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10 | 20 | 2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查看原题] 将下列短语依次填入语段中的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 )。 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同__△__,冷冷清清,没有活力。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同__△__,颠颠簸簸,没有方向。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同__△__,昏昏暗暗,没有光明。 ①漫漫的黑夜 ②无舵的航船 ③可怕的迷宫 ④荒凉的戈壁 A: ①③④ B: ④③② C: ④②① D: ①②④ |
2、[查看原题] 下列句子中词语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 鲁滨逊找到很多可以用、可以吃的东西,(连续)搬到岸上。 B: 阴雨连绵的坏天气(持续)了半个月,叫人实在难受。 C: 最近,我(连续)看了几场足球赛。 D: 我们虽然在市运动会上取得了冠军,但是还要(继续)努力,争取在省赛中冲入前三名。 |
3、[查看原题] 读一读,选一选。 ( 1 )那是一个星期天,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这句话中“天色昏暗下去”除了让我们知道时间的变化,傍晚来临,还能让读者感受到( )。 A: 人物的心理变化,揭示了由期待到失望委屈的心理变化。 B: 天色已晚,我不再等了。 ( 2 )我还没有她的腿高,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动,它们不停下来,它们好几次绊在我身上,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句中的观察点发生了转换,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 A: 我等得太久了,眼前出现了幻觉。 B: 这样写让读者感到身临其境,其实也表现了母亲马不停蹄的劳碌情景。 |
4、[查看原题] 下列词语不能和“娴熟”搭配的是( )。 A: 技能 B: 拳法 C: 动作 D: 老练 |
5、[查看原题]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耽搁 慌草 凝然 阳光明媚 B: 停顿 绽开 亲吻 泪姗姗 C: 荒凉 绊倒 拨弄 翻箱倒柜 D: 痕迹 念祷 依偎 永无修止 |
1、[查看原题] 写出词语并造句。 ①界限分明,像割断一样。______ 造句:______。 ②挂上灯笼,系上彩绸。形容节日或有喜庆的事的繁华景象。______ 造句:______。 | |||||||||||||||||||||||||||||||||||||||||
2、[查看原题] 按拼音写词语。
三、 诗歌鉴赏(分值:20分)
四、 现代文阅读(分值:20分)
[查看原题]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手和脑的故事 一天,手欣赏着自己精心制作的一件作品,骄傲地说:“我确实是万能的,如果没有我,怎么能制造出这样精美的东西,人们哪里有美满的生活呢?”他得意扬扬,越说越兴奋,大有目空一切的气势。 大脑听了很不服气,大声地说:“你这么自大,太过分了。其实,你有什么了不起?如果不是我在动脑筋,你哪有这样的成就?你不过是依从我的命令行事罢了。”手立即加以反驳:“胡说!你只是空想,不做一事,哪里比得上我一天到晚都埋头苦干,制造出无数有用的东西!” 他们因为吵了嘴,就谁也不理睬谁。大脑每天计划怎样改良机械、怎样设计精密的仪器,希望用机械来代替人力,减轻人们的辛劳,却始终无法实现。而手呢,也只是习惯了整天忙忙碌碌地工作,但是做出来的东西,总是缺乏良好的性能。至于什么缘故,他也莫名其妙,弄不清楚。 眼睛看见他们互不相让,又气又急,就对他们说:“你们这样相持下去,终究不是办法,必须互相配合才对。手的劳动依靠大脑的帮助,才能进步;大脑的思想,得到手所提供的经验,也就更灵活,更精明了。这样,大家才能够收到相辅相成的效果,人类社会才能不断地进步。” 听了眼睛的忠告,手和脑都觉悟过来,他们从此和好如初了。 ( 1 )用选择划线字的正确读音。 兴奋________
提供________
缘故________
理睬________
( 2 )按下面的要求填表。
( 3 )根据短文内容回答问题。 ①用一句话概括手和脑争吵的原因。 ②手和脑争吵后谁也不理睬谁,造成了怎样的成果? ③什么叫“觉悟”?手和脑觉悟到了什么? [查看原题]课内阅读我以前见过的含笑花都是庭院种植的,叶细花小,象牙色的花蕊吐着幽香,有一种水果般的甜沁。含笑不(以、已)艳丽著称,妙的是一缕沁香。 在井冈山深处,我被另一种含笑花折服!几株两三丈高的乔木体如游龙,散发出弥天的清香气息,这就是野生的深山含笑。 多么突兀的秀色啊!,(竟、竞)然在大山深处隐藏了如此潇洒、如此豪放的春光。和庭院含笑相比,倒(像、向)是临风挺立的巾帼英雄,笑得那么爽朗、欢畅。那是一种胜利的喜悦,似乎天上的白云都是从她的胸中笑出来的。< 五、 写作题(分值:30分)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别把世界看得太清ヽ”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
|