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1)两首诗均写了夜景,又各有不同,请具体分析。(3分)
(2)两首诗均写秋色秋味,但作者心境不同。试结合诗文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白诗写了月下虫声、荞花如雪的景色,写的是室外景,景物有动有静(1.5分)。朱诗写了月下床席凉满、梧桐影乱的景象,写室内景,写的是静景(1.5分)。
(2)白诗写的是恬淡适然的心境,一、二句动静结合,给人一种宁静感;三、四句,写月下荞花如雪,着色淡雅,全诗意境宁静恬淡。朱诗写的是凄凉孤寂的心境,一、二句写夜不成寐,三、四句写梧桐冷月,并巧妙地说明明月在缺(人不团圆)处朗照,意境凄清孤寂。(每点2分)。
二:
1.两首诗划线句均写了月夜之景,前者意境____________ ,后者意境 ______________。(2分)
2.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两首诗表达情感上的异同。(5分)
参考答案
1.宁静恬淡,凄清孤寂(2分)
2.白诗侧重借景抒情,最后以景结情。前两句写苍苍霜草,切切虫吟,行人绝迹,万籁无声,勾画出萧瑟凄清的乡村秋夜景象,流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情感。后两句写月光皎洁,四野寂寥,土地寥阔,荞麦花雪白,描绘出了一幅清新恬淡的乡村月夜景象,表现出诗人惊喜愉悦的情感。朱诗前两句叙事,夜久无眠,剪烛花以消遣寂寞,后两句借景抒情,以景结情,写梧桐冷月,并巧妙的说明明月在缺(人不团圆)处朗照,表现诗人孤寂苦闷的心境。(5分)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一片被寒霜打过的灰白色秋草中,小虫在窃窃私语着,山村周围行人绝迹。我独自来到前门眺望田野,只见皎洁的月光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满地的荞麦花简直就像一片耀眼的白雪。
注释
⑴霜草:被秋霜打过的草。
⑵苍苍:灰白色。
⑶切切:虫叫声。
⑷绝:绝迹。
⑸独:单独,一个人。
⑹野田:田野。
⑺荞麦:一年生草本植物,子实黑色有棱,磨成面粉可食用。
【作品鉴赏】
《村夜》皎洁的月光朗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远远望去,灿烂耀眼,如同一片晶莹的白雪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苍苍霜草,点出秋色的浓重;切切虫吟,渲染了秋夜的凄清。行人绝迹,万籁无声,两句诗鲜明勾画出村夜的特征:夜色深沉,秋色浓重,在秋霜的浸染下,草色茫茫。四下里一片寂静,行人绝迹。只有不知名的秋虫在低低的吟唱。
“独出门前望野田”一句,既是诗中的过渡,将描写对象由村庄转向田野;又是两联之间的转折,收束了对村夜萧疏暗淡气氛的描绘,展开了另外一幅使读者耳目一新的画面。皎洁的月光朗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远远望去,灿烂耀眼,如同一片晶莹的白雪。
《村夜》通过对前后景物的不同描写,表达出诗人由孤独寂寞到兴奋自喜的感情变化
“月明荞麦花如雪”,这是十分动人的景色,大自然的如画美景感染了诗人,使诗人暂时忘却了他的孤寂,情不自禁地发出不胜惊喜的赞叹。这奇丽壮观的景象与前面两句的描写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诗人匠心独运地借自然景物的变换写出人物感情变化,写来灵活自如,不着痕迹。而且写得朴实无华,浑然天成,读来亲切动人,余味无穷。
通过对前后景物的不同描写,表达出诗人由孤独寂寞到兴奋自喜的感情变化。诗人以白描的手法描绘乡村夜景,在清新恬淡的景色中蕴含了浓浓的诗意。诗中描写村夜,既有萧瑟凄凉,也有奇丽壮观,对比中构成乡村夜景。
【名家点评】
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一味真朴,不假妆点,自具苍老之致,七绝中之近古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夜晚辗转反侧难已入睡,秋天的晚上夜气清凉,剪了很多次烛花了马上就到了三更天了,窗外梧桐树缝的月影,斑斑驳驳地铺洒在冰凉的床席上,而从梧桐缝里看上去的月亮依然是那么明亮。
【作品鉴赏】
《秋夜》夜久”更突出了诗人因寂寞、孤独而久久不能入睡的苦痛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两句紧扣题目“秋夜”,写深夜“无眠”之状。首先诗人交代了因秋气萧瑟凄清“无眠”的客观原因。一个“清”字,不但表现了自然之秋凉,而且借此暗示了诗人的心境之凄凉。接着的“烛花频剪欲三更”,紧承“夜久”而来,诗人却选择了“频剪烛花”这个典型动作,把心绪寄寓在“剪”这一动作上。“烛花”即灯花。古人认为灯花是有喜事的一种预兆。正如杜甫在《独酌成诗》中写道:“灯花何太喜,酒绿正相亲。”既然灯花是喜事的预兆,诗人为何要“剪掉”,而且是“频剪”,从这一连续的动作中,我们不但感觉到诗人没有对灯花报有消解愁绪的希望,而且感受到的恰是诗人内心的不安与焦虑,“频剪”即多次剪除,表现出了诗人不安而焦虑的心理过程。“烛花频剪欲三更”中的“欲三更”,不但呼应前句的“夜久”,更突出了诗人因寂寞、孤独而久久不能入睡的苦痛。接着的“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这里诗人由叙事而进入写景。如何排遣这无尽的孤独寂寞呢?第三句“铺床凉满梧桐月”,就是说,还是睡觉吧,也许还能忘记这无尽的孤独和寂寞。可是,走到床边,却看到低眉床上铺满斑驳的皎皎月光、婆娑的梧桐树影。其中一个“凉”字,不但照应诗题中的“秋”字和首句的“清”字,渲染了天气之凉,而且更烘托出诗人心境的孤寂与凄凉。
《秋夜》语言浅显而情感深厚,在逐层递进地反复渲染独处的苦闷
结句“月在梧桐缺处明”,诗人以景结情,表面写“景”,实则思念之情,孤独之感蕴含其中。从审美意象的选择来说,“梧桐树”是对秋天来临最为敏感的一个树种,即人们所说的:“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在诗歌中,往往用来象征一种凄凉的思念之情。正如李清照在《声声慢》中所说:“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同时在《鹧鸪天》中又写道:“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这些都是表现出了愁苦的情绪。同时,诗人也选择的“月”这一审美意象。这与唐代诗人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此时的诗人,新愁旧绪交织于心,又哪能安然入睡啊!从写作视角来看,诗人把场景由室内转而室外,由“铺床凉满梧桐月”中的“月”而来,诗人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一以贯之,顺势而下,进一层地表达了望月思人的情感。其中,“梧桐缺处”不仅写出了梧桐枝叶遮掩明月的朦胧之美,也暗示出诗人不能与亲人团聚而感到寂寞惆怅之情,酸楚之感。可以说,这“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两句是景中情,不言“愁”字,而句句含“愁”。
总之,朱淑真《秋夜》这首绝句,语言浅显而情感深厚,在逐层递进地反复渲染独处的苦闷。同时,诗歌不但意境高远,而且情感深长,真正体现出诗人词作的清新婉丽,情真意切,忧怨悲愤,跌宕凄恻的特点,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