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赏析本词上片首两句侵和度这两个动词的妙处。(4分)
2、上片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和下片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分别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2分)
3、请结合本词的写作背景,赏析词的最后两句。(4分)
4、词中提到的重阳是在农历的 。
5、词首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的意境十分接近唐朝诗人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韵脚相同的诗句:鸡声茅店月, 。
6、这首词的上阕为旅途即景,但景中处处含情。请结合具体词句对此做简要的赏析。
7、有人说,这首词不同于一般的羁旅之作,作者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前者写斜月照射下的驿路被行旅者侵扰,后者是写溪桥上的晓霜被行旅者踏破。(2分)作者用这两个动词将一个不辞秋寒砭骨,不顾霜晨路滑匆忙奔波的形象勾画出来。(2分)
2、前者是描写(1分),后者是抒情(1分)。
3、只言和不道句形成鲜明对比,(1分)既揭示了旅枕元无梦的原因,(1分)又表现了作者屡遭坎坷而不改其政治态度的爱国精神和刚正品格。(2分)
4、九月初九(1分)
5.人迹板桥霜(1分)
6、第 一句写斜月映路,暗指人的早行,于驿路、晓霜中稍透羁旅之意。后一句写路经山野人家所见的景象:竹篱低矮,傲霜的秋菊已经开过,只留下残枝上孤零 零一朵黄花。残字带着霜打风剥的痕迹,而花的黄色又预示了枯萎,都透着凄清寂寞之感。最后一句感叹在乱山深处的旅途中度过重阳,作者苍凉的心境可 想而知。(3分)
7、 一般的羁旅之行,特别是佳节独处的时候,固然也会令人有难言的寂寞和忧伤,但作者在作此词时不但有一个时令背景(重阳佳节),更有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北 宋灭亡后南渡,流落江南)。词的最后说: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江左即是江东,这里指的是南宋统治下的东南半壁河山。江左风光,历来为 生长在北方的文人墨客所向往。但如今身在江东,作者却并未感到喜悦,因为中原被占、故乡难归,在寂寞的旅途中,词人思乡之情不禁更加强烈,忧国的凄凉情绪 也更加深沉了。这正是这首词和其他羁旅之作的不同之处。(3分)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将近黎明时分,穿过山间驿路,踏过溪上板桥,只见斜月西隐,寒霜满地。行过乱山深处,只见在那野人篱落旁,一枝盛开的金菊,赫然点缀在残菊丛中,耀人眼目,好像在提醒人们重阳佳节已至。夜投旅舍,孤寂难眠,寒夜的更声阵阵传来,让人更感长夜难捱。平时总听说江南山水奇绝,风光秀美,今日踏上了江南的土地,却丝毫唤不起心中的激情,心里所想的却是那正被金人铁蹄蹂躏的故乡,有家难归的满腔悲凉油然而生。
注释
①元:同“原”。
②寒更:寒夜的更声。
③江左:江东,这里泛指江南地区。
【作品鉴赏】
《南歌子·驿路侵斜月》通过旅途见闻和感受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忧国伤时的痛苦心情
这是一首描写旅途风光景物与感受的小令。北宋灭亡后词人南渡,流落江南,又逢重阳佳节,正是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时节,使这首词具有和一般的羁旅之作不同的特点。上片为旅途即景。开头两句,写早行时沿途的风景。天上还挂着斜月,就动身上路了。驿路上映照着斜月的寒光溪桥上尚凝结着一层晓霜。两句中写词人自己动作的词只一“度”字,但第一句写斜月映路,实际上已经暗含人的早行。两句意境接近温庭筠诗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意境,但温诗前面直接点出“客行悲故乡”,吕词则情含景中,只于“驿路”、“晓霜”中稍透羁旅之意。此外“晓霜”兼点时令,为的是下面提出“残菊”不突然。“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这两句说的是路旁农舍外词人看到矮篱围成的小园中,一枝残菊正寂寞地开着黄花。看到此景,词人想起当天是应该饮酒赏菊的重阳佳节,又感慨到这年这节日,竟乱山深处的旅途中度过了。上句是旅途所见,下句是由此触发的联想与感慨。佳节思亲怀乡,是人之常情,更何况对于有家难归(吕本中是寿州人)的词人来说,由此引起的家国沦亡之痛便更为深沉了。但词人这里并未点破这种痛苦,只是用“乱山深处过重阳”一语轻轻带过,留待下片集中抒发感慨。两句由残菊联想到重阳,又由重阳想到眼前的处境和沦亡的故乡。词人思绪曲折感慨万千,而出语却自然爽利。
《南歌子·驿路侵斜月》描写早行所见所感,夜间客宿他乡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凄伤的压抑之感
“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下片的头两句,由早行所见所感想到夜间他乡客宿情景。旅途中住宿,词人因为心事重重,老是睡不着觉,所以说“元无梦”;正因为深夜不能入睡,就更加感到秋夜的漫长,所以说“寒更每自长”。句中着一“每”字,可见这种情形已非一日,而是羁旅中常有的。“元”、“每”二字,着意而不着力,言外更令人凄然。一般的羁旅之行,特别是佳节独处的时候,固然也会令人有这种难掩的寂寞和忧伤,但词人之所以有此感,却是另有一番滋味心头。“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江左即是江东,这里指的是南宋统治下的东南半壁河山。江左风光,历来为生长北方的文人墨客所向往。词人此时身在江东了,却并未感到喜悦。原因是中原被占、故乡难归,寂寞的旅途中,词人思乡之情不禁更加强烈,忧国的凄凉情绪也更加深沉了。两句用“只言”虚提,以“不道”与“转”反接,抑扬顿挫之间,正蕴含无穷忧伤时事的感叹。词写到这里,感情达到高潮,主题也就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它和一般羁旅之作不同的特点也自然流露出来了。这首词着力表现词人的中原归思,同时感情又有一个由隐至显的过程。词人结合特定的景物、时令、旅途状况,层层转进,如剥茧抽丝般地来抒发感情,最后凄然归思,这样抒情便显得很自然。词的感情基调虽比较凄凉伤感,但格调却清新流畅。这种矛盾的统一,构成了一种特殊的风格美,使人读来虽觉凄伤却无压抑之感。
【名家点评】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赵朕:这首词在艺术上巧于布局谋篇,上片写旅途经历,下片写旅店感慨;上片为下片做了铺垫,下片又与上片紧紧呼应,层次清晰而又曲折有致,承转自如而又不失法度。词中形象灵活,对仗工整,色调冷峻,用语含蓄,从而形成了哀惋、凄迷、冷峻的风格特色。
知名学者韩秋白:该词就内容而论,寄托了作者对北宋王朝一统天下局面的怀念,尽管他也因反对奸相秦桧卖国求和而罢官,但全篇除了仅仅寄哀情于景之外,却没有与他同时而稍后的爱国词人陆游、辛弃疾那种直抒“抚时感事”之慨的豪放风格,这便是作者的思想局限之所在。这首词语言清婉,构思精巧,似乎词人在信手拈景、随意着墨便使情与景自然交融,从而产生了感人至深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