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山川旧帝畿,宋台梁馆尚依稀。
马嘶古树行人歇,麦秀空城野雉飞。
风吹落叶填宫井,火入荒陵化宝衣。
徒使词臣庾开府,咸阳终日苦思归。
1.这首诗描绘了南国怎样的景象?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5分)
2.本诗的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这首诗描绘了南国这昔日的繁华之地,如今已是破败荒凉的景象。古树下,马儿嘶鸣,行人小憩,空城中,长满庄稼,野鸡乱飞;寒风吹落树叶,填平了宫井,野火烧进荒陵,焚毁了宝衣。(概括特点2分,分析3分)
2.用典,借庾信思归的典故,庾信枉费了思归之心,如今的旧帝畿已经破败不堪了,没有什么值得留恋之处了。(或双关,明写庾信思念江陵,暗喻诗人牵挂长安。)表达诗人对宋齐梁陈几个朝代的灭亡的惋惜(或南国昔盛今衰的感慨),和革新政治的抱负不得施展的悲愤,更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的岌岌可危的政治局势的忧虑。(手法及分析,3分,答出其中一种表现手法即可;感情每点1分,共3分)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荆州的山川过去曾经是帝畿,宋台梁馆残留着依稀的遗迹。
古树下马儿嘶鸣呵行人小憩,空城中长满庄稼呵野鸡乱飞。
寒风呵,吹落树叶填平宫井,野火呵,烧进荒陵焚毁宝衣。
徒使留居北方的词臣庾信呵,在咸阳一天到晚苦苦地思归。
注释
⑴荆州:古地名。唐代改荆州为江陵府,治所在今湖北省江陵县。
⑵帝畿(jī):都城附近的地方叫畿,也叫京畿。江陵是楚国的郢都,南朝梁元帝萧绎也定都在这里,所以诗人称荆州附近为旧帝畿。
⑶宋台梁馆:指梁元帝时代的各种建筑物。依稀:模糊不清。
⑷麦秀:即麦秀之诗。《史记·宋微子世家》载:“箕子朝周,过故殷虚,感宫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其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僮兮,不予我好兮!’所谓狡童者,纣也。殷民闻之,皆为流涕。”泽雉(zhì):野鸡。
⑸宝衣:玉衣。
⑹词臣:文学侍从之臣,宫廷诗人。庾(yǔ)开府:庾信(513~581),字子山,北周著名文学家。是重要的“宫体诗”诗人,后世称其为庾开府。庾信仕西魏后所作的《拟咏怀》和《哀江南赋》充满了故国沦亡(始为梁朝官吏,后被扣居北方)的隐痛和思念乡关的深情,所以说他“思归”。
⑺咸阳:地名,秦朝的国都,即今陕西省咸阳县。这里代指西魏和北周的都城长安。
【作品鉴赏】
《荆州道怀古》描绘了南国昔日的繁华之地,如今已是破败荒凉的景象,表达诗人牵挂长安的心情
首联“南国山川旧帝畿,宋台梁馆尚依稀”,粗粗两笔就把江山易主,古都破败的景象勾勒出来了。南国的山川向来是以秀丽而著称的。诗人所描绘的又是帝畿的山川,本应更加秀丽,但恰恰相反,诗人笔底的景色不是山川相缪、楼阁玲珑,而是“宋台梁馆”的遗迹尚依稀可辨。这不是秀丽,而是萧条。这一联既画出了“旧帝畿”的本质特色,又留有想象的余地,韵味无穷。“宋台梁馆”虽然是偏义复词,但实则表明了南朝宋、齐、梁、陈四代穷奢极侈,京都、京畿的楼堂馆所千门万户,豪华无比。
颔联、颈联进一步描绘了昔日的繁华的京都、京畿,而今是如何荒凉,如何冷落。倘若掩卷细思,这两联所描画的景物便历历在目:古树之下,烈马嘶鸣,行人歇息,空城之中,遍种禾黍,泽雉乱飞。寒风萧瑟,落叶飘零,宫井已被泥土、枯枝和败叶填塞殆满;陵园被火,宰树、棺椁以及宝衣皆焚烧净尽。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具体地描绘了昔日的繁华之地,如今是这样的荒凉。这两联中静止的景物很多,有“空城”、“宫井”、“荒陵”以及“宝衣”等等,如果直把这些静物死板板地排列在诗中,那一定是枯燥乏味,不堪卒读的。刘禹锡的高妙之处就在于在静物之中巧妙地安排了寒风摇动的古树,嘶鸣不已的烈马,刚刚歇息的行人,乱飞的泽雉,飘零的败叶,使诗中的景物动静协调,相得益彰;使诗篇增添了凄凉的景象,肃杀的气氛。
最后,尾联明白地说,庾信枉费了思归之心,“旧帝畿”已经破败不堪了,没有什么值得留恋之处了。这两句语带双关,明写庾信思念江陵,暗喻诗人牵挂长安,全诗以此收束,可以说是余味无穷的。
《荆州道怀古》表达诗人对南国昔盛今衰的感慨和革新政治的抱负不得施展的悲愤,对唐王朝的岌岌可危的政治局势的忧虑
这是一首怀古诗。怀古诗是借古喻今,以古鉴今之作,要求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否则,就要流于空泛。这首诗句句都值得思考:南国的旧帝畿为什么今不如昔、诗人为什么有如此强烈的今昔之感。答案虽在诗外,但对于楚和宋、齐、梁、陈的历史稍有常识的人都是能找到的。楚国末期,政治日非一日,终为强秦所败;宋、齐、梁、陈,一代比一代奢侈腐败,更是尽人皆知、引以为戒的。这是楚和宋、齐、梁、陈灭亡的根本,也是“旧帝畿”今不如昔的原因。这首诗作于冬天,“麦秀空城”四字并非实写城内空空如也,唯麦子吐穗扬花而已,而是用“箕子朝周,过故殷墟”,“作麦秀之诗”的典故来写故国的荒凉。这不仅仅是表示诗人对几个朝代灭亡的惋惜,而是表达了诗人革新政治的抱负不得施展的悲愤,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的岌岌可危的政治局势的忧虑。诗中暗示,唐王朝如不认真改革弊政,也会重蹈楚及南朝四代,特别是梁元帝的覆辙。
【名家点评】
元·郝天挺《唐诗鼓吹笺注》:只“尚依稀”三字,已写尽吊在伤今之感。
清·邢昉《唐风定》:高淡凄清,又复柔婉。
清·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上解写依稀,是行人意欲还认。此解写实无依稀,少得认也。言睹此苍苍,徒有首丘在念,其余一切雄心奢望,遂已不觉并尽也。
清·毛张健《唐体馀编》:与上篇俱不入论断,而徘徊瞻眺,感慨在于言外,得风人之微旨。
清·屈复《唐诗成法》:得第三句,全首灵动。
清·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自然幻秀。三、四流水对,五、六参差对,未尝犯四平头及板板四实句也。五、六新警,结不入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