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风海涛,昔人曾此,酒圣诗豪。我到此闲登眺,日远天高。山接水茫茫渺渺,水连天隐隐迢迢。供吟笑,功名事了,不待老僧招。帆收钓浦,烟笼浅沙,水满平湖。晚来尽滩头聚,笑语相呼。鱼有剩和烟旋煮,酒无多带月须沽。盘中物,山肴野蔌,且尽葫芦。
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书帷人散后,兀坐思无端。
炉火明知夕,瓶花冻觉寒。
烽烟惊远道,升斗恋微官。
愁绝团圆月,他乡独自看。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问题
鹧鸪天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1)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3分)
(2)有人认为这首词体现了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苦闷、抑郁的心情,也有人认为本词展现了作者贬居黄州后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你认同哪种观点?结合词的下片,说说你的理由。(4分)
参考答案
(1)视觉、嗅觉相结合。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2)远近结合。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3)动静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静。红蕖散发幽香,属于静景。(4)俯仰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这是仰视角度;水中红蕖,这是俯视角度。(5)色彩搭配。白色的鸟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引人入胜。(6)运用叠词。时时写出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疾。细细运用通感,将香味视觉化,写出红蕖香气之细腻。(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单写通感并加以分析,也可得1分。)
(2)示例1:苦闷、抑郁的心境。(1分)下片写太阳在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使得又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2分)浮生、凉、又等词表现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1分)
示例2:闲适、自得其乐。(1分)下片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昨夜三更时分的一场好雨,让作者倍感爽快。(2分)殷勤等词抒发了作者乘兴游赏的自得其乐、盎然喜情。(态度明确,1分。简要表述下片词句意思,2分。结合下片分析作者感情,1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问题。(8分)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1. 赏析本诗第二联中数词运用的妙处。(4分)
2. 诗中是怎样抒发离情别绪的?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 一身与万死对比,概括了诗人孤苦零落的凄惨现实和屡遭不幸的残酷人生;六千里与十二年从空间、时间上高度概括了诗人屡遭贬谪的距离遥远和时间之长;读来令人震撼,极富感染力。
2.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运用黯然别泪去国投荒相思等词语,抒发了惜别、哀伤之情。
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瘴云春水梦烟等意象,表达了凄恻、惆怅之情。
三、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8分)
菩萨蛮咏梅
朱淑真
湿云不渡溪桥冷,蛾寒初破东风影。溪下水声长,一枝和月香。
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独自倚栏杆,夜深花正寒。
(1)简析上阕第一句湿云不渡溪桥冷在词中的作用。 (4分)
答:湿云不渡溪桥冷,刻画了诗人孤独立于溪桥上,仰视静止不动的乌云,感觉寒气渐浓的情形,(2分)渲染了孤寂、冷艳的气氛,为梅花出场作铺垫。(2分)
(2)探究本词下阕情感抒发的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答:①借助拟人的手法抒发对梅花的爱怜之情: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一句将梅花视为不解我心之物,忍心看着我空自憔悴而无动于衷。以无理之语抒发无论梅花怎样,我依然对她爱得执着的情怀。(2分)
②借物抒情,借咏梅花表明高洁的志趣。夜深花正寒,是词人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质的赞美。独自倚栏杆暗含词人以梅花自况,艺术地体现她对美与生活的热爱。(2分)
四、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8分)
浣溪沙
苏轼
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樽前呵手镊(ni)霜须。
(1)但令人饱我愁无一句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 , !(2分)表达的情感是一致的,它们都抒发了 。(2分)
答: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对于民生疾苦的深刻忧思
(2)该词下阕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请简要赏析。(4分)
答:①反衬。(1分)下阕回叙前一天徐君过访时酒筵间的情景。歌伎的翠袖萦绕着如同柳絮般的雪花,红润的嘴唇酒后更加鲜艳,就像熟透了的樱桃。翠袖、白雪、红唇,色彩缤纷而绚丽;而词人却于酒筵歌席间,呵着发冻的手,分拨着已经变白了的胡须,忧虑不止。(2分)词人以艳丽之景衬哀愁之情,通过反衬,表达出对国计民生的深刻忧虑。(1分)
②比喻。(1分)下片回叙前一天徐君过访时酒筵间的情景。将白雪比喻成柳絮,将歌伎酒后的红唇比喻成熟透了的樱桃,借此渲染出酒筵的欢乐气氛;与词人手拔如霜的胡须的忧思形象构成对比,(2分)衬托出词人对国计民生的深刻忧虑。(1分)
五、诗歌鉴赏(11分)
中吕满庭芳
天风海涛,昔人曾此,酒圣诗豪。我到此闲登眺,日远天高。
山接水茫茫渺渺,水连天隐隐迢迢。供吟笑。功名事了,不待老僧招。(选自《元曲三百首》)
1.我到此闲登眺,日远天高两句在曲中起什么作用?结合曲内容简要分析。(4分)
2.联系全曲,简析供吟笑。功名事了,不待老僧招三句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2.①供吟笑三句是说,眼前又如此天地、风景可供吟笑,那我退休后一定来此居住,绝不等老僧的召唤,但眼下还功名未了,还要去奔波国事。②联系此曲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较复杂,既有志于功名事业,又向往宁静舒适的生活。(4分,每个要点2分。意思相近、语言通顺即可)
六、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问题。
苏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1.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分)
答:(1)雨后置身于清新怡人环境之中的愉悦、惬意。一场雨后,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净而无尘,作者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2分)
(2)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希冀归耕田园的愿望。收拾耦耕身,表现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雨后桑麻蓬勃生长,蒿艾香气如熏,诗人自然是热爱这样的景色和生活的,最后一句又将这样的情感进一步深化。(3分)
2. 词的下阕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答:(1)比喻。光似泼气如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雨后天晴田野里的蓬勃景象;(2)对偶。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两句形成工整的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3)情景交融。清新、蓬勃的田野景色蕴蓄着作者的喜悦之情。(每点2分,术语1分,分析1分。另外答夸张、视觉嗅觉结合,分析合理也可以得分)
七、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8分)
兀坐
书帷人散后,兀坐思无端。
烽烟惊远道,升斗①恋微官。
(1)结合全诗,请简要概括诗人复杂的心绪。(4分)
(2)请结合颔联,分析诗人兀坐的环境特点。(4分)
参考答案.(8分)
(1)(4分)①友人散尽,独坐凄寒。②远方战事,忧心国运。③官小禄薄,慨叹白身。④望月思乡,孤独寂寞。(共4分,每点1分,意思近即可)
(2)(4分)环境特点:昏暗而清冷。(2分)用明亮起来的炉火,反衬天色昏暗。(1分)由瓶中被冻住的花,表现天的寒冷,从而衬出环境的清冷。(1分)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雉带箭
韩
原头火烧静兀兀,野雉畏鹰出复没。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
地形渐窄观者多,雉惊弓满劲箭加。冲人决起百馀尺,红翎白镞随倾斜。
将军仰笑军吏贺,五色离披马前堕。
(1)诗歌的开头两句描写一幅怎样的场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4分)
(2)诗歌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场景:开头两句描写打猎前猎场的肃穆景象。原野上猎火熊熊燃烧,周围一片寂静,只有野雉时出时没。(2分)
主要手法: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火烧静兀兀这是射猎前的静态;野雉出复没是动态描写,野雉被猎火驱出草丛,一见猎鹰,吓得又躲藏起来。以动衬静,突出原野的寂静。(2分,答点面结合给1分)
(场景特点2分;描写手法2分,答衬托也可)
(2)诗歌描写了一个踌躇满志、技术精湛的将军形象。 盘马弯弓,将军骑马盘旋不进,这是一副踌躇满志的神态。弓满劲箭描写将军引弓劲射的一刹那,表现将军射技不凡;野雉冲人决起在空中挣扎,军吏围观贺声一片,侧面表现出将军射技精湛。总之,一个得意的将军形象跃然纸上。(形象概括2分,至少两点,说自信、智慧、骄矜、技高也可;分析2分)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方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凉月照窗欹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请概括。(4分)
参考答案:
(1)曳字抓住了蝉声悠长的特点,用得新颖别致,摹状精切传神,残字捕捉的是将止未止的蝉声,这种鸣叫有独特的声响和音色,能诱发读者的想象。这两字形象地描摹了蝉在飞行过程中的鸣叫声,不仅蝉有动势,而且有声有特色,给人以凄凉、孤寂、冷清之感。
(2)落泊失意、他乡作客的悲凉;对家乡的怀念;怀才不遇的身世的感慨;面对现实的悲叹与无奈
春夕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 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 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 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 五湖烟景有谁争?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4分)
(2)结合全诗,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及诗人的思想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诗的前四句运用流水、落花、东风、梦、子规、月等意象,(2分)描绘了落花满天的暮春之景,构成清冷孤寂(凄凉愁惨)的意境。(2分)
(2) 运用典故:庄周梦蝶(或:杜鹃啼血),表达了游子孤身漂泊异乡的思乡之情。五湖典故,含有归隐田园之意。
情感:①诗人面对着春水远流、春花凋谢的暮春景色,表达诗人深深感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②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表达了游子孤身漂泊异乡的思乡之情。③自是不归归便得一语,是无可奈何的伤心语,深刻地传达出诗人仕途坎坷、孤独飘零的苦闷彷徨、悲愁痛苦之情。④同时,从暗用五湖典故看,含有归隐田园之意。
(一点手法或情感得一分,各两点得四分)
【译文及注释】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生离死别人间事,残魂孤影倍伤神;
柳江河畔双垂泪,兄弟涕泣依依情。
奸党弄权离京都,六千里外暂栖身;
投荒百越十二载,面容憔悴穷余生。
桂岭瘴气山林起,乌云低垂百疫行;
欣闻洞庭春色好,水天浩淼伴前程。
聚会惟赖南柯梦,相思愿眠不醒枕;
神游依稀荆门现,云烟缭绕恍若真。
注释
⑴宗一:柳宗元从弟,生平事迹不详。
⑵零落:本指花、叶凋零飘落,此处用以自比遭贬漂泊。黯然:形容别时心绪暗淡伤感。
⑶双:指宗元和宗一。越江:唐汝询《唐诗解》卷四十四:“越江,未详所指,疑即柳州诸江也。按柳州乃百越地。”即粤江,这里指柳江。
⑷去国:离开国都长安。六千里:《通典·州郡十四》:“(柳州)去西京五千二百七十里。”极言贬所离京城之远。
⑸万死:指历经无数次艰难险阻。投荒:贬逐到偏僻边远的地区。
⑹桂岭:五岭之一,在今广西贺县东北,山多桂树,故名。柳州在桂岭南。这里泛指柳州附近的山岭。《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七《岭南道贺州》载有桂岭县:“桂岭在县东十五里。”瘴(zhàng):旧指热带山林中的湿热蒸郁致人疾病的气。这里指分别时柳州的景色。
⑺荆、郢(yǐng):古楚都,今湖北江陵西北。《百家注柳集》引孙汝听曰:“荆、郢,宗一将游之处。”何焯《义门读书记》曰:“《韩非子》:张敏与高惠二人为友,每相思不得相见,敏便于梦中往寻。但行至半路即迷。落句正用其意。”
【作品鉴赏】
《别舍弟宗一》是作者送别堂弟而作,表现了兄弟之间的骨肉之情
诗的一、三、四联着重表现的是兄弟之间的骨肉情谊,第二联集中表现作者被贬窜南荒的愤懑与愁苦。
首联写在送兄弟到越江边时,双双落泪,依依不舍。起势迅拔奇突,悲情无限,有极大的感染力。在二弟宗直暴病身亡之后,大弟宗一又要北适湘鄂之地安家,作者经不起这样大的打击,故曰“残魂”且已“零落”,神情“黯然”却又加“倍”,其中自有贬谪之苦,孤寂之意。此刻兄弟泣别,双双垂泪,虽为人之常情,却另有深意:诗人在极度艰苦恶劣的环境中生活,需要亲情友情支撑他那即将崩溃的精神世界,然而贬谪以来,亲人相继弃世,此时宗一又要北去,诗人更觉形单影只,愁苦无依。这两句诗既是铺叙,又是情语,充分表现出诗人苦涩的心境和兄弟之间的骨肉情谊。
这首诗所抒发的并不单纯是兄弟之间的骨肉之情,同时还抒发了诗人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窜南荒的愤懑愁苦之情。诗的第二联,正是集中地表现他长期郁结于心的愤懑与愁苦。从字面上看,“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报荒十二年”,似乎只是对他的政治遭遇的客观实写,因为他被贬谪的地区离京城确有五、六千里,时间确有十二年之久。实际上,在“万死”、“投荒”、“六千里”、“十二年”这些词语里,就已经包藏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怨愤凄厉之情,只不过是意在言外,不露痕迹,让人“思而得之”罢了。柳宗元被贬的十二年,死的机会确实不少,在永州就曾四次遭火灾,差一点被烧死。诗人用“万死”这样的夸张词语,无非是要渲染自己的处境,表明他一心为国,却被长期流放到如此偏僻的“蛮荒”之地,这是非常不公平、非常令人愤慨的。这两句,有对往事的回顾,也有无可奈何的悲吟,字字有血泪,句句蕴悲戚。
《别舍弟宗一》“别离”之意,“迁谪”之情上下贯通,和谐自然地熔于一炉
第三联是景语,也是情语,是用比兴手法把彼此境遇加以渲染和对照。“桂岭瘴来云似墨”,写柳州地区山林瘴气弥漫,天空乌云密布,象征自己处境险恶。“洞庭春尽水如天”,遥想行人所去之地,春尽洞庭,水阔天长,预示宗一有一个美好的前程。一抑一扬,蕴愁其中:由于桂岭洞庭,一南一北,山川阻隔,以后兄弟相见恐怕就非常不易了。因而在这稍见亮色的描述中先笼罩了一层哀愁,十分巧妙地为尾联的表情达意伏下一笔。
诗的最后一联说,自己处境不好,兄弟又远在他方,今后只能寄以相思之梦,在梦中经常梦见“郢”(今湖北江陵西北)一带的烟树。“烟”字颇能传出梦境之神。诗人说此后的“相思梦”在“郢树烟”,情谊深切,意境迷离,具有浓郁的诗味。古往今来,这“郢树烟”似的幻象使失意的迁客骚人趋之若鹜,常愿眠而不醒;但又让所有的失意者无一例外地大失所望。这“烟”字确实状出了梦境相思的迷离惝惚之态,显得情深意浓,十分真切感人。
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柳宗元的这首诗既叙“别离”之意,又抒“迁谪”之情。两种情意上下贯通,和谐自然地熔于一炉,确是一首难得的抒情佳作。
【名家点评】
《竹坡诗话》:此诗可谓妙绝一世,但梦中安能见“郢树烟”?“烟”字只当用“边”字,盖前有江边故耳。不然,当改云“欲知此后相思处,望断荆门郢树边”。如此却似稳当。
《瀛奎律髓》:此乃到柳州后,其弟归汉、郢间,作此为别。“投荒十二年”,其句哀矣,然自取之也。为太守尚怨如此,非大富贵不满愿,亦躁矣战!
《批选唐诗》:柳州诗倍多风骨。
《批点唐音》:子厚太整,殊觉气格不远。
《唐诗鼓吹注解》:此言即遭迁谪,残魂黯然,又遇兄弟暌离,故临流而挥泪也。去国极远,投荒极久,幸一聚会,未儿又别,而瘴气之来,云黑如墨,春光之尽,水溢如天,气候若此,能不益增其离恨乎?
《唐诗鼓吹笺注》:朱东岩曰:弟兄远别,后会无期,殊方异域,度日如年,真一字一泪也。
《唐诗鼓吹评注》:拟恨别而起结较巧。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唐陈彝曰:次联真悲真痛,不觉其浅。唐孟庄曰:结亦悠长。林瑜曰:宋人话有极可笑者,谓“梦中安能风烟树”,此真与痴人说梦耳!梦非实事,“烟”正其梦境模糊,欲见不可,以寓其相思之恨耳,岂闻是耶?
《唐诗评选》:情深文明。
《唐诗快》:真可为黯然销魂。
《唐诗绎》:一总摄全神作提笔,二点题。
《删订唐诗解》:子厚本工于诗,又经穷困,益为之助,柳州之贬未始非幸也。
《唐诗别裁》:自己留柳(“桂岭瘴来”句下)。弟之楚(“洞庭存尽”句下)。
《一瓢诗话》:别手足诗,辞直而意哀,最为可法。观此一首,无出其右。
《唐诗笺注》:上四句真不堪多读。
《网师园唐诗笺》:己之留,弟之去,真有不言而神伤者(“一身去国”四句下)。
《瀛奎律髓汇评》:何义门:五、六起下梦不到。落句用韩非子、张敏事。纪昀:语意浑成而真切,至今传颂口熟,仍不觉其滥。许印芳:语意真切,他人不能剿袭,故得历久不滥。
《唐诗选胜直解》:言谪居之后,惊魂未定,尚赖兄弟相依;而今忽而言别。宁不黯然销魂乎?
《五七言今体诗钞》:结句自应用“边”字;避上而用“烟”字,不免凑韵。
《历代诗法》:昔人评柳子厚诗如高秋独眺,霁晚孤吹,此二诗(另一指《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知月旦不虚矣。
《唐诗解》:此亦在柳而送其弟入楚也。流放之余,惊魂未定,复此分别,倍加黯然,不觉泪之双下也。我之被谪既远且久,今又与弟分离,一留桂岭,一趋洞庭,瘴疬风波,尔我难堪矣。弟之此行当在荆郢之间,我之梦魂常不离夫斯土耳。
《瀛奎律髓刊误》:语意浑成而真切,至今传诵口熟,仍不觉其烂。
《秋窗随笔》:既云梦中,则梦境迷离,何所不可到?甚言相思之情耳。一改“边”字,肤浅无味。
《唐宋诗举要》:“郢树边”太平凡,即不与上复,恐非子厚所用,转不如“烟”字神远。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湿云不渡溪桥冷。蛾寒初破东风影。溪下水声长,一枝和月香。
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独自倚栏杆,夜深花正寒。
注释
⑴湿云不渡:“渡”一作“断”。
⑵东风影:“东风”一作“双钩”。
⑶一枝和月香:“月”一作“雪”。
【作品鉴赏】
《菩萨蛮·咏梅》体现朱淑真“清新婉丽、蓄思含情”之优秀风格的代表作
梅花是“岁寒三友”之一,往往被描写成中华民族坚贞、高洁等美好品性的诗化象征。朱淑真写过不少这方面的作品。这首《咏梅》词是体现朱淑真“清新婉丽、蓄思含情”(宋代魏端礼评语)之优秀风格的代表作。
上片,先为“梅花”之出场刻画了一个特定的典型环境。在冬末春初的一个夜晚,词人情思悠悠地漫步郊野,抬头高瞻,只见几朵带雨的乌云一时凝聚在天空;低首近观,小桥下溪水潺湲,又给人增添了阴冷的感觉。就在这时一阵轻寒恍如幽影冲破了东风乍暖的气氛,使人更感到寒意森森。“蛾寒”之“蛾”在此通“俄”,为俄顷、不久之意,如《汉书。外戚传下》:“(孝成班倢伃)始为少使,蛾而大幸为倢伃”。因之,“蛾寒”犹轻寒、嫩寒之意,别本于此即作“嫩寒”。另有学者认为“蛾”可指蛾眉,用以比喻弯月;此言一弯新月刚刚破云而出,那被东风吹拂的梅树摇曳着多姿的身影(韩秋白)。可备一说。桥下绵延不断的哗哗溪流之声送来一片幽香,这幽香弥漫在朦胧的月光之中,沁人心脾,涤人魂魄,令人流连,催人升华,使人意绪翩翩,不能自己……。此词本为咏梅而作,但却正如人们所赞赏的──它竟全篇不直言“梅”字,而着意挑出幽柔之“香”以涵概梅花的独特气韵,诚如宋人沈义父《乐府指迷》所言“咏物词最忌说出题字”,此篇正得其妙(印有志)。妙就妙在着一“香”字既突现了梅花芳馨幽艳的卓异风标,连同“和月”一起且又给人以嗅觉、视觉、味觉、触觉并生的通感联想。强调梅的“一枝”独秀,不仅有如林和靖赞梅名句“众芳摇落独暄妍”的高妙,展现了梅树凌寒傲骨的幽姿逸韵,而且跟词作的抒情主人于下片“独自倚栏杆”也暗相扣合而发人深思。
《菩萨蛮·咏梅》词人的爱梅咏梅正是她热爱美、热爱生活、热爱现实人生的艺术体现
下片,由梅花转至词人,着重写词人对梅花──借以对人世的执着情怀和幽怨心绪。词人于春寒料峭时,面对这疏影中流溢暗香的花枝直抒心意:梅花啊,我对你深深爱念的满腔热忱一如过去而始终未变;可是你哪里知道(你怎会料想到)我却日益腰肢瘦损而身心憔悴了!(这个聪慧多情的女词人在婚恋生活上是很不幸的)。李清照有过传响人口的名句“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从修辞学上评析,它是一般的比喻句,是个明比修辞格。朱淑真这“花不知人瘦”则是别出心裁的拟人句,在赋予“花”以人性的同时,又巧妙地渗透了词人对花的情愫。透过字面上似乎埋怨“花自无情,人自多感”的形态,折射着抒情主人寄意于花、期盼于花、渴望人间理解、希求人世温馨……等等多重意象。在词人这看似哀怨、悲凄、忧悒、惆怅乃至“情绪偏于低沉”的表象下,不正流荡着一个女人赤诚而热烈的心潮吗?果然,结句写道:夜深了,连不畏苦寒的梅花尚且因寒气包围似乎瑟瑟有声,而本已瘦弱伶仃的女词人竟思绪联翩无法拥衾入睡,还在“独自倚栏杆”。独倚无眠是在搏击寒风,是在思索人生,是在追寻世间的“知人”者啊!联系女词人另外一些咏梅佳句──“明窗莹几净无尘,月映幽窗夜色新。唯有梅花无限意,对人先放一枝春”;“病在眼前俱不喜,可人唯有一枝梅。未容明月横疏影,且自清香寄酒杯”──,可见词人确实跟梅花早已情深意挚,其“人怜花似旧”绝非虚语;而埋怨“花不知人瘦”乃责备梅花不该忘却自己这钟情于人世生活的忠实伴侣。可见词人的爱梅咏梅正是她热爱美、热爱生活、热爱现实人生的艺术体现。这种外“冷”而内热的感人形象,是女词人对宋词、对中国文化的可贵贡献。所以她赢得了在宋词史上与李清照齐名的崇高地位。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只记得昨夜风声一片,却不记得何时醒来,看江上大雪纷飞,想这瑞年,明年麦子定能丰收,只要百姓吃饱我就不愁了。
歌女林临风而立,身边飞舞的雪花如柳絮,喝下美酒的红唇,如樱桃绚烂,我则在酒杯前吁气措手,摸着白胡须。
注释
⑴苏:即江苏苏州市。旧注云:“公有薄田在苏,今岁为风涛荡尽。“这句是指自己在苏州的田地被风潮扫荡但却并不介意。
⑵这两句想象黄州一带由于大雪而第二年将获得“麦千车”的大丰收,而“人饱”将使“我愁”消除;说明自己的“愁”是对国计民生的忧念。
⑶翠袖:指穿翠绿衣裳的歌女。绛唇:红唇。樱珠:樱桃。这两句是说歌女的舞袖上萦绕着随风飘来如同柳絮般的雪花,当她举杯饮酒时双唇好似烂熟的红樱桃。
⑷镊:拔除。霜须:白须。
【作品鉴赏】
《万顷风涛不记苏》苏轼描写雪景和作者由此而想象的来年丰收景象及人民喜悦的心情
整首词境界鲜明,形象突出,情思深婉,作者以乐景表忧思,以艳丽衬愁情,巧妙地运用相反相成的艺术手法,极大地增强了艺术的形象性,深刻地揭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词的首句,“万顷风涛不记苏”的“苏”,当指苏州,旧注中的“公”,当指苏轼。这一句说的是苏轼未把苏州为风灾荡尽的田产记挂心上。
词上片写词人酒醉之后依稀听见风声大作,已记不清何时苏醒过来,待到天明,已是一片银装世界。词人立刻从雪兆丰年的联想中,想象到麦千车的丰收景象,而为人民能够饱食感到庆幸。下片回叙前一天徐君猷过访时酒筵间的情景。歌伎的翠袖柳絮般洁白、轻盈的雪花萦绕中曳,她那红润的嘴唇酒后更加鲜艳,就像熟透了的樱桃。而词人却酒筵歌席间,呵着发冻的手,捋着已经变白了的胡须,思绪万端。
《万顷风涛不记苏》苏轼回叙前一日酒筵间的情景,抒发词人对于民生疾苦的深刻忧思
词人摄取“呵手镊霜须”这一富有典型特征的动作,极大地增强了艺术的形象性和含蓄性,深刻地揭示了抒情主人公谪贬的特定环境中的忧思。这一忧思的形象,衬以白雪萦绕翠袖和鲜艳的绛唇对比强烈,含蕴更丰。
上片比较明快,下片更显得深婉,而上片的情思抒发,恰好为下片的无声形象作提示。上下两片的重点是最末的无声形象。它们彼此呼应,互为表里,表现了词人一个昼夜的活动和心境。遣词、用字的准确形象,也是这首词的特点。如“不记”二字,看来无足轻重,但它却切词序“酒醒”而表现了醉中的朦胧。“但令”一词,确切地表达了由实景引起的联想中产生的美好愿望。“烂樱珠”,着一“烂”字,活画出酒后朱唇的红润欲滴。
【译文及注释】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书帷人散后,兀坐思无端。
炉火明知夕,瓶花冻觉寒。
烽烟惊远道,升斗恋微官。
愁绝团圆月,他乡独自看。
注释
①升斗:微薄的薪俸。
【作品鉴赏】
《兀坐》通过描写望月思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之情
首联写友人散尽,独坐凄寒。颔联写得昏暗而清冷。用明亮起来的炉火,反衬天色昏暗。由瓶中被冻住的花,表现天的寒冷,从而衬出环境的清冷。写到远方战事,忧心国运。颈联想到了自己官小禄薄,慨叹白身。尾联则写出了望月思乡,孤独寂寞的情怀。
【译文及注释】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抬头所见纵然不是我的家乡景,仔细想来一切却似我在故乡时。
白鹤盘旋奔向远方投入了岛屿,蝉拖着哀鸣余音飞向另一树枝。
冷月照窗倚着孤枕感到很倦怠,清泉绕石朋友聚饮自觉举杯迟。
仕路坎坷迟迟不能平步青云去,梦回江南半生漂泊此身仍旅羁。
注释
⑴旅次:旅途中暂作停留。洋州:今陕西洋县,在汉水北岸。
⑵举目:抬眼望。《晋书·王导传》:“周顗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
⑶似:一作“如”。故山:旧山。喻家乡。
⑷远势:谓远物的气势、姿态。孤屿:孤岛。
⑸曳(yè):拖着。别枝:另一枝;斜枝。
⑹凉月:秋月。窗:一作“床”。欹(qī):斜倚。
⑺澄(chéng)泉:清泉。泛觞(shāng):谓饮酒。古园林中常引水流入石砌的曲沟中,宴时以酒杯浮在水面,漂到谁的面前,就谁饮。唐储光羲《京口送别王四谊》诗:“明年菊花熟,洛东泛觞游。”迟:慢。
⑻青云:高位,喻高官显爵。平行:平步。
⑼“梦到”句:一作“梦到江头身在兹”。旅羁(jī):久居他乡。
【作品鉴赏】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此诗表达了诗人仕途失意、羁旅他乡的苦闷心情,蕴含着深沉的感伤
此诗首句以“非我有”扣诗题“旅次”,说明举目所及都是异地之景,托出自己落泊失意、他乡作客的境遇,透露出一种悲凉的情调。次句写诗人触景而起对家乡的怀念。身处异地而情怀故乡,不难想见其失意之状和内心的苦涩。“举目”、“思量”是诗人由表及里的自我写照,抬首低眉之间,蕴含着深沉的感伤之情。
第二联写鹤从高空向孤屿盘旋而下,蝉鸣未止,拖着尾声飞向别的树枝。诗人写景寄情,即以鹤蝉自况,前者脱俗,后者清高。这是说自己空有才学,不能凌云展翅,占枝高鸣,却落得个异地依人、他乡为客的境地,犹如这鹤投孤屿、蝉过别枝一般。一个“投”字,一个“过”字,一个“孤”字,一个“别”字,寄寓着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慨,自怨自艾,自悲自叹,却又无可奈何。
“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这两句前人十分称道,被认为是齐梁以来所未有过的佳句。(见尤袤《全唐诗话》)从写景角度而言,诗人眼耳并用,绘形绘声,传神逼真,对蝉声的描写更有独到之处。骆宾王诗“西陆蝉声唱”,许浑诗“蝉鸣黄叶汉宫秋”,黄庭坚诗“高蝉正用一枝鸣”,都写蝉在通常情况下的鸣叫;而方干此诗,则是蝉在飞行过程中的叫声,不仅蝉有动势,而且声有特色:诗人捕捉的是将止而未止的蝉声,这种鸣叫有独特的声响和音色,能诱发读者的想象。一个“曳”字用得新颖别致,摹状精切传神,前所罕见。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艺术上清峭幽迥,结构严谨,摹写自然景物刻画极工
第三联前一句写月夜独处。一个“凉”字,一个“倦”字,极写诗人的冷寂凄清,孤独无聊。后一句变换场景,写饮宴泛觞的场面。泛觞是一种游戏,古时候,园林中常引水流入石砌的曲沟中,宴会时,把酒杯放置水面,任其漂浮,飘到谁的面前,就该谁饮酒。饮宴游戏,高朋满座。诗人置身于这热烈气氛之中,却神游于此情此景之外,他对着那在水池中慢慢流动的酒杯呆呆地出神,显出一幅寡言少欢的神态。“泛觞迟”的“迟”字,既写景,又出情。这一联以月明之夜和宴乐之时为背景,用反衬的手法,表现诗人的自我形象。上下两句场景虽然不同,人物形象如一,显示出难以消解的情怀,却又藏而不露。直到第四联,作者才将内心的隐痛全盘托出。
尾联二句意思是说:遗憾啊,仕途多阻,未能平步青云。虽然做梦都梦到江南故乡,而此身却在异地作客。末句以“身旅羁”和首句的“非我有”相照应,又回扣诗题的“旅次”二字。结构严谨。从全诗的艺术风格来看,这一联显得过分率直而欠含蓄。不过,由于有了前面一系列的铺垫和渲染,倒也更显得情真意切。大概方干对自己功名不就,耿耿于怀,如鲠在喉,但求一吐为快。
【名家点评】
(五代十国)何光远:方干为诗炼句,字字无失。如寄友人云:“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齐梁以来未有此句。(《鉴诫录》)
(宋代)吴开:前辈称苏子美诗:“山蝉带响穿疏户,野蔓延清入破窗。”盖出于唐方干诗:“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优古堂诗话》)
(元代)方回:三四绝佳。玄英一集诗,此联为冠。(《瀛奎律髓》)
(清代)屈复:三四写景最妙;人多赏下句,然上句亦妙。(《唐诗成法》)
(清代)贺裳:余儿时尝闻先君语曰:“方干暑夜正浴,时有微雨,忽闻蝉声,因而得句。急叩友人门,其家已寝,惊起问故。曰:‘吾三年前未成之句,今已获之,喜而相告耳。’乃‘蝉曳馀声过别枝’也。”后余见其全诗,上句为“鹤盘远势投孤屿”,殊厌其太露咬文嚼字之态,不及下语为工。凡作诗炼字,又必自然无迹,斯为雅道。黄白山评:必是先有下句,然后寻上句作对,故一自然,一勉强。(《载酒园诗话》)
(清代)周咏棠:信是好句(“蝉曳残声”句下)。(《唐贤小三昧集续集》)
(明末清初)冯舒:落句似趁韵。查慎行:三四一远一近,字字警策。起、结太平弱,三四故不可弃。何义门:第三意态清远,第四情味酸寒,的是羁人失路身分。五六承上“旅次”意,兼含青云未得去身分,划断不得。首句率直。纪昀:结二句鄙而弱。(《瀛奎律髓汇评》)
(清代)洪亮吉:“蝉曳残声过别枝”,实属体物之妙。(《北江诗话》)
(近代)俞陛云:此诗体物浏亮,造句亦工。上句谓鹤之飞翔异于凡鸟,其在天空必作势盘旋,翔而后集。下句谓凡虫鸟之飞鸣,各为一事,惟蝉则枝柯已易,犹带馀音。以之取譬,则以鹤喻仕途择主,须审慎而委身,勿栖枳棘;以蝉喻飘零怨妇,感将衰之颜色,重抱琵琶。作者有此弦外之音乎(“鹤盘远势”联下)?(《诗境浅说》)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水不停地流走,花儿不断地凋零,这是多么无情啊。正是这无情的时节,我送着最后一缕春风吹过了楚城。在睡梦中梦见了万里之外的家乡,醒来时正值夜里三更时分,杜鹃在树枝上凄厉地啼叫。家乡的来信动辄几年都收不到,春天万物萌生,镜中的我却已是满头白发了。我现在是因为自己抱负未展而不愿归去,我要归去时自然就归去了,故乡五湖的风景是没有人来和我争抢的。
注释
⑴《全唐诗》此诗题下注:一本下有“旅怀”二字。
⑵楚城:指湖北、湖南一带的城市,泛指旅途经过的楚地,作者另有《湘中秋怀迂客》《夷陵夜泊》等诗。首二句感时,慨叹春光易逝。
⑶胡蝶:即蝴蝶。胡蝶梦:意即往事如梦。语出《庄子·内篇·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
⑷子规:一作“杜鹃”,其鸣声凄切。上句写思家,下句写春夕。子规(即杜鹃)夜啼切“春夕”,与“家万里”联系。
⑸动:动辄、每每之意。经:一作“多”。绝:一作“别”。
⑹华发:白发。唯:一作“移”。满镜:一作“两鬓”。
⑺五湖:春秋时,范蠡佐越王勾践成就霸业之后,辞宫,乘扁舟泛五湖而去。这两句说:我现在还没有归去,我要归去就可以归去,故乡的五湖风景是没有人来和我争夺的。言外之意:既然如此为什么还留滞他乡呢?有自嘲意。
【作品鉴赏】
《春夕》此诗用清丽的语言、工整的格律,把暮春之夜时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写得深婉感人,极富诗意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六百七十九。诗一起笔,就渲染出一片暮春景色:春水远流,春花凋谢。流水落花春去也——诗人深深感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诗第二句“送尽东风过楚城”更加感伤。诗人把春光(“东风”)拟人化了,依依为她送别。这里,不是春风他送我回故乡,而是他在异乡送春归。这一“送”字表达了诗人凄楚的情怀。诗人面对着落红满地、柳絮漫天的残春景物,不可能不更加思念故乡。由送春而牵动的思乡之情,笼罩全篇。
以下句句写的是思乡衷曲。“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这一联进入正题,写“春夕”,写得极为精粹,是传诵的名句。诗人运用了新奇的造语,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创造出一种曲折幽深的情境。上句巧写梦境。由于游子日有所思,夜间便结想成梦,梦见自己回到了万里之外的家园。然而,这只不过象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翩翩飞舞于花间,虽然有趣,毕竟虚幻而短暂,醒来之后,蝴蝶还是蝴蝶,庄周还是庄周。游子从“蝴蝶梦”中获得片刻的回乡之乐,但梦醒以后,发现自己依旧孤眠异乡,家园依旧远隔万里,岂不更加空虚、失望,更加触动思乡之情。何况此时又正当“子规枝上月三更”——夜深人静,月光如水;子规鸟(即杜鹃)在月下哀哀啼唤:“子归!子归!……”听着子规啼,想着蝴蝶梦,游子的心,该是何等的痛苦哀伤,真如李白诗句中所谓道“一叫一回肠一断!”这里,十四个字写出了三层意思:由思乡而入梦,一层;梦醒而更思乡,二层;子规啼唤,愁上加愁,三层。这三层,一层比一层深,而且互相烘托、映衬,如蝴蝶梦与家万里,一虚一实;蝴蝶梦与子规啼,一乐一悲;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
《春夕》全诗意象朦胧,意境深婉,格调沉郁,墨中藏意,饶有情味
上一联以景传情,下一联则直接诉说思乡之苦。“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诗人长期不能回家,连家信也动不动长年断绝,音讯杳然,他不可能不望眼欲穿,忧心如焚。这句中的一个“动”字,把诗人那种由期待而沮丧、而嗟怨的复杂的心理,逼真地传达出来了。“书动经年绝”暗示当时社会动乱不安。诗人愁家忧国到“华发春唯满镜生”的程度。春天万物萌生,欣欣向荣,而诗人却唯独生出了白发满头。一个“唯”字,更加突出了他的内心愁苦之深。如此深愁,难以解脱。
诗的最后两句更耐人寻味。“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这两句是倒装。从暗用五湖典故看,这里的“归”字,还含有归隐田园之意。诗人仆仆风尘,仕途坎坷,“自是不归归便得”一语,是无可奈何的伤心话,深刻地反映出诗人在政治上走投无路、欲干不能而又欲罢难休的苦闷、彷徨的心理。
这首诗情切境深,风格沉郁。诗的前四句通过对暮春之夕特定情景的描绘,缘情写景,因景抒情,景物之间互相映衬、烘托,构成一片凄凉愁惨的气氛。诗中没有直接点出思乡,而一片思乡之情荡漾纸上。后四句直抒心曲,感情真切,凄婉动人。尾联自慰自嘲,墨中藏意,饶有情味。
【名家点评】
《舆地纪胜》:(渠州)冲相寺距州城四十里,乃定光佛道场。此诗故老相传是唐崔涂僖宗时避乱至蜀所题。今墨迹无存。唯定光岩间有题云:“前进士崔涂由此闲眺,翌日北归。”
《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水流是水无情,花谢是花无情。何谓无情?明见客不得归,而尽送春不少住,是以曰无情也。何人胸中无春怨,如此却是怨得太无赖矣。三,是家,却不是家,却是梦;却又不是梦,却是床上客。四,是月,却不是月,却是鹃;却又不是鹃,却是一夜泪。自来写旅怀,更无有苦于此者矣(首四句下)!五、六,一“动”字,一“惟”字,直是路绝心穷,电无法处。七、八,却于更无法处之中,忽然易穷则变,变出如此十四字来,真令人一时读之,忽地通身跳脱也(末四句下)。
《唐诗摘钞》:“水流花谢”,过楚城而去,人却羁系于此,寸步不能动移,然则有情之人何堪对此无情之物乎!妙在突然埋怨花水,而其所以怨之之故,则又轻轻只接第二句,不细读不知其意,此旅怀之最警策者也。三四倒在后,有作法。连“蝴蝶梦”三熟字,却带好了五六参差对:以“春”对“年”、“镜”对“书”。“满镜”有意,俗本作“两鬓”,索然矣。
《唐三体诗评》:旅怀即恶,不意忽生对镜惊叹,于情事最生动也。
《唐七律选》:此亦脍炙人口之句,但终近俗调,奈何(“蝴蝶梦中”二句下)!
《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此诗之妙处在一起一结。
《唐体肤诠》:情生景,景生情,情中有景,景中有情,萦纡缥缈,使读者神为之移。刘、卢衣钵,此时尚在。
《西圃诗说》:唐人句如“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人争传之。然一览便尽,初看整秀,熟视无神气,以其字露也。
《近体秋阳》:“移”字绝奇,然诠“华发”却有至理。题虽《春夕》,而诗成于旅次,至此突起责其不归,开寤归法。口头语也,披千古理障,呼世人魇寐(“自是不归”句下)。
《一瓢诗话》:崔礼山“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与“相逢尽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见一人”同一妙理。
《唐诗笺注》:此春夕留滞楚中,感而有作也。
《网师园唐诗笺》:秀语丽词,妙能传出旅情。
《唐七律隽》:此联(按指“蝴蝶梦中”一联)如在人意中,而未有人说出,非是俗调,觉熟溜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