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风雨》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风雨》研讨与练习说明

一 古人评论含蓄而精彩的作品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课文没有一个风字,但是一直在写风;也不见一个雨字,但是也写到了雨。细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风怎样的特点?

2.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是怎么看的?结尾的场景和情调跟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

此题意在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概括其要点。

参考答案:

1.全文共8段,各段所写内容参见整体感知。还可以做进一步的归纳和分析。全文从几大方面描写了风雨到来的景象:一是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二是对动物(包括羊、苍蝇、鸟、猫)的描写,三是对人(牵羊女孩、屋里老头以及玩耍的孩子们)的描写。有宏观的描写,如对树林子的描写;有微观的描写,如柳条乱得像麻团、杨叶千万次变着模样、芦苇倒伏破裂出声等,但总体上还是微观描写更多些。写出了风的这样一些特点:改变一切景物形态,蹂躏一切生命,造出一切动态。可以总括为:狂暴、肆虐。

2.两处写到了雨,一是第6段的有一只精湿的猫拼命地跑来,二是结尾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都写得很含蓄。课文大部分篇幅都写狂风下的景物模样,凸显风之威猛、情势之紧急、景物之纷乱,有一种急的情调。到了结尾,转而写室内,老人在土炕席上捶腿,小孩惊喜地叠着纸船往门外放出去,气氛不甚紧急,行文节奏舒缓了,孩子们带来了欢喜的情调。

二 作者有着锐利的眼光,能在狂风暴雨中看清景物的细节及其变化,试举课文的一两处,下面列举一部分做鉴赏示例。

此题意在选取课文的精华内容,进行揣摩、品味和鉴赏。全文各段都有精彩的细节描写,下面列举一部分做鉴赏示例。

1.垂柳全乱了线条,当抛举在空中的时候,却出奇地显出清楚,霎那间僵直了,随即就扑撒下来,乱得像麻团一般。

垂柳不垂,条乱如麻,着重写其一起一落时的动态。

2.杨叶千万次地变着模样:叶背翻过来,是一片灰白;又扭转过来,绿深得黑清。

突出地写杨叶的动态,能清晰地描述杨叶在急速变幻的情景中正反两面的颜色,观察和描摹能力非同一般。

3.那片芦苇便全然倒伏了,一节断茎斜插在泥里,响着破裂的颤声。

这是对微观景物的描写,突出地写芦苇的那片、那一节和那颤声;几个动词用得很好,倒伏斜插破裂,有形态描写,又有声音描写。

4.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屈蜷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

观察非常细致,看清了脱落的瞬间动态才一下子,也看清了葡萄藤的情状蜷曲像一条死蛇软成一堆,还听到了声音哗哗啦啦。

5.无数的苍蝇都集中在屋檐下的电线上了,一只挨着一只,再不飞动,也不嗡叫,黑乎乎的,电线愈来愈粗,下坠成弯弯的弧形。

写苍蝇和电线的静态情状。看清了苍蝇的密度一只挨着一只,苍蝇的情态再不飞动,也不嗡叫,苍蝇的颜色黑乎乎的,也看清了电线的情状愈来愈粗,成为弧形。苍蝇本是微型生物,但作者也注意到在大风大雨的环境中它们的形态和动静状,实属不易。

阅览排行: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