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渔父乐》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原文】渔父乐
作者:徐积
水曲山隈四五家。夕阳烟火隔芦花。渔唱歇,醉眠斜。纶竿蓑笠是生涯。

(1)这首词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渔者形象?请简要概括。(2分)
(2)作者是如何借夕阳烟火隔芦花之景来抒情的?请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2分)塑造了一个洒脱自在的渔者形象。(意思对即可。)
(2)(4分)借写夕阳西下,炊烟袅袅,芦花掩映村落这一清幽美景,表现出小渔村的安谧静美,表达作者对小渔村的喜爱,巧妙地将作者对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融于景中。(意思对即可。)
 



 

翻译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水曲山隈四五家。夕阳烟火隔芦花。渔唱歇,醉眠斜。纶竿蓑笠是生涯。

注释

山隈:山的弯曲处。

【作品赏析】

《渔父乐》表现出小渔村的安谧静美,表达徐积对小渔村的喜爱,巧妙地将作者对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融于景中。

在溪水弯弯的山坳里有四五户人家,这里远离尘嚣,与世隔绝,生活宁静恬淡。夕阳西下,光线微弱,山村转暗,映衬之下,白色的袅袅炊烟更为醒目。村落隔在一片白茫茫芦花之后,掩映在夕阳残照的迷茫淡淡烟雾之中,既显得山村那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生活的安定祥和,又给人以桃花源似的神秘幽静。

山村隔于一片白色芦花之外,更突显水曲山隈处的荒僻,自然状态的气息更为浓重。这和秋天、暮色的格调是一致的。如果“四五家”不是“隔芦花”,而是由绚丽的山花和茂密的稻菽围绕,氛围则大不相同了。

作者简介

徐积
徐积徐积(1028-1103)北宋聋人教官。字仲车,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因晚年居楚州南门外,故自号南郭翁。生于宋仁宗天圣六年,卒于徽宗崇宁二年,年七十六岁。三岁父殁,因父名石,终身不用石器,行遇石,避而勿践。事母至孝,母亡,庐墓三年,哭不...
阅览排行: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