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六年级 > 期末考试

2024年广饶县稻庄镇徐楼联小六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测试试题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10 20 20 20 30 100
得 分
一、 单选题(分值:10分)
选择划线字正确的一项。
( 1 )使弈秋二人弈。( )
A: 教导
B: 诱使
( 2 )虽与之学。( )
A: 都
B: 在一起
( 3 )……人近。( )
A: 离
B: 减掉,除掉
( 4 )孔子不能也。( )
A: 判断
B: 一定
下面词语中,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元霄 板栗 书藉 原谅 万不得己
B: 惊惶 凝视 袭击 眨眼 不可思议
下列句子中,与例句下划线部分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句是( )

例: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春节眨眼就要到了啊。


A: 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斕的锦缎。
B: 柳树姑娘摆成整齐的一队,站立在河边,任由春风抚摸着如长发般柔顺的枝条。
C: 心灵是一方广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
D: 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
杜宾斯先生手中的教鞭和戒尺现在很少闲着,至少对那些年龄较小的同学可以这么说。

只有( )才不挨打。


A: 最大的男孩子和18到20岁的年轻姑娘
B: 最大的女孩子和18到20岁的男孩子
C: 最大的男孩子和14到18岁的年轻姑娘
《诗经》分为“风”“雅”和“( )”三大类。
A: 赋
B: 比
C: 颂
D: 兴
二、 填空题(分值:20分)

根据课文《藏戏》内容填空。

藏戏的开山鼻祖是______,他组成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是为了______。

指出句子中的错别字。
( 1 )因为我想尽办法还是制造不出默水来。________
( 2 )尽管如此,打起桩来还是很废劲,而且非常麻烦。________

选词填空。

宽广 因此 排列 树立 如果……就…… 与其……不如…… 宽敞 因为 陈列 建立 宁可……也不……

______你走进为民商店的大门,______会看见______的售货大厅里一排排货架上,______着琳琅满目的商品。售货员们______了一心为顾客服务的好思想,他们______自己麻烦千遍,______不让顾客一时为难,______顾客们都称赞这里是购物的乐园。

读拼音,写词语。





gū dú

kōng xū

yuán liàng

yī wēi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xuán zhuǎn

cōng cōng

wǎn huí

tàn xī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三、 诗歌鉴赏(分值:20分)
课内阅读。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1 )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吟”是________的意思。
( 2 )用“/”表示朗读中的停顿,这首诗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是( )
A: 千锤/万凿/出深/山。
B: 烈火/焚烧/若/等闲。
C: 粉骨/碎身/浑/不怕。
D: 要留/清白/在/人间。
( 3 )诗的前两句看似写石灰的烧炼,其实象征着________;第三、四两句描写了________的精神,表达了诗人________的决心。
( 4 )这首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物”是________,“志”是________。
( 5 )作者仅仅是写石灰吗?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
课内阅读。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 1 )第一句中的“地白”、“树栖鸦”分别从________觉和________觉的角度来写景的,“树栖鸦”巧妙地烘托了月夜的________。
( 2 )“冷落无声湿桂花”中的“冷”表现了诗人________的心境;“桂花
四、 现代文阅读(分值:20分)
[查看原题]课外阅读。

背影(节选)

朱自清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①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②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 1 )短文主要写“父子车站离别,父子之情”,为什么要写“祖母去世,父亲失业”?
( 2 )读文中画线的句子②,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表明作者认为父亲完全没必要亲自送已长大成人的儿子,父亲这样做完全是多此一举。
B: 虽然儿子已长大,但在父亲的眼里,却永远是孩子,永远不会长大,体现了父亲对“我”浓浓的爱。
( 3 )第3自然段中“说定”改为“说好”或“说过”好不好?为什么?
( 4 )第3自然段画线的句子①中“再三”和“仔细”表达的意思是否重复?
( 5 )父亲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句中的“他们”指的是( )。
A: 约朱自清出去游逛的朋友
B: 父亲在旅馆里熟识的茶房
( 6 )对笼罩在《背影》一文中的哀愁凄凉的氛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种氛围是由课文中所描绘的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衰败,父子离别,父亲“打去之期不远”等事情营造的。
B: 这种氛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世态,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思想性。
C: 这种氛围是父亲晚年的心情不好,父子矛盾,削弱了对父子亲情关系的表现。
D: 在这种氛围下,父亲还如此细心周到地关心爱护儿子,更显出父爱的真挚动人。
[查看原题]

阅读欣赏

多彩的腊月民俗

腊八 腊月初八,喝“腊八粥”。粥中有大米、小米、芸豆、小豆等多种粮食和小枣、栗子等多种干果。喝腊八粥,既展示了过去的一年五谷丰登,又反映了老百姓盼望来年有个更好的收成。当然,“腊八”由来已久,里面也杂有某些迷信因素。

灶日 腊月二十三是灶日,又称“小年”。流行着祭灶的风俗。相传,帝的孙子叫黎,负责管火,以后被封为灶神。二十三那天把灶神送上天,到初一的五更天再接回来,人们希望灶神到天上去多说好话,故在二十三这天,人们要吃又甜又黏嘴的糖瓜。

守岁 从晋代开始,我国就有了除夕守岁的记载。大年三十,人们通宵达旦迎新春。剪窗花、贴年画、写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家家沉浸在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之中。

( 1 )下面的字能组成多少词语?写一写。

( 2 )你认为哪些“旧民俗”可以保留?哪些应去掉?

①保留:________

②去掉:________

( 3 )你知道现在过春节都有哪些民俗?

五、 写作题(分值:30分)
[查看原题]根据下面的提示与要求,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提示与要求:在小学生活里,曾经发生过哪些让你难忘的事?翻开相册,里面的照片勾起来了你对小学生活的哪些回忆?你可以提起笔来,写难忘的老师或同学,难忘的校园,难忘的一节课或难忘的一次活动。请你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生活中的一个方面来写,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题目自拟,内容具体,书写端正,正确运用标点符号。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告别式↘结束。”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