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秋水》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秋水

一、【知识储备】

1.字词积累

秋水:秋天的洪水。百川灌河:许多河流注入黄河。灌,注入。河,黄河。不辩牛马:分辨不清牛和马。辩,分辨,现在写作辨。欣然:高兴的样子。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认为天下盛美的东西全部都在自己身上。己,自身。东面而视:面向东观看。面,面向,朝向。视,看。望洋:抬着仰望的样子。野语:俗语,俗话。莫己若:即莫若己,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少仲尼之间:认为孔子的学识少。轻伯夷之义:认为伯夷的道义轻。大方之家:得大道的人。方,道。

2.作家作品

⑴庄子,名周,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庄周的思想,是以老子为依归。

⑵《庄子》强调全性保真,舍弃任何世俗的知识和名誉地位,以追求与宇宙的抽象本质道化为一体,从而达到绝对的和完美的精神自由。《庄子》对现实有深刻的认识和尖锐的批判。不同于其他人只是从统治者的残暴来看问题,作者还更为透彻地指出,一切社会的礼法制度、道德准则,本质上只是维护统治的工具。

⑶背景链接 本篇是《秋水》的节选,篇名为文章篇首的二字,与文章中心没有关系。

⑷《庄子》名言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

2、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名是相互倾轧的原因;智是相互斗争的手段。两者是凶器,是不可以尽行的。)

3、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天下有道,圣人可以成就事业;天下无道,圣人只能保全生命。)

4、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白马跳过缝隙),忽然(一晃而过)而已。

二、【文本解读】

一、谋篇立意:这篇文章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的,告诫人们不能囿于己见而骄傲自大。

二、文章脉络 课文可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第二层(顺流而东行至文末),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弗如。

三、写作方法

1、对比手法的运用。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将黄河的壮阔与北海的广阔作比较(前者是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后者是不见水端),还将河伯前后的认识作了对比(欣然自喜望洋自若而叹)。这种手法的运用,使人觉得文章通俗、明白、形象易懂。

2、设喻说理。 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来说明哲理,通篇都在设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而言的,告诫人们不能囿于己见而骄傲自大。

四、练习解答

一、1.河伯对自己的认识由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到望洋向若而叹认为野语说的就是他,并严格剖析了自己,无情地批评了自己,最终还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他的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在于他看到了北海的壮阔,此其一;其二,他善于将黄河与北海作比较,将自己与海神作比较,在比较中看到自己的不足;最后,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具有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

2.课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三、【同步训练】

一、基础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泾流(  ) 渚崖(  ) 

2、填空:庄子,名 中期 国人,他继承并发展了 的思想,为 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庄子》研究者大多认为是庄子所作。

3、默写: ⑴《秋水》中写河伯骄傲自大的句子是

⑵河伯见到海神若后自我反省的句子是:野语有之曰:

⑶由本文引出的两个成语是 

4、重点字词

秋水时至 欣然

轻伯夷之义者 泾流

百川灌河 不辨牛马
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

望洋向若而叹
不见水端 野语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始旋其面目 闻道百

则殆矣 以为莫己若者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子之难穷

5、古今异义

1)百川灌河 古:   今:

2)至于北海古: 今:

3)于是焉 古: 今:

6、词类活用

1)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2)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者:

3)顺流而东行:

7.通假字。

1)不辩牛马: 2)泾流之大:

8.一词多义

河伯始旋其面目 始吾弗信

不见水端 见笑于大方之家

闻道百 少仲尼之闻

东面而视 伯始旋其面目

望洋向若而叹 以为莫己若者

少少有大志 少仲尼之闻

9、解释下列虚词

1)之 泾流之大(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吾非至于子之门(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野语有之曰( / 我之谓也( /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2)而 顺流而东行 东面而视 望洋向若而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10、翻译下列句子

①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②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③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⑤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阅览排行: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