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地焚香闭阁眠,簟纹如水帐如烟。
客来梦觉知何处,挂起西窗浪接天。
父老争看乌角巾,应缘曾现宰官身。
溪边古路三叉口,独立斜阳数过人。
这两首诗都是作者被贬时所作,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请结合诗中画线句的内容进行分析。(6分)
答:① 不同。前诗客来二句写诗人梦中醒来,不知身在何方,但见西窗外水天相接,烟波浩渺。诗人不被贬谪所困,仍能悠然欣赏自然环境的清静壮美,表现出一种旷 达、洒脱的情怀。后诗溪边二句写热闹过后,路人稀少,斜阳下诗人只身独处,在方向不明的三叉路口,百无聊赖地数过往行人。蕴蓄着诗人晚年被贬,对不幸 身世与不平社会的感叹,表现出落寞与不平的情怀。②相同。后诗溪边二句写诗人悠闲地独自站在溪边的三叉路口,在斜阳余晖下,数着一个个的过路行人。表 现出诗人摆脱了被贬的痛苦,心中满是闲逸洒脱的情怀。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扫地焚香闭阁眠,簟纹如水帐如烟。
客来梦觉知何处,挂起西窗浪接天。
注释
烧香:一作“焚香”。
簟(diàn):竹席。
【作品鉴赏】
《南堂五首(之五)》这首诗描写了诗人扫地焚香、闭门昼眠的情景
组诗的第一首开头二句描绘临皋亭依傍西山,俯临长江的地理形势。接着用特写镜头刻画南堂窗含大江,极目远眺的景色:只见江中千帆停泊,江面一片烟波渺茫。淡淡几笔,勾勒出一幅景物寥廓的画面。
第五首正面写安闲自得的情趣。这首诗描写了诗人扫地焚香、闭门昼眠的情景。诗中所写清凉如水的竹席和轻柔似烟的纱帐,美丽如梦境,也正是宜于做一场好梦的场所,于是诗人沉入深深的睡乡。诗人写出有客到来惊醒他时,他仍速离惝恍,不知身处何所的情状,十分真切。末句以西窗外碧浪连接远天、浩渺无边的清远壮阔之景作结,衬托了诗人超然尘外的闲静心境。这种心境,并非源于一般士大夫优游卒岁的生活,而来自诗人善处逆境的旷达性情。诗中表现的是一种潇洒清旷的宁静的美。
【名家点评】
邢居实:“东坡此诗,尝题於余扇,山谷初读以为是刘梦得所作。”
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味在酸咸外。”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其二
父老们争着看我这黑色的头巾,是因为我这个平民,曾有过官职在身。
而如今,溪边路口人独立,看夕阳西沉,数过路行人。
注释
乌角巾:隐士之冠。许浑诗:“归卧养天真,鹿裘乌角巾。”
宰官:泛指官吏。作者因作宰官,借此自喻。
【作品鉴赏】
《纵笔三首(之二)》反映苏轼晚年落荒艰苦的生活与乐观豁达的心境,看出作者和儋州人民的关系
第二首诗描写诗人处境的寂寞。组诗的前一首从寂寞写到热闹,这一首则从热闹写到寂寞。起二句说诗人出门时,有许多“父老”围着看他。他此时虽然像隐者、普通书生那样戴着“乌角巾”,但“父老”们知道他是一个曾经做过“宰官”的不平常人。角巾是隐士们喜戴的头巾,屡见于《晋书》记载。乌是黑色,杜甫《南邻》诗有“锦里先生乌角巾”之句。“现宰官身”,语出《法华经》,宰官,泛指官吏,用典无痕。苏轼虽然在政治上屡遭打击,屡受贬谪,但他才名极大,贬谪时经常有人欢迎他。他在黄州时如此,在惠州时也是如此,他诗中就有“到处聚观香案吏”、“父老相携迎此翁”之句。在儋州,“父老争观”,不只是“曾现宰言身”之故,而是他的文章、气节之名,也略传到海南中来。父老的亲近足以自豪,但诗人说“缘”(因为)的是“宰官身”,又足自悲。这二句写的是热闹中的寂寞,自豪中的悲凉。后二句专写寂寞,弥见悲凉。一阵的热闹过去之后,“路人”少到可“数”,环境的荒僻寂寞可知。诗人闲着无事在“数”这些“路人”,加以“斜旧”、“古路”,只身“独立”,显得悲凉之至。
《纵笔三首(之二)》第二首诗以恬淡的笔墨描写处境的寂寞充分体现作者超旷闲逸的心境与诗境
但诗句只写物象,不着议论,不抒情感,不露“寂寞”与“悲凉”的字样,而寂寞与悲凉自在物象中见出。一个才高一世,在文坛、政坛都能大显身手的苏轼,落到这种境地,就其自身来说,是不幸,就国家来说,又是十分不公平。但诗人却不自嗟叹,而用自我欣赏、自我回味的心境来对待它。他的旷达胸怀盖着内心的不平,但这种旷达只会把不平保持得更深微、更长久。这首诗的成功之处,就是能用恬淡的笔触,不露痕迹地来反映悲凉情境,蕴蓄着身世的不幸和社会的不平,高情远韵,余味悠然,而客观上却会引起读者极大的同情和为之产生愤慨。
这首诗是苏轼晚年的白描好诗。第一首以风趣胜,第二首以含蓄胜,第三首以真率胜,共同的特点是作者的胸怀旷达坦荡,诗篇的笔调恬适闲远,情韵俱佳。它的作用,正在于诗篇所体现的作者心境与诗境的超旷闲逸,值得人们学习。
【名家点评】
清人纪昀(纪晓岚)评这组诗第三首:“真得好。”
清人王文诰评这三首诗:“平淡之极,却有无限作用,未易以情景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