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太常引·暮行》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原文】太常引·暮行
作者:李齐贤

栖鸦去尽远山青。看暝色、入林垌。灯火小于萤,人不见、莒扉半扃。
照鞍凉月,满衣白露,系马睡寒厅。争夜候明星,又何处、长亭短亭?
 

1.从这首词的上阕可看出作者的心理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词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①栖鸦去尽远山青。看暝色、入林坰写出了暮色推移的时间变化,体现了作者急于找到宿处的迫切心理;(1分)②灯火小于萤一句写出一星灯火使行人感到莫大的安慰和希望;(2分)③人不见、苔扉半扃通过住宿处的破败写出了作者的失望心理。(2分)
2.①衬托。以栖鸦衬托旅途孤寂。(2分)②想象。又何处、长亭短亭想象次日即将踏上的漫漫征程。(2分)③借景抒情。以照鞍凉月,满衣白露,系马睡寒厅的宿处简陋之景抒发了作者难以入眠时的凄凉酸楚之情。(2分)(如答其他手法且有合理分析亦可酌情给分)
 


翻译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栖鸦去尽远山青。看暝色、入林垌。灯火小于萤,人不见、莒扉半扃。
照鞍凉月,满衣白露,系马睡寒厅。争夜候明星,又何处、长亭短亭?

注释
①林坰(jiōnɡ):树林的外缘。
②苔扉半扃(jiōnɡ):长满苔藓的门半掩着。扃:关闭。

【作品鉴赏】
《太常引·暮行》以宿处简陋之景抒发了作者难以入眠时的凄凉酸楚之情

黄昏已尽,寒鸦归去,暝色四合,树林昏暗的景象,暮色推移,作者急于找到宿处。远处的灯火似比萤光更小,这一星灯火使行人感到莫大的安慰和希望。但荒山的屋舍,其实久已无人居住。羁旅征途,荒林寒夜,这一切本应是那么凄凉,而词人写来,却别有一种幽谧闲婉之致。
以“照鞍凉月,满衣白露,系马睡寒厅”的宿处简陋之景抒发了作者难以入眠时的凄凉酸楚之情。“又何处、长亭短亭”想象次日即将踏上的漫漫征程。旅程的艰苦与寂寞,在词人眼中,似乎是另一种享受,因为他对未来早已有着清醒的认识。“又何处?长亭短亭”既是写实,更蕴涵着深邃的人生哲理。

作者简介

李弥逊
李弥逊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号筠西翁、筠溪居士、普现居士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观三年(1109)进士。高宗朝,试中书舍人,再试户部侍郎,以反对议和忤秦桧,乞归田。晚年隐连江(今属福建)西山。所作词多抒写乱世时的感慨,风格豪放,...
阅览排行: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