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田家》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原文】田家
作者:陈师道

鸡鸣人当行,犬鸣人当归。
秋来公事急,出处不待时。
昨夜三尺雨,灶下已生泥。
人言田家乐,尔苦人得知!

 

1、这首诗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答:全诗无一冷僻字,接近口语,真朴自然,通俗易懂。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答:此诗表达了以农民劳苦生活的同情。以当役人早出晚归及家中情形之狼籍来表现农民所遭受的苦难。首联写农人早出晚归,颔联写农人之忙在于公家的差役,正值秋收季节,农人却无暇顾及农事。颈联写秋日霏霏细雨不恤人间苦况,农人屋漏墙敝,也暗示已多日无炊火之举。尾联设问作结,人们哪里得知农民的劳苦倦怠啊!(意对即可)
3.本诗丛哪些方面来表现田家之苦?请简要概括。(4分)
4.有人说,诗歌一二句句拙而意工。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明理由。(4分) 
试题答案:
3.起甲.歇晚,艰辛劳累;(1分)徭役繁多无常,疲于奔命;(1分)屋漏房破,炊断食绝,生活贫苦。(2分)
4.同意。(1分)一二句句式相同,且每句中有三字完全相同,看似雷同重复,因而句拙;(1分)但句中选取农村中常见的鸡鸣狗吠,不仅给人以亲近感,而且来点明农民的作息时间,暗示农民的劳苦与疲惫,十分巧妙,因而意工。(2分)(如不同意能结合诗句言之成理也可)

1.诗歌从哪些方面表现田家之苦?请简要分析。(6分)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6分)从劳作、纳赋、生活三方面表现田家之苦:早出晚归的繁重劳动之苦,负担沉重的赋税之苦,骤雨夜至、灶下生泥的生活之苦。(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5分)表达了诗人对农民悲苦辛酸生活的深切同情。(2分,意思对即可)作者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通过平实叙述、具体描绘、结句议论来表达的。(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翻译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清晨鸡叫时农人应当出门劳作,傍晚狗叫时农人应当回家休息。
可是秋天一到,公家的差役催得急,农人鸡未报晓早已出门,天黑狗吠仍未归家。
昨天晚上下了场大雨,农家屋漏墙敝,锅灶下全是漏雨造成的泥泞。
人们都说田园生活多乐趣,农家的辛劳困苦外人哪里知晓呢!

 

【作品鉴赏】
《田家》通过抒写田家的困苦,情况极为悲惨,表现了诗人对统治阶级的不满以及对广大农民的同情

此诗咏叹田家苦。前四句言农民作息无时。首二句说早出晚归是人之常情。三四句言农民无法过上正常人的生活,鸡未报晓,早已出门,天黑狗吠,仍未归家,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公事急”。所谓“公事”,即官府的差役。农民为应付差役,起居失常,见出差役的繁重、农民的辛苦。五六句写农家生活的贫困,大雨屋漏,灶下生泥,境况极为悲惨,这是农家苦的另一方面。而这又正是由于“公事急”、农民无法自顾的后果,这就暗示了农家苦的根源。结尾两句申言农家没有“乐”,只有深深的“苦”。两句也暗含对统治者不知农民疾苦,而妄言“田家乐”的不满。
这首诗明白如话,感情真挚,风格质朴苍劲,富于回味。

 

作者简介

陈师道
陈师道陈师道(1053~1102)北宋官员、诗人。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元祐初苏轼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太学博士、颖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为苏门六君...
阅览排行: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