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五年级 > 期末考试

2021年北京小学走读部五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测试试题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10 20 20 20 30 100
得 分
一、 写一写(分值:10分)
名句积累。
( 1 )家家乞巧望秋月,________。
( 2 )________,家祭无忘告乃翁。
( 3 )________,________?暖风熏得游人醉,________。
( 4 )我劝天公重抖擞,________。
( 5 )________,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________。
( 6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________。
( 7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________,________。
( 8 )居高声自远,________。
( 9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________,而________的人。
( 10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________。
二、 填空题(分值:20分)
选词填空。

抢救 拯救 挽救 救助

( 1 )老爷爷得了重病,医生们正在全力________。
( 2 )语文老师每月拿出一百元钱,________一名失学儿童。
( 3 )老麻雀不顾自己的危险,一心只想________自己的幼儿。
( 4 )海力布为了________乡亲们的生命,最后牺牲了自己。
选词填空。

姿态 姿势

( 1 )兰花的________非常优雅、迷人。
( 2 )他摆出这个________是想告诉大家,他不同意这样做。

写出下列加下划线的词的近义词。

尔后,岸英又返回指挥部取作战图。______

根据课文《 圆明园的毁灭 》内容填空。

从课文第2,3自然段可以看出,圆明园是______,______。从课文第4自然段可以看出,圆明园又是______。

三、 连线题(分值:10分)
将题目、诗句与诗人的情感活动用线段连起来。

《山居秋暝》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夜不能寐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流连忘返

《长相思》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愁绪满怀

四、 诗歌鉴赏(分值:10分)
[查看原题]阅读诗歌,完成练习。

《已亥杂诗》

作者: 代诗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 )将诗歌补充完整。
( 2 )解释下来词语的意思。

生气:________。 恃:________。 抖擞:________。

( 3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希望上天能重用有用的人。
B: 诗人希望统治者能打破常规,重用人才。
( 4 )写出诗中的成语:________ 、________。
( 5 )第三、四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
( 6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万马齐喑究可哀”深刻地表现了龚自珍对清朝初期死气沉沉的社会局面的不满。

②全诗表达了作者心中对国家未来命途的关切和希望当政者能够广纳人才的渴望。

五、 现代文阅读(分值:20分)
[查看原题]

读课文 《变色龙》选段回答

“不过也说不定就是将军家的狗……”巡警把他的想法说出来,“它的脸上又没写着……前几天我在将军家院子里看见过这样的一条狗。”
“没错儿,将军家的!”人群里有人说。
“哦!…… 叶尔德林老弟,给我穿上大衣吧……好像起风了,挺冷……你把这条狗带到将军家里去;问问清楚。就说这狗是我找着,派人送上的。告诉他们别再把狗放在街上来 了。说不定这是条名贵的狗;可要是每个猪崽子都拿烟卷戳到它的鼻子上去,那它早就毁了。狗是 娇贵的动物……你这混蛋,把手放下来 !不用把你那蠢手指头伸出来!怪你自己不好!……”

( 1 )上文所描写的主要人物是(  )

A: 席加洛夫
B: 叶尔德林
C: 奥楚蔑洛夫
D: 赫留金
( 2 )《变色龙》借一种动物为题而实写人,这种写法是(  )

A: 借喻
B: 借代
C: 双关
D: 暗喻
( 3 )作者塑造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典型的社会意义是(  )

A: 揭露走狗奴才的丑恶灵魂。
B: 抨击腐败无能的沙皇统治。
C: 说明变色龙善于根据环境情况迅速变色以求得自身隐蔽的特征。
D: 揭露沙皇统治的黑暗,影射沙皇专制的虚伪和专横。
六、 写作题(分值:30分)
[查看原题]作文

当你读到一个比较长的好故事,想把这个故事简要地介绍给别人,就需要缩写故事内容,让它变得短一些、简单一些。请缩写《牛郎织女》一的故事,注意缩写后的故事要完整,情节要连贯,语句要通顺。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原来你在梦里带不走的回忆”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