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玉阶怨》和《玉阶怨》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原文】玉阶怨
作者: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原文】玉阶怨
作者:虞炎

紫藤拂花树,黄鸟度青枝。
思君一叹息,苦泪应言垂。

(1)请从炼字的角度比较两诗前两句的优劣。(4分)
(2)请从抒情的角度比较两诗三、四两句的不同。(4分)

参考答案
(1)(4分)答:李诗比虞诗好。虞诗拂度字用得不妥当:藤只能攀缘缠绕花树,依势而上,没有轻盈柔软之感,用拂与自然常理相悖;黄鸟是飞过去的,而度是慢慢走过去之意,形容鸟儿的动作不合情理。李诗生侵用得好:生字写露水越来越多,夜色越来越浓,暗示女主人公苦苦等待,久盼不至,心生怨情;侵字写夜色加浓,时间流逝,露水渐渐侵湿罗袜,暗示女主人公凄苦等候,不愿放弃的忠贞之情。
(2)(4分)答:虞诗三四句直抒胸臆,尽吐相思苦怨;李诗三四句间接抒情,借望月写怀远。(虞诗抒情局限诗内,只写女子相思之苦;李诗将相思之情与秋夜之月结合,烘托思念之情的纯洁、深远、坚贞,深化主题,拓展情韵空间,余味无穷。)

二:
玉阶怨
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l)请概括诗中人物的特征并作简要分析。(4分)
(2)中国诗具有富于暗示性的特征,请以本诗为例加以说明。(4分)
参考答案:
(1)诗中人物具有期盼(孤独)与哀怨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诗中人物无言独立玉阶,以致冰凉的露水浸湿了衣袜,可见伫立之久,等待(期盼)之深,怨情之切。回到院中,独望秋月,幽独之苦,似月怜人,似人怜月。何物伴人,却下二字,却是又上心头的写照。(4分,特征1分,分析3分)
(2)诗中不见人物姿容与心理状态,却引读者有无限想象余地,使思情无限辽远。诗中全不见怨宇,但给人幽怨之深之感。露湿在袜让人想到夜深人静站立等待思念之久,而人未知;玲珑二字,以月衬人,可想见女主人的思情至深之浓之烈。(4分,选择暗示点1分,举例展开3分)


翻译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玉砌的台阶夜里已滋生了白露,夜深久伫立露水便浸湿了罗袜。
只好回到室内放下了水晶帘子,仍然隔着透明的帘子凝望秋月。

 注释
⑴玉阶怨:乐府古题,是专写“宫怨”的曲题。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三列于《相和歌辞·楚调曲》。
⑵罗袜:丝织的袜子。
⑶却下:回房放下。却:还。水晶帘:即用水晶石穿制成的帘子。
⑷“玲珑”句:虽下帘仍望月而待,以至不能成眠。玲珑:透明貌。玲珑,一作“聆胧”。聆胧:月光也。
⑸水精:即水晶。

【作品鉴赏】
《玉阶怨》诗虽以怨标题,却不露怨字。
李白的这首宫怨诗,虽曲名标有“怨”字,诗作中却只是背面敷粉,全不见“怨”字。无言独立阶砌,以致冰凉的露水浸湿罗袜;以见夜色之浓,伫待之久,怨情之深。“罗袜”,表现出人的仪态、身份,有人有神。夜凉露重,罗袜知寒,不说人而已见人的幽怨如诉。二字似写实,实用曹植“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意境。
怨深,夜深,主人公不禁幽独之苦,由帘外到帘内,拉下帘幕之后,反又不忍使明月孤寂。似月怜人,似人怜月;而如果人不伴月,则又没有什么事物可以伴人。月无言,人也无言。但读者却深知人有无限言语,月也解此无限言语,而写来却只是一味望月。这正是“不怨之怨”,所以才显得愁怨之深。
“却下”二字,以虚字传神,最为诗家秘传。此处一转折,似断实连;好像要一笔荡开,推却愁怨,实际上则是经此一转,字少情多,直入幽微。“却下”一词,看似无意下帘,而其中却有无限幽怨。本来主人公由于夜深、怨深,无可奈何而回到室内。入室之后,却又怕隔窗的明月照此室内幽独,因而拉下帘幕。帘幕放下来了,却更难消受这个凄苦无眠之夜,在更加无可奈何之中,却更要去隔帘望月。此时主人公的忧思不断在徘徊,直如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那种纷至沓来,这样的情思,作者用“却下”二字表达出来。“却”字直贯下句,“却下水晶帘”,“却去望秋月”,在这两个动作之间,有许多愁思转折反复,诗句字少情多,以虚字传神。中国古代诗艺中有“空谷传音”的手法,这是如此。“玲珑”二字,看似不经意的笔调,实际上极见功力。以月的玲珑,衬托人的幽怨,从反处着笔,全胜正面涂抹。


《玉阶怨》巧妙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写出了“怨”的情感,自然天成。
诗中不见人物姿容与心理状态,而作者似也无动于衷,只以人物行动来表达含义,引读者步入诗情的最幽微之处,所以能不落言筌,为读者保留想象的余地,使诗情无限辽远,无限幽深。所以,这首诗体现出了诗家“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真意。以叙人事的笔调来抒情,这很常见,也很容易;以抒情的笔调来写人,这很少见,也很难。
契诃夫有“矜持”说,写诗的人也常有所谓“距离”说,两者非常近似,应合为一种说法。作者应与所写对象保持一定距离,并保持一定的“矜持”与冷静。这样一来,作品才没有声嘶力竭之弊,而有幽邃深远之美,写难状之情与难言之隐,使漫天的诗思充满全诗,却又在字句间捉摸不到。这首《玉阶怨》含思婉转,余韵如缕,正是这样的佳作。

【名家点评】
王拾遗:《玉阶怨》这首小诗,艺术上构思非常奇特,诗人只是抓住宫女生活中的一个细节,及其一时的心理动态,便概括地反映出宫女生活的孤独清凄。至于语言的洁练、精美,人物形象的惟妙惟肖,更是超乎常人,堪称古诗中的珍品。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紫藤拂花树,黄鸟度青枝。
思君一叹息,苦泪应言垂。

【作品鉴赏】
《玉阶怨》描写一位宫中妇女的精神痛苦,表达了作者对宫中妇女的无尽同情

这首诗题目就标明它写的是宫怨,写一位宫中妇女的精神痛苦。诗只四句,前二句写景,后二句言情,情因景发,很是富于含蕴。“紫藤拂花树,黄鸟度青枝。”春景很美。紫、花、黄、青,每种景物都十分富于色彩感,而且配合得很和谐;藤条披拂,黄鸟翻飞,这些景物又显得十分的活泼。景象色彩纷呈,生机勃勃。面对这些美好的景象,这个宫女也会感到愉悦,她也是一个正常的人,也有一般人那样的欲念和爱好。但她这种欲念和爱好又常常是被压抑着、禁锢着的,因此面对此景,又会引起她特别的刺激。她会感到自己的孤寂、苦闷,大好春光无人共赏。她会联想到自己的身世:美好的年华无人顾惜,等闲虚度;草木春荣秋衰,她的芳颜不可能长久留驻。“以色事人”的身份,更使她感到芳华的可珍、芳华失去的可怕。这两句的景物之间还显现了一种相依相亲的关系,“紫藤”与“花树”间是“拂”,“黄鸟”与“青枝”间是“度”,披拂着,穿越着,情景十分美好,这更使她感到感情生活的缺憾,加重“望幸”的心情。甚至那自由自在的“黄鸟”也会引起她这样的感喟:“自恨身轻不如燕,春来还绕御帘飞。”(孟迟《长信宫》)这些就是她面对春景可能会产生的感触,这样下两句的“叹息”就有了来由,也有了着落。

《玉阶怨》是南北朝时期的一种“新体诗”,是开风气之先的标举建安风骨的理论主张

“思君一叹息,苦泪应言垂。”这里的“君”指君王。“一叹息”的“一”,显出了一种时间性,仿佛是久久沉默后的一声长叹,很是深沉。“苦泪应言垂”,“言”,助词,这句是说眼泪要流下来了。这可看作是作者的旁白,也可看作是宫人的心语。作心语看,情感的份量更重些。她“叹息”的原因,她有什么样的“苦泪”,这一切,已寓含在景物描写中了。
这首小诗写得清新可爱,是南北朝时期所产生的一批所谓“新体诗”的一首。它很注意情景的配合,也很注意修辞和调声,在诗形上很像唐代的近体绝句。谢朓写了不少这样的诗,被认为是开风气之先的。谢朓也写有一首《玉阶怨》,还写有几首闺怨小诗。虞炎与谢朓是诗友,此诗之作可能受到友人的感发。钟嵘在《诗品序》中说的“学谢朓,劣得‘黄鸟度青枝’”,即指此诗。“劣得”,仅得。出于标举建安风骨的理论主张,钟嵘对谢朓前后的新诗风有些贬抑,但揣摩上句话的语气,他也认为这是一首新风气中出现的值得注意的作品。

作者简介

李白
李白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汉族,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虞炎
虞炎虞炎〔约公元四八八年前后在世〕字不详,会稽人。生卒年不祥,约齐武帝永明中前后在世。以文学与沉约俱为文惠太子(武帝子)所遇,意眄殊常。官至瞟骑将军。也是南朝的一位诗人。...
阅览排行: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