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叶萧萧散雨声,虚堂淅淅掩霜清。
黄华自与西风约,白发先从远客生。
吟似候虫秋更苦,梦和寒鹊夜频惊。
何时石岭关山路,一望家山眼暂明?
(1)简析诗歌首联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3分)
(2)简要分析诗后两联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诗首联从触觉和听觉的角度(如学生答用拟声词、用叠音词的手法也可)写了秋风秋雨,落叶清霜,渲染了一种秋天寂静凄清(凄凉)的寒意,为下文写秋思乡愁作了有力的铺垫(烘托)。(3分;手法1分,景物特点1分,作用1分)
(2)诗后两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秋虫的鸣声比喻诗人的苦吟,以寒鹊的惊飞比喻诗人的惊梦,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怀乡思乡的孤寂愁苦情绪之深之浓。(4分;手法1分,分析1分,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
二:
1.第二联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悲秋情绪?请结合表现手法简要分析。(5分)
2.尾联中加点的明字是什么意思?据此请简要分析诗人的感情变化过程。(6分)
【答案及简析】
1.①表达了诗人因思乡之苦而产生的时光流转、人生易老的感慨和悲凉(2分)。②运用拟人和对比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说明菊花与秋风相约,又像往年那样盛开,表现时光的流逝(1分);通过色彩鲜明的对比,说明菊花生机勃勃,诗人白发满头,表现其思乡之苦(1分)。
2.①明是明亮、喜悦之意(1分)。②诗人的感情原本是愁苦的,前六句触景生情,各种秋天的景物,秋叶、秋雨、秋虫、寒鹊等使诗人倍感寂寞悲凉(2分)。在孤独愁苦中,诗人不禁思念家乡。虽然离家很远,脚下是走不完的石岭关头路,但在想象中遥望家乡的山水,眼前突然明亮起来,心中涌起温暖、喜悦的情感(3分)。
【译文及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