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四年级 > 期末考试

2021年枣庄市峨眉镇姚庄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测试试题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10 20 20 20 30 100
得 分
一、 写一写(分值:10分)

填一填。

①机不可失,______。
②人往高处走,______。
③三百六十行,______。
二、 填空题(分值:20分)
选词填空。

维护 维持

①作为消费者,我们应该用法律______自己的合法权益。

②为了______这个家,妈妈简直操碎了心。

严肃 严格

③老师在学习上对我们要求很______。

④他的表情很______,好像发生了什么事情。

教诲 教育

⑤成年以后,我对母亲的______有了深刻的体会。

⑥他年幼无知,长辈们应对他进行说服______。

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冲:chōng______ chòng______

重:chónɡ______ zhònɡ______

给:ɡěi______ jí______

假:jiǎ______ jià______

用“盛”字组成恰当的词语填空。

①我们的国家正在走向繁荣______

②在那寒冷的严冬,原本树木______的山岗披上了厚厚的积雪。

③虽然上了年纪,这位老爷爷的精力很______。

给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使______ A.jí B.jì

______ A.yèng B.yìng

______ A.qiào B.ké

三、 连线题(分值:10分)
将下列诗人与雅称连起来。

诗仙 李贺

诗圣 李白

诗杰 杜甫

诗佛 王勃

诗鬼 王维

四、 诗歌鉴赏(分值:10分)
[查看原题]课内阅读。

在天晴了的时候,

该到小径中去走走:

给雨润过的泥路,

一定是凉爽又温柔;

炫耀着新绿的小草,

一下子洗净了尘垢;

不再胆怯的小白菊,

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

试试寒,试试暖,

然后一瓣瓣地绽透;

抖去水珠的凤蝶儿

在木叶间自在闲游,

把它的饰彩的智慧书页,

曝着阳光一开一收。



( 1 )天晴了的时候,作者都在小径上看到了哪些变化?
( 2 )诗人是怎样描写小白菊和凤蝶儿的?
( 3 )在诗人的笔下,小白菊和凤蝶儿变得鲜活而富有生命。请你也试着写几句你所看到的美丽景色。
五、 现代文阅读(分值:20分)
[查看原题]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杨靖宇誓死不降

1938年冬,日寇实施惨无人道的归屯并户政策,并勾结日本武装屯田移民,加强对南满抗日根据地的摧残,抗日联军的处境更加艰难。杨靖宇率第一路军一部一千四百多人,进入长白山密林中。次年,在蒙江县境与敌人战斗中受重大损失,队伍剩四百多人。

1940年1月,为解决部队给养问题,杨靖宇命部队主力北上,自己带领一支小部队东进。到了最后,他身边仅有7名战士,4名负伤,在零下40度严寒中,没有一粒粮食,仅仅依靠树皮棉絮和雪水充饥,但是他与600人的日伪军顽强作战,誓死不降。伪排长赵廷喜劝降他:“我看你还是投降吧,如今满洲国对投降的人不杀头的。”杨靖宇平静地回答:“我是中国人,不能做这样的事情。如果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咱们中国就完了。”

由于叛徒出卖,杨靖宇被敌人包围,在山林中与敌人激战数日,受伤多处,后被敌人包围,在只剩下他一个人的情况下,仍毫不畏惧,顽强抗击,击敌死伤20余人,壮烈殉国。杨靖宇牺牲后,敌人残忍地剖开了他的腹部,惊骇地发现他胃肠里尽是未能消化的枯草、树皮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日寇无不震惊。

他用鲜血浇灌着和平之花,用生命捍卫了人类的正义。

( 1 )“惨无人道”的意思是________。它的近义词有________、________等。
( 2 )画线的句子写出了杨靖宇面临的困难主要有: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在这种情况下,杨靖宇依然誓死不降,表现了他________的精神。
( 3 )读一读伪排长赵廷喜和杨靖宇的对话,想一想,杨靖宇的行为和下面哪句诗表现的一样?( )
A: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 人无信不立。
C: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 4 )想一想,当敌人看到杨靖宇的胃肠里的枯草、树皮和柳絮的时候,会想什么?
( 5 )在东北抗日联军中,有很多坚贞不屈的革命将士。除了本文中写到的杨靖宇之外,你还知道谁?请你写出两个人名来吧!
六、 写作题(分值:30分)
[查看原题]习作。

高傲的白鹅,性格古怪的猫,慈爱、尽职的母鸡……在作者笔下,一个个小动物栩栩如生。你一定也想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吧,那么请选择一种你喜欢的小动物来写写,可以从多角度入手。题目自拟,不少于350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遗失的温暖”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