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书设计
|
文学作品阅读的探究
学法:问题学习法
入题干明探究
入文体知导向
策略:题干还原法 入文本寻信息
入信息析内蕴
出表述成答案
|
课堂反馈
|
阅读2011年湖南卷《想飞》并完成第18题:联系上下文,简析作者为什么说是人没有不想飞的,并结合现实,谈谈想飞的积极意义。(8分)
|
作业
|
做2011年北京卷《祁连雪》19.文中说观山如读史,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说说从观山如读史中获得的启示。(不少于200字)(10分)
|
教学反思
|
一、课前预习
布置学生阅读《歌德之勺》(2008年山东卷)、《孕妇和牛》(2009年宁夏卷)、《寒冷的高纬度》(2010年天津卷)、《塔上的树》(2011年天津卷)、《想飞》(2011年湖南卷)。
二、导入
1、了解学生在二轮复习中对于文学类文本的探究题存在的解题困惑。
2、研读《2012考试说明(天津卷)》关于探究这一考点的具体要求:不同角度、写作意图、个性化。
三、展开
1、针对考纲要求,回顾近四年高考关于探究的命题题型,总结探究题的特征。
(1)结合性:基于文学阅读某一考点进行探究
(2)非指向性:需要考生阐述个人看法。
(3)契合性:契合文本。
2、以《孕妇和牛》为例,分析题干还原法的解题策略:
(1)入题干明探究
(2)入文体知导向
(3)入文本寻信息
(4)入信息析内蕴
(5)出表述成答案
四、重难点突破
以山东卷《歌德之勺》、天津卷《塔上的树》、湖南卷《想飞》的探究题为例,训练学生掌握方法。
五、小结
1、总结做题策略及方法。
2、学生交流:做探究题的注意事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