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四年级 > 期末考试

2021年上海市民办展飞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测试试题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10 20 20 20 30 100
得 分
一、 写一写(分值:10分)

抄写诗句。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______​

二、 填空题(分值:20分)

选择合适的字组词。

坚 艰

______毅

写出下面画线词语的反义词。
( 1 )这个时候,饮马溪边,你骑在马上,可以俯视阳光透射到的清澈的水底。________
( 2 )扁鼻子军官对雨来说,他最喜欢小孩,希望雨来告诉他李大叔的下落。雨来望着他虚伪的面孔,坚定地摇摇头。________
( 3 )据老师说,他各方面都很好,只不过有点儿拘束。然而,他迅速熟悉起来,开始交朋友。________
( 4 )巨人最终遵从自己的内心,拆掉了围墙。花园里因为有了孩子们, 又变得花繁叶茂 , 回到了温暖的春天。________
( 5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 , 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________
按课文内容填空。
( 1 )乡村,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你看,小路上,“儿童急走追黃蝶,________”;溪头边,“________ ,溪头卧剥莲蓬”;乡间田野中,“梅子金黄杏子肥,________”。
( 2 )诗歌,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朱光潜曾这样评价诗:“诗和音乐一样,________。”诗歌还寄托着诗人强烈的情感,杜甫借“桃花一簇开无主,________”来抒发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的喜悦心情;罗隐借 “________,为谁辛苦为谁甜? ”来赞美如蜜蜂般辛勤的劳动者。
( 3 )名言警句,时刻提醒激励着我们。《老子》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只有勇于战胜自己,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老师在教室里贴了这样一句名言:“________,________。”时刻提醒同学们读书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天天都要学习,一天不读书就会丢掉十天读书的收获。
选择词语填空

连续 陆续 继续

①早晨,同学们______地走进校园。

珍贵 宝贵

②老师把这一条意见当作最______的礼物。

三、 连线题(分值:10分)
词语搭配。

A B

维持 家电 热烈 反对

维护 秩序 强烈 鼓掌

维修 和平 壮烈 牺牲

四、 诗歌鉴赏(分值:10分)
[查看原题]读读诗句,理解词语和句子。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 1 )解释下列词语

篱落:________

蛱蝶:________

惟有:________

( 2 )说说读了这两句诗,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五、 现代文阅读(分值:20分)
[查看原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游古漪园

和煦的暖风把我们送到美丽的南翔古漪园。

一进古漪园大门,迎面就出现一堵巨大的浮雕墙。你看,假山流水,柳荫竹林,亭台楼阁,一对栩栩如生的白鹤正在南飞。啊,多美的艺术作品!老师告诉我们,这堵墙叫照壁,上面雕的是明清时期古漪园的全景。

转过照壁,沿着石铺的小径向前走,我们来到了横跨戏鹅池的九曲石桥。那栏杆,那柱子,都十分别致。站在九曲石桥上,我们看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湖水碧波荡漾,岸边苍松翠竹,重叠的假山,盛开的鲜花,多么秀丽啊!

走过九曲石桥,登上竹枝山,我们便看到一个很有特色的亭子。亭前屋檐下,有一块黑色匾额,上面是三个苍劲有力的烫金大字“缺角亭”。这个亭子是四方的,亭顶三个檐角的尖端都有一只紧握的大拳头,只有东北角缺了一只拳头。

从缺角亭下山,我们就来到了半浮在戏鹅池上的浮筠阁。在这儿,我看到了对面那艘古色古香的石舫,秀美的白鹤亭。湖岸垂柳正在暴芽,桃花含苞欲放,春意正浓!

绕了一个大圈子,我们又回到了照壁前。啊,古漪园不愧为江南园林的明珠!

( 1 )根据词义找出文中的词语。

①形容富于古雅的色彩或情调。________

②形容字写得老练而雄健有力。________

③形象逼真,像活的一样。________

( 2 )写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照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文章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波浪线画出来。
( 4 )说说“缺角亭”的名字是怎样来的。
( 5 )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六、 写作题(分值:30分)
[查看原题]题目:

习作要求: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如:妈妈真辛苦,秋天的景色真迷人,小狗真可爱,这件事真感人,这次活动真有意思……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②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情感要真挚。③书写工整,标点符号使用正确,不少于350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你知我爱”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