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夏日三首(其一)
长夏江村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
1、这首诗运用了反衬手法表现环境的清,请简要说明。(5分)
答案:幼雀雏燕在檐前飞舞,蝴蝶飞舞,蜘蛛织,反衬白天的清静;溪声嘈嘈,反衬夜晚的清凉。
解析:此题要通过分析概括景物描写的内容,抓住关键词来体会作者运用的表现手法,如燕雀蝴蝶蜘蛛这些都是以描写动景来反衬乡村的清净,答题时,要把这种动静结合和反衬的表现手法答出来。在答第二问时,要通过体会诗人寄寓在景物描写中的情感,要理解情景相生,融情于景的写法。如诗人在首联和颔联中,通过描写夏日村里里的燕雀、蝴蝶、蜘蛛等,表现出了清静的意境;通过运用拟人和想象及化虚为实的表现手法来写月影和溪声的意境美,由此可以体会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然后再由对乡村生活的喜爱,而进一步体会出诗人的追求及情怀,可以从追求清静、归隐田园等方面作答。
【思路点拨】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需要注意: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理解各类手法的特点。
2、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邀字是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纳字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一样,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表现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
解析:此题要反复品读颈联,在理解诗歌意境的基础上,从诗句中,找出能形象生动的展现景物特点,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的词,一般都是连接名词的动词。如落落疏帘邀月影,一个邀字,即把把疏帘和月光写活了,富有人一样的情味,答题时,可以结合着拟人手法的运用来作答;嘈嘈虚枕纳溪声一句,纳字化抽象为具体,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答题时,可以结合着对句意的分析,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角度来作答。
【思路点拨】
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这类题答题步骤是: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千秋岁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注]①千秋岁:词牌名。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②西池:汴京(今开封)金明池。③鹓鹭:两种鸟,这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
3、词的开头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描述。这四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5分)
【答案和解析】
答案:浅浅的春寒从溪水边、城郭旁消退了,天气转暖,花影摇曳,莺声盈耳,一派热闹的城郊莫暮春风光。(2分)这四句写眼前之景,交代了人物活动的时令、地点。(1分)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以乐景衬也哀情;春色虽美,但词人远谪他乡,孑然一身,形容憔悴,哪有对酒赏花的心情?触景生情,眼前的春色反倒勾起了对往昔的回忆。(2分)
解析:本题是形象类鉴赏题。题干设置指向性强,答题范围交代清楚,审题要求不高。难度不高。至于作用的问题属于知识结构考查。
【思路点拨】
这道题,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翻译重组词句。只要发挥一定的想象力,把描写的景象有次序的重现出来就可以了,最后不忘了一个总结性的概括,一般是季节+时令+物象(人物)活动+画面(图卷);第二问,开头的景色描写,一般有三个作用:一,创设(营造)一个意境(氛围);二、为抒情主人公(诗词中人物)出场提供背景(时间、地点);三、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又细分为景中含情和乐景衬哀(哀景写乐)
4、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是传颂千古的名句,请结合全词对其表现手法进行赏析。(6分)
【答案和解析】
答案:双头、借代、比喻、夸张(手法2分)
(1)双关:春去也一声浩叹,不仅是在感慨春光已逝,同时也暗示自己生命的春天将一去不复返,可谓一语双关,言简意深。(2)飞红万点运用了借代、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景象,画面凄美,令人伤感。(3)愁如海比喻新奇,以深不可测、茫无边际的大海写出了词人愁之深、愁之广,这愁既有伤春之愁、年华已逝的悲愁,也有人生失意的愁苦。(指出任意两种手法、并作分析即可)
解析:春去也,使用的双关手法比较难于辨析,其作用的简析是很简单的,双关也是古典诗歌中常涉及的手法,在《定风波.莫听》一词中也无风雨也无晴就是典型双关修辞,既有谐音双关,也有语意双关。语意双关的识别有赖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和对诗词的深层理解能力。后一句飞红万点愁如海比喻、夸张容易答出。但是,借代就比较隐含了。这其实也是个积累问题。平时接触到很多的落红飞红乱红残红其实都是借代。
【思路点拨】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理解各类手法的特点。
金陵驿
[宋]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5、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借荒草、离宫、夕晖和孤云的物象,寄托国运遭劫与个人不幸的双重悲哀。
B.颔联用风景来衬托人事,突出物是人非,抒发诗人对战乱造成生灵涂炭的感慨。
C.满地芦花和我老一句运用比喻,形象地刻画了诗人为忧愁而满头白发的形象。
D.旧家燕子傍谁飞一句运用典故,表达的是国土沦丧而致流离失所的悲怆之情。
【答案和解析】
答案:C
【思路点拨】
把握表达技巧。首先务必让学生熟悉所有的表达技巧。如何判断,不妨从理解诗人要写什么要表达什么而诗中写了什么入手。诗人要写什么,包括要写什么景,什么物,什么人,要表达什么情感。诗中写了什么则是理解诗中具体写了什么。如诗人要表现环境的寂静,却写了声音,就是以动衬静;诗人要写荷花,却写周围的环境,是用环境烘托。
6、诗歌最后一句化作啼鹃带血归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析。(3分)
【答案和解析】
答案:①表达了诗人被俘离开故土,内心如杜鹃啼血般凄恻的感情;(1分)②表达了诗人即使羁留异域,忠魂也要化作啼归的杜鹃回归故土的坚强心志。(2分)
解析:古诗中表现的情感一般都比较丰富,本题中杜鹃是一种哀愁的意象,表现诗人亡国之悲;归体现了诗人对故国的眷恋;归的方式是化作杜鹃,即忠魂回归,表达诗人誓死不屈的坚强心志。
【思路点拨】
把握思想情感。一定要注意诗歌情感的丰富性。可从理解诗中写了什么(人、事、物,即题材)入手。诗中写了什么,涉及哪些对象,这些对象大都是情感的指向,除此之外,几乎每一首诗都有诗人自己的影子,也就是说都有指向诗人自己。如写战争,战争涉及到发动战争者,百姓,国家。对百姓的同情,对战争的厌恶,对国家的忧虑,对战争发动者的憎恨,这些都是可能的情感。如写送别,涉及友人和自己。写离别之时,是表达对友人的不舍;写友人离别之后的美好生活,是对友人的祝福;写友人离别后旅途的艰难,是对友人的关心和担忧。而其中又可能包含诗人向往或对自己的感慨。
蝶恋花
【清】纳兰性德
尽日惊风吹木叶。极目嵯峨,一丈天山雪。去去丁零愁不绝,那堪客里还伤别。
若道客愁容易辍。除是朱颜,不共春销歇。一纸乡书和泪折,红闺此夜团圝月。
【答案和解析】
答案:词的上片的前三句描写了整日狂风呼啸、木叶脱光、天山耸立、白雪皑皑的边塞之景。(2分)其作用:渲染一种苍凉的氛围,为后文抒情做铺垫。(2分)
解析:前三句涉及的意象有惊风雪,它们的修饰词语是尽日一丈,结合语境,展开想象,描绘画面。
【思路点拨】
这类题的解题思路是:(1)抓住诗歌意象,结合诗歌意境,描绘画面。(2)分析诗歌表达的情感。
8、词的下片是如何抒情的?请简要赏析。(4分)
【答案和解析】
答案: ①间接抒情(或借想象情景抒情):运用假设情景类比(或比较、对比、叙议抒情等),行人的客愁若能停止,那除非是红润的容貌常在,不像春花一样地凋萎。借用朱颜无法常在,来表达自己的羁旅愁苦无法消除之意;(2分)②反客为主(或主客移位、运用想象、移情于彼等)手法,设想闺中人望月思念自己,表达自己对闺中人的思念之情。(2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首诗前三句讲客愁若能停止,那除非是红润的容貌常在,不像春花一样地凋谢。现在朱颜憔悴,春华销歇,说明羁旅之愁无法消除。
这是间接抒情。
【思路点拨】
掌握抒情的分类,并了解它们各自特点和作用,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思佳客
吴文英
9、词中迷蝶无踪晓梦沉一句是什么意思?所用典故出自何处?(5分)
【答案和解析】
答案:迷蝶无踪晓梦沉,写清晨梦醒之后,梦中的情景已消逝无踪。但词人却沉迷于梦中,难以自拔。(3分)所用乃是《庄子齐物论》庄周化蝶的典故。(2分)
解析:迷蝶无踪晓梦沉,写早晨梦醒之后,梦中情况逝无踪,用的是《庄子,齐物论》庄周化蝶的典故。它的本义是说世事与梦境的真幻,颠倒难分,两者都不值得执着看待。但后人又把这则故事与《庄子,至乐》写他丧妻时鼓盆而歌,不表示悲哀的故事联系起来,猜想庄子大概也把丧妻看成作梦,所以悼亡作品,也常用到化蝶、梦蝶的典故,例如李商隐《锦瑟》的庄生晓梦迷蝴蝶句,不少人主张是悼亡之作。文英这句词,表面是写梦,深一层是以梦隐喻过去的经历,联系他的生平看,又似乎包含对亡妾的思念。虽说无踪,毕竟入梦;梦由想生,何能真正地忘却?既然如此,则梦醒后并不是适意如庄周,而是深怀思旧的惆怅,细味沉字,其情可见。
【思路点拨】
①品读诗句,明确诗句内容。联想与想象,由眼前之景到心中之景。点明作用。
解读诗句的内涵。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解读其内涵,结合诗句的语境概括诗句的内容。抓住突出的一点(写法或内容)简析。点出该句营造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②按题目的要求整合答案,然后细心检查答案。
10、简析这首词下片的抒情方式。(6分)
【答案和解析】
答案: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2分)愁自遣,酒孤斟,直接抒情,也点出愁孤。作者孤愁无法排除,只好借酒消愁(2分)。杏花宜带斜阳看,几阵东风晓又阴两句借景抒情,词人在凄冷低迷中盼望杏花映着斜阳,能给人带来一点绚丽之色,带来一丝温暖的春意,谁又知天不作美,吹来几阵东风,偏把阳光吹走,使黄昏依然阴沉。(2分)
解析:愁自遣,酒孤斟,全词直接抒情的,也只有这两句,到这里才点出愁字,点出孤字。作者这时的孤愁既无法排除,那么这里的斟与遣,也无非是强自支持、强自消解而已。下句的一帘芳景继续写春,燕同吟继续写孤寂。与燕同吟,则暗谓有伴比无伴更悲。这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写法,不无相同之处,二者都是正面的情况起反面的作用;所不同的是,蝉噪、鸟鸣可能是写实,燕吟只能是设想。杏花宜带斜阳看,几阵东风晚又阴。在凄冷低迷中盼望杏花映着斜阳,能给人带来一点绚丽之色,带来一丝温暖的春意,谁又知天不作美,吹来几阵东风,偏把阳光吹走,使黄昏依然阴沉。这会起什么作用?对作者的心境会有什么影响?词至此结束,虽都没有明白说出;但读者联系上下文,自可体会得到。
【思路点拨】
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首先了解古典诗歌的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 2.间接抒情 (1)因事抒情(2)借景抒情,(3)托物言志(4)咏史抒怀。接下来了解各自特点,结合诗歌,对号入座。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
注释
①檐牙:屋檐如牙齿一般。
②蝶衣:蝴蝶的翅膀。晒粉:蝴蝶的翅膀上多粉。
③落落:稀疏的样子。
④嘈嘈:杂乱的声音。
【作品鉴赏】
《夏日三首(其一)》抒发了诗人淡泊名利、厌恶世俗,想要归隐田园的情怀
本诗通过夏日午夜燕雀、蝴蝶、蜘蛛等意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清净、安宁生活的喜爱。抒发了诗人淡泊名利、厌恶世俗,想要归隐田园的情怀。首联、颔联诗歌描写的是燕雀、蝴蝶、蜘蛛等的动景:夏日昼长,江村风日清丽,屋檐上栖息着许多小燕雀,羽翼都已长成;蝴蝶展翅停在午间的花枝上,在晴朗的天气里,蜘蛛在屋角悠然织网。这里诗人以燕雀、蝴蝶、蜘蛛等动景反衬乡村的清净。颈联描写月光照射在疏疏落落的帘子上,斜倚枕上,听着潺潺溪水声的景象,月影、溪水动静结合从侧面烘托了夏夜的清静。尾联直抒胸臆:久已花白的头发如今像霜雪一般白了,我现在只想做个樵夫或渔翁过完这一生,充分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对乡间生活的由衷赞许。诗人喜欢这种悠闲的生活,希望到老能一直过着这种隐居生活,进而表达了诗人对繁华世界的反感,不与世间相争的高洁。
《夏日三首(其一)》写出了诗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清闲的心境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
全诗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作者选取远离官场的农村夏日景象,通过写燕雀、蝶、蛛网的动来衬托出乡村生活的恬静,使得乡村生活生意盎然,充满情趣;乡村整体的闹,恰恰表明了他们的祥和,表现出农村的“风日清”;而农村的“风日清”正反衬出官场的污浊难耐。“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表达作者的心已经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心已静极。全诗表现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清闲的心境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
【译文及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