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1)颈联两句,以时间的推移来分叙二景,是哪两景?请简析。(3分)
(2)前四句回应往日之游而写今日之游,下笔处处生情,作者是如何表现人有意、物有情的?(4分)
(3)诗歌颔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结合诗句加以分析。(2分)
(4)张上若《杜诗镜诠》中评价画线的两句诗说:润字从薄字看出,喧字从迟字看出。你是否同意这种评价?为什么?(4分)
(5)全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6)从全诗看,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哪些?试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①晨景、晚景。(1分)②清早薄如轻纱的晨曦,滋润着大地,原野像浸透了酥油;傍晚滞留大地的余晖,迟迟不退,沙地闪闪发光。(2分)(这两句表明时间推移,诗人从早到暮在此,可见流连之久。又从侧面说明景色之美。润字从薄字看出,暄字从迟字看出,写景极细)
(2)①人有意:寺和桥都是曾游之地,忆怜点出诗人对再游之地的爱怜之情,将寺桥两字提到句首,突出了游览之地,加深了情感。(2分)②物有情:颔联运用拟人手法。自从上次游览了之后,美好的江山也好像在那儿忆着我,等待我的再游;花也绽放笑脸,柳也扭柔腰,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欢迎我再次登临。仿佛江山花柳都在等待着作者,奉献自己的美。(2分)
(3)(2分)如有待,江山好像有所等待,自无私,花柳本来就没有私心,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赞赏热爱之情。
(4)(4分)同意。薄如轻纱的晨曦,滋润着大地,一个薄字,写出了晨雾像酥油一样滚滚着大地;日迟,才会有沙地的闪闪发光,暖气四散。
5.运用了拟人手法(1分),作者将寺、桥、花、柳拟人化,用忆怜待无私描写山寺之景,山寺仿佛忆起我以前的游览,溪桥对我的再渡感到高兴,花绽开笑脸,柳舞动腰肢,无私地奉献自己的一切,江山有情,好像在等待着我再度登临,(2分)生动形象,别具情味,表达作者再次游览此地的喜悦之情。(2分)
运用了反衬(乐景写哀情)的手法,(1分)寺桥有情,花柳无私,原野浸润,沙地暄暖,作者以此美景来衬托自己的客愁,以喜写悲,益增其哀。(2分)
(两种手法任选其一即可)
6.①作者通过描写寺桥有情,花柳无私,原野浸润,沙地暄暖等,表现了景色的美好,从而表达了自己再度游览时的喜悦之情。(2分)
②在美好的景色中游览,暂将客愁忘却,表达了作者希望摆脱愁绪(或强作豁达)的情感。(2分)
③作者流落西南,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作者满腔愁愤,难以排遣,只好寄情山水,表达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2分)
二:
1.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5分)
2.从全诗看,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①照应标题。(2分)曾游和再渡表明作者之前游历过此地,照应了标题中的后游。(1分)②引起下文景物描写。(1分)通过介绍重游之地,引出对下文江山花柳润野烟光暄沙日色等的描写。(1分)
2.①作者通过描写寺桥有情、花柳无私、原野浸润,沙地暄暖等景象,表现了景色的美好,从而表达了自己再度游览时的喜悦之情。(2分)②在美好的景色中游览,暂将客愁忘却,表达了作者希望摆脱愁绪(或强作豁达)的情感。(2分)③作者流落西南,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作者满腔愁愤,难以排遣,只好寄情山水,表达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2分)
三:
(1)这首诗是杜甫战乱时第二次游修觉寺所作,诗中是如何体现后游的? (3分)
(2)再游修觉寺让诗人客愁全消,但也有人认为诗人的愁并未消减,反而更加浓重。你的看法如何?请结合后两联分析。 (4分)
(3)诗歌颔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结合诗句加以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前两联紧扣后游来写。第一联曾游处点出曾经游过此地,再渡时说明是第二次来此游览;第二联则写出江山仍像以前一样等待着我,花柳也仍然无私地向我展现美丽,以点明后游。(答出第一联的两点2分,答出第二联内容1分,只写出词语而没有分析扣1分)
(2)答客愁全消客愁更浓均可。
示例:①我认为诗人的客愁全消。(1分)薄如轻纱的烟光滋润着大地,滞留大地的余晖迟迟未退,沙地闪闪发光。(1分)看到如此美好的景色,诗人流连忘返,(1分)这里让客居他乡的愁闷完全消减了,还要去哪儿呢?(1分)
②我认为诗人的客愁不仅没有消退,反而更加浓重了。(1分)薄如轻纱的烟光滋润着大地,滞留大地的余晖迟迟未退,沙地闪闪发光。(1分)而面对如此美景,我这客居他乡的垂暮之人倍感慰藉,愁苦暂时全消,(1分)可是中原未定,民生多艰,我除了栖身于这烟光日色之中还能去哪里呢?所以消愁只不过是以喜写悲,因景美而其愁更浓。(1分)
(3)运用了拟人手法(1分),作者将江山、花柳拟人化,用待无私描写山寺之景,江山有情,好像在等待着我再度登临,花绽开笑脸,柳舞动腰肢,无私地奉献自己的一切(2分),表达了诗人对此地景色的赞赏热爱之情。(2分)
【译文及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