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开尽百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
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
(1)两首诗抒发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4分)
(2)有人评价《寒夜》认为寒夜不寒,你赞同吗?请说明理由。(4分)
参考答案
(1)《赠岭上梅》:友人久久不来的的落,对他日相见的期待。
《寒夜》:赞美友人的高洁品性(赞美友情的纯真美好)。与友人相聚的愉悦之情。
(2)赞同。
“寒”是因为冬季的夜晚的确寒冷。
“不寒”是因为室内很温暖——有火红的炉火,有热腾腾的汤食:心里很温暖——有情操高洁的友人来访相伴,饮茶作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梅花开尽百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
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
【作品鉴赏】
《赠岭上梅》宋代诗人苏轼的作品之一。苏轼,字子瞻,和仲,号“东坡居士”
《赠岭上梅》,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作品之一。苏轼,字子瞻,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书画家、文学家、美食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存诗3900余首。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冬天的夜晚,来了客人,用茶当酒,吩咐小童煮茗,火炉中的火苗开始红了起来了,水在壶里沸腾着,屋子里暖烘烘的。
月光照射在窗前,与平时并没有什么两样,只是窗前有几枝梅花在月光下幽幽地开着,芳香袭人。这使得今日的月色显得与往日格外地不同了。
注释
竹炉:指用竹篾做成的套子套着的火炉。
汤沸:热水沸腾。
元朝揭傒斯《寒夜》:
疏星冻霜空,流月湿林薄。
虚馆人不眠,时闻一叶落。
当代阿袁(即陈忠远)《寒夜》:
"大国何人怜,纷纷为小我。寒夜风雨声,广厦万间破。"
【作品鉴赏】
《寒夜》被《千家诗》选入,流传很广,“寒夜客来茶当酒”几被当作口头话来运用
这首诗因为被《千家诗》选入,所以流传很广,几乎稍读过些古诗的人都能背诵,“寒夜客来茶当酒”,几被当作口头话来运用。常在口头的话,说的时候往往用不着思考,脱口而出,可是细细品味,总是有多层转折,“寒夜客来茶当酒”一句,就可以让人产生很多联想。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可以“倚杖无时夜敲门”,主人不必专门备酒,也不必因为没有酒而觉得怠慢客人。其次,在寒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所以能与主人寒夜煮茗,围炉清谈,不在乎有酒没酒。前两句,诗人与客人夜间在火炉前,火炉炭火刚红,壶中热水滚滚,主客以茶代酒,一起喝着芳香的浓茶,向火深谈;而屋外是寒气逼人,屋内是温暖如春,诗人的心情也与屋外的境地迥别。三、四句便换个角度,以写景融入说理。夜深了,明月照在窗前,窗外透进了阵阵寒梅的清香。这两句写主客在窗前交谈得很投机,却有意无意地牵入梅花,于是心里觉得这见惯了的月色也较平常不一样了。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在内,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寻常一样窗前月,来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月光下啜茗清谈,这气氛可就与平常大不一样了。
《寒夜》随笔挥洒,反映诗人喜悦的心情,善用衬托,巧用暗示,铺有细节,耐人寻味
诗看似随笔挥洒,但很形象地反映了诗人喜悦的心情,耐人寻味。宋黄昇《玉林清话》对三、四句很赞赏,并指出苏泂《金陵》诗“人家一样垂杨柳,种在宫墙自不同”与杜耒诗意思相同,都意有旁指,可说真正读出了诗外之味。善用衬托(或映衬、陪衬):因有梅花的陪衬,窗前月才别有一番韵味,不仅是嗅觉,视觉上也使人大觉不相同。巧用暗示(或喻示、双关):“才有梅花”与朋友夜访相呼应,梅花又象征了友谊的高雅芬芳。铺有细节(或铺垫、渲染):寒夜客访、主家火红,宾客情重两相顾及,知人情之暖,胜过冬夜之寒。这些使得今夜的月色较先前格外地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