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冷泉亭》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原文】冷泉亭
作者:厉鹗

众壑孤亭合,泉声出翠微。
静闻兼远梵,独立悟青晖。
木落残僧定,山寒归鸟稀。
迟迟松外月,为我照田衣。

1.本诗前三联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景?请做简要分析。(5分)
2.诗歌是怎样扣住冷泉亭展开抒情的?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此诗主要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景。(2分)诗中流淌的泉水、远处的梵音、归巢的鸟儿等为动景、有声 之景,群山、冷泉亭、明月等为静景、无声之景,反衬出冷泉亭环境之幽静清秀、安谧宁静,让人飘然 有遗世独立之志。(3分)
2.首联写冷泉亭所处的地势和环境,颔联写诗人在冷泉亭中的所闻所思,颈联写在冷泉亭的所见所感,尾 联抒发了诗人愿意披上袈裟皈依佛门的愿望。(4分)诗歌表达了诗人在游览山水之时所产生的孤独寂寞 和失意怅惘之情。(2分)

 

翻译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众壑孤亭合,泉声出翠微。
静闻兼远梵,独立悟青晖。
木落残僧定,山寒归鸟稀。
迟迟松外月,为我照田衣。
注释
①梵:此处指与佛教有关的声音,如佛寺的钟声、诵经声等。
②田衣:水田衣,僧人所穿的袈裟,因竖横割截,形似农田,故名。

【作品鉴赏】
《冷泉亭》通过描写冷泉亭周围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失意怅惘之情和愿意皈依佛门的愿望
此诗主要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景。诗中流淌的泉水、远处的梵音、归巢的鸟儿等为动景、有声之景,群山、冷泉亭、明月等为静景、无声之景,反衬出冷泉亭环境之幽静清秀、安谧宁静,让人飘然   有遗世独立之志。首联写冷泉亭所处的地势和环境,颔联写诗人在冷泉亭中的所闻所思,颈联写在冷泉亭的所见所感,尾   联抒发了诗人愿意披上袈裟皈依佛门的愿望。诗歌表达了诗人在游览山水之时所产生的孤独寂寞和失意怅惘之情。

作者简介

厉鹗
厉鹗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著名诗人、学者,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乾隆初举鸿博。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
阅览排行: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