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10 | 20 | 2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查看原题] 古诗积累。 “诗以言志”,我发现不同的诗歌中表现了不同的精神品格。如《芙蓉楼送辛渐》 中,“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王昌龄高洁的品格;《塞下曲》中,“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将士们斗志昂扬、报效国家的精神品格;《墨梅》中,借梅花“______,______”表现了诗人清高的品格。 |
1、[查看原题] 照样子,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 例:(袅袅)的炊烟 ______的恐龙 ______的芦花鞋 ______的风景画 ______的双龙洞 | ||||||||||||||||
2、[查看原题] 给画线的字注音。 有限______ 欲望______ 糟蹋______ 茁壮______ | ||||||||||||||||
3、[查看原题] 根据意思写出《记金华的双龙洞》生词。 ①山势险峻,草木茂盛的样子。______ ②颜色各不相同。______ | ||||||||||||||||
4、[查看原题] 读拼音,写词语。
|
1、[查看原题] 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照样子连线。 A B 砍光 原理 异想天开的 飞机 除尽 灌木 机毁人亡的 地方 增强 杂草 轻而易举地 命令 捕食 肥力 动物栖息的 惨祸 研究 害虫 性能优良的 超过 |
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宋朝有个读书人叫陈正之,他看书看得很快,但总是囫囵(hú lún)吞枣。他读过的书一本又一本,花(费 废)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可是没留下什么印象。这使他很苦(恼 脑),疑心自己是不是记忆力不好。
有一次,他(向 像)著名学者朱熹请教。朱熹询问他的读书的过程后,给了他一番忠告,说:“以后不要只图快,哪怕一句话,也要重复多遍,总比一味往前赶效果好。读书一定要用脑想,用心记。”
听了朱熹的忠告,陈正之这才明白,他读过的书所以记不住,不是因为记忆力不好,而是读书的目的不明确,方法不对头。他把读书多当成了目的,忽视了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这样草草了事般读书,不但不能消化书的内容,而且不能重点地进行记忆,因此读的效果很差。
陈正之接受了朱熹的忠告,他每读一段书,就想想这段书讲了什么,有几个要求,并留心把重点内容记住。经过日积月累,他终于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
( 1 )请根据意思找出文中相应的成语。①比喻学习时生吞活剥,对所学的东西并不理解。________
②形容不断积累。________
③形容马马虎虎将事情办完。 ________
( 2 )读了本文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3 )给本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________。( 4 )花(费 废)________苦(恼 脑)________
他(向 像)________ 著名学者朱熹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