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请简要赏析其表现手法。(4分)
(2)这首诗流露出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试简要概括。(3分)
参考答案
(1)此联用了对比(或虚实结合)的手法。(1分)苍山古是眼前之景,谓江南总算青山依旧,形势还好;白日寒是遥想之景,暗示北方人民的悲惨处境。(2分)对比鲜明,含蕴丰富,寄托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感慨。(1分)
(2)对行客一路行程的担心;对北方人民悲惨处境的同情;对国家命运的深深担忧。(每点1分)
二:
1.颔联被称为千古流传的名句,请从语言和手法角度赏析。(5分)
2.全诗流露出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第二联: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
从手法上看:运用起兴手法,看到眼前楚地,总算青山依旧,形势还好,联想到幽州气候寒冷,更昭示北方人民的悲惨处境,含蕴丰富,令人意会不尽。(虚实、对比,双关酌情给分2分)
从语言上看:精炼,概括性强,形象鲜明(1分),一个变字,概括出诗人所有感觉;给人真实形象之感;(1分)它令人不语而辈,不寒而栗,也许正由于此,它才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1分)(其他解释语言的答案,言之有理也可以)
2、(1)替行客担心。首联写路遇归客,次联借山水、时令,含蓄深沉地勾勒出南北形势,暗示他此行前景,经过长期战乱,城郭池隍破坏,土著大族凋残,到处是废墟,长满荒草,使回乡的人悲伤流泪,不忍目睹,痛心的宽慰,恳切的开导。
(2)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感慨。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对百姓身处战乱之地的痛惜。
(3)对安史之乱充满了憎恨的情感,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朝政腐败,国力衰弱,藩镇割据,军阀嚣张,人民惨遭重重盘剥,特别是安史叛军盘踞多年的北方各地,更是满目疮痍,一片凋敝景象。刘长卿对此十分了解,深为忧虑。(每点2分)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与你相逢在穆陵关的路上,你只身匹马就要返回桑乾。
楚国的青山依然苍翠古老,幽州的太阳发出阵阵凄寒。
城里经历上百次战乱之后,还有几家老人在世上保全。
到处是残垣断壁蓬蒿遍野,你定会流着眼泪边走边看。
注释
⑴穆陵关:古关隘名,又名木陵关,在今湖北麻城北。渔阳:唐代郡名,郡治在今天津市蓟县,当时属范阳节度使管辖。
⑵穆陵:指穆陵关。
⑶桑乾:河名。今永定河之上游。源出山西,流经河北,相传每年桑椹成熟时河水干涸,故名。唐李白《战城南》诗:“去年战,桑乾源,今年战,葱河道。”这里指行客家在渔阳。
⑷楚国:指穆陵关所在地区,并用以概指江南。穆陵关本是吴地,春秋后属楚。苍山:青山。唐杜甫《九成宫》诗:“苍山入百里,崖断如杵臼。”
⑸幽州:即渔阳,也用以概指北方。幽州原是汉武帝所置十三部刺史之一。今北京一带。唐时渔阳、桑乾都属幽州。
⑹百战:多次作战。这里指安史之乱。
⑺耆(qí)旧:年高望重者。此指经历兵乱的老人。唐杜甫《忆昔》诗之二:“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
⑻蓬蒿(hāo):蓬草和蒿草。亦泛指草丛;草莽。晋葛洪《抱朴子·安贫》:“是以俟扶摇而登苍霄者,不充诎于蓬蒿之杪。”
⑼归人:归来的人。晋陶潜《和刘柴桑》:“荒涂无归人,时时见废墟。”此指北返渔阳的行客。
【作品鉴赏】
《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语言朴实,情感沉郁,尤其是颔联“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二句,文字精练,状景鲜明,空间阔远,诗意深邃,为历代广为传诵的佳句
此诗首联写相逢地点和行客去向。“诗人见归乡客单身匹马北去,就料想他流落江南已久,急切盼望早日回家和亲人团聚。次联借山水时令,含蓄深沉地指出南北形势,暗示他此行前景,为国家忧伤,替行客担心。
“苍山古”是即目,“白日寒”是遥想,两两相对,寄慨深长。“幽州白日寒”,不仅说北方气候寒冷,更暗示北方人民的悲惨处境。这二句,诗人运用比兴手法,含蕴丰富,有意会不尽之效。接着,诗人又用赋笔作直接描写。经过长期战乱,到处是废墟,长满荒草,使回乡的人悲伤流泪,不忍目睹。三、四联的描述,充实了次联的兴寄,以诫北归行客,更令人深思。
这是一篇痛心的宽慰语,恳切的开导话,寄托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感慨。手法以赋为主而兼用比兴,语言朴实而饱含感情。尤其是第二联:“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不唯形象鲜明,语言精炼,概括性强,而且承上启下,扩大境界,加深诗意,是全篇的关键和警策,是全篇的主线。它具有不语而悲的效果。也许正由于此,它才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
【名家点评】
范晞文《对床夜语》:前一首司空曙,后一首郎士元,皆前虚后实之格。今之言唐诗者,多尚此。及观其作,则虚者枯,实者塞,截然不相通,徒驾宗唐之名而实背之也,其前实后虚者,即前格也,第反景物于上联,置情思于下联耳。如刘长卿“楚国苍山古,幽州自日寒。城市百战后,耆旧几家残”,则始可以言格。
王世贞《艺苑卮言》:刘随州“五言长城”,如“幽州白日寒”语,不可多得。惜十章以还,便自雷同,不耐检。
钟惺、谭元春《唐诗归》:钟云:壮语平调。又云:悲在“归人”二字。
顾安《唐律消夏录》:此在初、盛为平实之作,在中唐为稳称好诗。
黄生《唐诗矩》:起联总冒格。三言屋舍皆空,四言人民俱尽,此两句略言其意,下始透发。“楚国”、“幽州”,绾住彼此两地。五、六则言中途所经,再以“处处”二字绾之,章法极紧。
《三体唐诗评》:只有山川日月不改旧观,并城郭亦非矣,一路逼出“泪”字。
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刻挚(“幽州”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