳作姿的花柳无私地盼望着诗人或游客去领略欣赏。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寺和桥都是曾游之地,诗人再游时对桥和寺都更生爱怜之情。这两句采取倒装句式,将宾语的“寺”和“桥”提到谓语动词“忆”与“怜”前,突出游览的处所,将对景物的深厚感情和盘托出,点出后游在感情上的深进。
头两句从写诗人对“寺”、“桥”有情,“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两句则转入写此地山水草木也都对诗人有情,正是人有意,物有情。这两句诗是很有含蕴的,它透露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弦外之音是大自然是有情的、无私的,而人世间却是无情的、偏私的。
《后游》杜甫记叙重游修觉寺的见闻感受,虽重在抒写内心的情绪,但景语生动,情语深切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诗人在概叙了江山花柳之情后,又具体描绘晨景和晚景两幅画面。这两句表明了时间的推移,诗人从早到暮在此,可见流连之久,又从侧面说明了景色之美。
全诗以感慨作结:“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表面看来好像这仍是赞美此处风景绝佳,其实,这正是诗人心中有愁难解,强作豁达之语。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间,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满腔愁愤,无由排解,只好终日徜徉于山水之间,所以减愁两字是以喜写悲,益增其哀。
这首诗写得表面豁达,实则沉郁,只是以顿挫委曲之态来表现这样的情感。正因为如此,才产生更为感人的效果。此诗采用散文句式,而极为平顺自然。这一种创新,对后世尤其是宋代诗人的影响颇大。
【名家点评】
明人梅鼎祚《李杜二家诗钞评林》:刘云:必如此,可言气象(“花柳”句下)。
明人钟惺、谭元春《唐诗归》:钟云:“无私”一字解不得,有至理(“花柳”句下)。
明人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刘辰翁曰:次联必如此,可以言气象矣。赵云龙曰:句句是“后游”,妙绝。
清人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唐云:如此好诗,钟、谭却不甚赞。
清人仇兆鳌《杜诗详注》:赵汸曰:杜诗有两等句,皆尝自言之。其一曰:“新诗改罢自长吟”……其二曰:“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如此章“有待”、“无私”之类是也,盖与造化相流通矣。
清人吴乔《围炉诗话》:《后游》诗之“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江亭》之“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非其人必无此诗思。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颔联忽然而来,浑然而就,妙处只在眼前。
清人薛雪《一瓢诗话》:“花柳自无私”,下一“自”字,便觉其寄身离乱感时伤事之情,掬出纸上。
清人沈德潜《说诗晬语》:杜诗“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水保鱼极乐,林茂鸟知还”、“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俱入理趣。
清人浦起龙《读杜心解》:“忆”字、“怜”字全提,“客愁为减”全束,格整而意流。三、四脱口而成,要其中有性情在,七、八之神已摄。
清人杨伦《杜诗镜铨》:张上若云:“润”字从“傅”字看出,“暄”字从“迟”字看出,写景极细(“野润”二句下)。

作者简介

梁栋
梁栋梁栋,(1242--1305)字隆吉,湘州(在今湖北)人,迁镇江(今属江苏)。咸淳四年(1268)进士。迁宝应簿,调钱塘仁和尉,入师幕。宋亡,归武林,后卜居建康,时往来茅山中。《全宋词》存其词三首。...
杜甫
杜甫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出身京兆杜氏分支之一的襄阳杜氏。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阅览排行: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