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
华严台上平如掌,自是行人路不通。
要识普贤真境界,乱山如浪涌云中。
其二
溪边小立听溪声,日到溪心衮衮明。
独木自横人不渡,隔溪黄犊转头鸣。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5分)
2、这首诗写景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①诗人独立溪边倾听流水的声音,沉迷于美好的山野之中,不知不觉日光已照到了小溪中央。(3分)②表达出诗人热爱山居生活、超然自得的感情。(2分)
2、 ①动静结合。静态的独木桥与动态的流水、滚动的波光相映。
②以动衬静。潺潺的流水声、牛犊的低鸣更显出山野的宁静。
③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溪流、木桥等出自视觉,水声、牛鸣来自听觉。
④合理安排空间顺序。从小溪到木桥,再到对岸,由近及远。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佛境平平坦坦如同手掌一般,
世人到此却往往迷路走不通。
要想见识普贤菩萨的真境界,
就在那山峦叠嶂滚滚白云中。
注释
①华严台:比喻佛境。华严,即《华严经》,华严宗的主要典籍。
②普贤:佛教大乘菩萨,专司“理”德,中国佛教尊为四大菩萨之一。
【作品鉴赏】
《山居杂颂》要想成佛,达到“普贤真境界”,必须经过苦苦修行
这首诗结合山居生活阐示修禅之道。一、二句是说,佛境如手掌一般平坦,没有阻碍,人人都有可能成佛,因为人人自身都有佛性存在。“凡夫”和“佛”,没有多大差别,关键在于“迷”和“悟”的不同。既然佛境如此平坦,为什么很多人总是感到此路不通,感到修禅一无所得呢。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的俗念未除,未识自性,迷而不悟。三、四句指出,要想成佛,达到“普贤真境界”,也并非举手之劳,必须经过苦苦修行。“乱山如浪涌云中”,是形容僧人所住的寺院的位置,处于崇山峻岭、滚滚白云之中,远离喧闹、嘈杂的尘世,在此清静之地修禅,自然会有所领悟,走上通向佛境的平坦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