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重阳》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原文】重阳
作者:高适
节物惊心两鬓华,东篱空绕未开花。百年将半仕三已,
五亩就荒天一涯。岂有白衣来剥啄,一从乌帽自欹斜。
真成独坐空搔首,门柳萧萧噪暮鸦。

1.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心绪?请简要分析。(6分)
2.这首诗在表达技巧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并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本诗表达了诗人年老鬓白、光阴荏苒的哀叹之感,艰难不遇、仕途不通的怨愤之情,鹭潞远、身处窘境的抑郁不、平之绪垂!勇围遵堕的垫螯至于之绪,无人来访、门庭冷落的悲凉之慨。(言之成理即可)
2. ①用典。 东篱一化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的典故,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深化了诗歌主题。
②借景抒情。借菊花未开,表达心情的寥落,借暮鸦的鸣噪,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忧闷,抒发
诗人的悲戚之绪。
③对比 将诗人门前的冷清与达官显宦身边的热闹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处境的窘困。(言之成理即可)

翻译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节物惊心两鬓华,东篱空绕未开花。
百年将半仕三已,五亩就荒天一涯。
岂有白衣来剥啄,一从乌帽自欹斜。
真成独坐空搔首,门柳萧萧噪暮鸦。

注释
①华:白发。

②已:停止。

③就:接近,将要。

④剥啄:形容轻轻敲门的声音。

⑤乌帽:即乌纱
帽,明代帝王贵臣多戴乌纱帽。欹:倾斜。

【作品鉴赏】
《重阳》表达了诗人年老鬓白、光阴荏苒的哀叹之感,艰难不遇、仕途不通的怨愤之情

《重阳》表达了诗人年老鬓白、光阴荏苒的哀叹之感,艰难不遇、仕途不通的怨愤之情,鹭潞远、身处窘境的抑郁不、平之绪—垂!勇围遵堕的垫螯至于之绪,无人来访、门庭冷落的悲凉之慨。用典。 “东篱一化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的典故,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深化了诗歌主题。借景抒情。借菊花未开,表达心情的寥落,借暮鸦的鸣噪,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忧闷,抒发诗人的悲戚之绪。对比 将诗人门前的冷清与达官显宦身边的热闹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处境的窘困。

作者简介

高适
高适高适(约704年-约765年),字达夫、仲武,汉族,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
阅览排行: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