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六年级 > 期末考试

2024年会昌县筠门岭镇中心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测试试题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10 20 20 20 30 100
得 分
一、 单选题(分值:10分)
对下面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有人说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得好,可以帮助我们拓宽视野,获取有用的知识;可以方便信息的快速传递,成为与他人沟通的良好途径。


A: “有人说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这句话把网络比喻成双刃剑,意思是说网络有好处,也有坏处。
B: 对于人类社会而言,网络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C: 网络可以帮助我们拓宽视野,获取有用的知识。
D: 网络可以方便信息的快速传递,成为与他人沟通的良好途径。
《泊船瓜洲》这首诗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A: 思念家乡
B: 热爱春天
C: 珍惜时光
[易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着喉管(zā) 收(liǎn)
B: 追(diào) 面(páng)
C: 困(nan) 勉(qiǎng)
D: 空空落(là) 赤裸(luǒ)
《迢迢牵牛星》选自( )
A: 《古诗十九首》
B: 《汉乐府》
C: 《韩君平诗集》
下面离农历三月二十最近的一个传统节日是( )。
A: 中秋节
B: 端午节
C: 元宵节
D: 清明节
二、 填空题(分值:20分)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练习。
( 1 )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我们读过他的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等。
( 2 )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就是紧紧抓住人物的________描写,充分体现了一个小孩满腹期待到满腹委屈的心理变化过程,让人忍俊不禁,又让人黯然叹息。
( 3 )课文最有一段与开头的关系是________。
( 4 )读了课文后,你觉得文中的母亲是这样的一个人:________。

修辞手法我会填。

①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忽然变得像薄纱那么透明。 ______

②许多美丽的色彩画片,跟挂在商店橱窗里的一个样,在向她眨眼睛。______

③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______

看拼音,写汉字。

chóng shān jùn lǐng

ān rán wú yàng

bù jú jūn yún

diǎn zhuì

qí pā

piān pì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sāo rǎo

qīn shì

dì zhèn

jiàn zhù

tè zhēng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读 《灯光》,按课文内容填空。

整个团指挥所的人都______地钻出了地堡,望着______的围墙。突然,黑暗里出现一星火光,一闪,又一闪。这火光虽然______,对于寻找突破口的部队来说已经够亮了。战士们靠着这微弱的火光冲进了围墙,响起了一片喊杀声。

  后来才知道,在这______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______,______,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

三、 诗歌鉴赏(分值:20分)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_______,立根原在_______。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______________。

( 1 )补全古诗。
( 2 )诗的第一句中,“________”字特别传神,写出了竹子________的性格。诗的第三句中,“千”和“万”写出了竹子面对的考验________。
(
诗词阅读《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回答问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 1 )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
( 2 )上片“眼波横”“眉峰聚”的比喻有什么新巧、动人之处?“眉眼盈盈处”的丰富含意是什么?
( 3 )下片四句用了三个“春”字,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意?
四、 现代文阅读(分值:20分)
[查看原题]

阅读鲁迅的《野草》题辞,完成练习。

《野草》题辞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①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②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 1 )怎样理解文章的第一段?(不超过60字)

( 2 )文中有两处写“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意思有何不同?

①处的意思是:________

②处的意思是(不超过30字):________

( 3 )对于本文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三项是:( )

A: 这篇文章充满了对于死亡的沉重的思考,其中一个满怀悲壮,坦然欣慰面对死亡的形象孤独地站在读者面前。
B: 这篇文章具有象征意义,野草代表着作者的行动、作者的作品,而土地则代表着中国黑暗的社会,地火则代表着革命。
C: 这篇文章充满了矛盾和仿徨,表现出作者痛恨黑暗,却又不知怎样去扫除黑暗的困惑。
D: 本文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把作者渴望革命,希望烧掉一切黑暗腐朽的东西的感情表达得十分强烈,但是他也为自己的野草而担心。
E: 文章饱含着对野草的歌颂,它们终将成为烧毁黑暗的熊熊烈火,作者期待着自己的野草快快燃烧。
F: 本文渲染了一个沉寂,凄凉、悲哀的背景,鲜明地展示了一个为民族前途而深深忧患着的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而不惜牺牲自身的民族之魂。
[查看原题]快乐阅读。

特殊的点名

李诗令

①下课的铃声骤然响起,马教授心头一震,随即用发颤的声音说道:“同学们,下课了!”

②然而,同学们瞪着大大的眼睛,谁也没有动。四年前,他们怀着无限的憧憬踏进校园,转眼就毕业了。明天,他们将奔向各自的岗位,面对讲台上这严父慈母般的老人,这才华横溢、著作等身而又平易近人的老专家,这位把毕生精力都献给教育事业的老教授,他们是多么想将时光留住片刻,和老教授多待一刻啊!帐然之中,他们每个人还意识到,只要这个班集体一解散,就意味着他们这一生再也难以相聚了。

③马教授望着自己的学生们,喉结动了动,他很想再次宣布“同学们,下课了”,但嘴巴张了张,竟未能说出。窗外,艳阳高照,杨柳依依,蝉声长鸣,而整个教室里一片安静。

④班长站了起来,红着眼圈说:“老师,你给我们点个名吧!”沉默打破了,同学们终于找到了一个释放点,渴盼地望着老师,说:“对!老师,您就给我们再点个名吧!”

⑤马教授愣证了半响,面带微笑地扫视了一遍同学们,然后慢慢地捧起了花名册。同学们立即调整坐姿,端端正正坐好,凝神望着老师。“现在开始点名!”马教授清了清嗓子,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⑥"肖石、张天利、温颖……”他大声点着名,四十五位同学相继站起又端正坐下。

⑦“马国政!”

⑧“?”同学们蒙了。

⑨“到!”未等同学们反应过来,马教授已响亮地回答了自己的点名。

⑩掌声立即响起,同学们眼里啥满了激动和幸福的泪水。

( 1 )“憧憬”的意思是________,在文中是指________。
( 2 )第③段中的“?”的含义是( )
A: 同学们想要下课了。
B: 同学们问马教授问题。
C: 同学们感到很突然,心中疑惑不解。
D: 同学们质问马教授。
( 3 )在读完这篇文章后,有两个同学对文章进行了内容概括。

同学A:文章讲了在马教授上的最后一堂课结束时,学生们请他给全班最后一次点名,马教授在点了全班同学的名字后还点了自己的名字并响亮地回答,同学们深受感动。

同学B:文章讲了在马教授上的最后一堂课结束时,学生们请他给全班最后一次点名,马教授点了全班同学的名字,同学们深受感动。

①你认为同学________的内容概括更准确。

②你认为上面不够准确的内容概括,原因在于( )

A.内容概括太吵峻。 B.内容概括不完整。

( 4 )文中“马教授愣证了半响,面带微笑地扫视了一遍同学们,然后慢慢地捧起了花名册”,这是一处对人物________和________的描写。展开想象,此时的马教授会想些什么? 请写一写。
( 5 )文章的题目是“特殊的点名”,谈谈这次点名特殊在哪里。
五、 写作题(分值:30分)
[查看原题]题目:这件事,真

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围绕所填的词语,把整件事写下来,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写出人物的内心活动。(感情真实,书写工整。)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朝花夕拾”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