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符离吊颍川侯傅公》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跃马千山外,呼鹰百战场。
平芜何莽苍,云气忽飞扬。
寂寂通侯里,沉沉大泽乡。
颖川汤沐尽,空羡颗颐王。

试题
(1)简析诗歌前两联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2)赏析颈联中寂寂沉沉二词的巧妙之处。

【参考答案】
(1)首联写人,生动地勾勒出傅公在家乡狞猎时的雄姿与气概。颔联写草原广袤苍绿,鹰隼振翅竟使云气飞扬。此联表面写景,实则暗写傅公劲健勇猛、挟带雄风之状,蕴含了诗人对傅公的敬仰与赞赏之情。
(2)寂寂为寂寥、冷清之意,这里形容傅公旧里寂寂无闻,冷冷清清。沉沉为茂盛之意,这里形容陈胜乡里仍兴盛不衰,诗人运用叠词将傅公与陈胜死后衰荣的迥然不同相对比,更衬托出傅公命运之悲,抒发了作者的悲慨之情。
  
【解析】首联写人,生动地勾勒出傅公在家乡狩猎时的雄姿与气概。颔联写景,极有气势。这两联也蕴含了诗人对傅公的敬仰与赞赏之情。颈联转为静态描写,诗的情调由昂扬变为低沉。通侯里系达官贵人门庭显赫之所,本该热闹非凡,但此时傅公旧里却寂寂无闻,冷冷清清。诗人又将陈胜乡里仍兴盛不衰与通侯里的孤寂相对照,令人思之凄然。尾联反衬出傅公命运之悲,而诗人对明太祖诛杀功臣的愤慨,亦暗含诗中。全诗的感情基调以悲慨为主。

 

翻译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跃马千山外,呼鹰百战场。
平芜何莽苍,云气忽飞扬。
寂寂通侯里,沉沉大泽乡。
颖川汤沐尽,空羡颗颐王。
 

【作品鉴赏】
《符离吊颍川侯傅》通过描写傅公在家乡狩猎时的雄姿与气概及傅公死后命运之可悲,表达出诗人对明太祖杀功臣的义愤之情
开篇即采用对仗句式:“跃马千山外,呼鹰百战场。”精炼有力,音韵铿锵,生动地勾勒出傅公在家乡狩猎时的雄姿与气概。“跃马”、“呼鹰”是强烈的动作,勃发出豪健之气;而置身于“千山外”、“百战场”(作者自注:“古百战道在宿境”)的高峻辽阔的环境中,更衬托出傅公形象英武,器宇轩昂。则写景:“平芜何莽苍,云气忽飞扬。”“莽苍”是形容草野之色,并有开阔之感。于广袤苍绿的草野上,傅公认骏马驰骋;而天空中云气突然飞扬开来,则是傅公“呼鹰”里凌霄展翅时的景象,极有气势。“云气忽飞扬”不禁使人想起汉高祖刘邦《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名句。鹰振翅使云气飞扬,又暗写起劲健勇猛、挟带雄风之状。这一联系承接首联而来,表面是写景,实际仍是写人。这两联野蕴含着诗人对傅公的敬仰与赞赏之情。“寂寂通侯里,沉沉大泽乡”,从前两联的动态描述转为静态描写,诗的情调由昂扬变为低沉。“通侯里”喻傅公生前居处,用陆龟蒙《幽居赋》“秦伯勾吴,通侯旧里”之语。“通侯”原是秦汉最高一级爵位,“言其功德通于王室野”(应勋语)。“通侯里”系达官贵人门庭显赫之所,本该热闹非凡,但此时傅公旧里却“寂寂”无闻,冷冷清清,令人思之凄然。诗人又将“寂寂通侯里”于“沉沉大泽乡”相对照。大泽乡野在宿州,秦末陈胜、吴广起事于此。沉沉,茂盛貌,这里是形容陈胜乡里仍兴盛不衰。那么,“通侯里”为何“寂寂”、“大泽乡”又为何“沉沉”呢?揭出答案:“颍川汤沐尽,空羡颗颐王。”“颍川”即颍川侯;“汤沐”即“汤沐邑”。借指封地。《礼.王制》:“方伯为朝天子,皆有汤沐之邑。”原指以一邑的赋税供方伯、诸侯洗沐之用。如今,傅公子孙已沦为平民百姓,得不到祖上的任何馀荫,只能空羡陈胜的身后哀荣。“颗颐王”指张楚王陈胜。《史记.陈涉世家》:“客曰:‘颗颐,涉之为王沉沉者。’”颗颐的原意是招呼伙伴的叫声。作者自注尾句云:“汉高祖为置守冢。” “守啄”,守墓者,汉高帝为陈胜置守冢三十户,可见陈胜死后之“待遇”不低。陈胜并非汉高祖手下之臣,仅因其灭秦大业中有一定贡献,汉高祖旧没有忘记他。傅公则是明太祖之功臣,其食报却不如陈胜,这就更反衬出傅公死后命运之可悲,而诗人对明太祖杀功臣的义愤,亦暗寓诗中了。

作者简介

王士祯
王士祯王士祯(1634年-1711年),原名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谥文简。山东新城(今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清顺治十四年(1657)进士,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官至刑部尚书,颇有政声。清初杰出诗人、文...
阅览排行: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